「寧願做錯事,不想不做事」為什麼多國都出現「衛生紙之亂」?

(中央社)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寧願簡稱武漢肺炎)疫情擴散全球,做錯做事紙台灣、為什衛生香港、麼多日本和澳洲等國相繼發生「衛生紙之亂」。國都學者分析,出現視覺衝擊、寧願疫情升溫及社群和新聞媒體的做錯做事紙推波助瀾都是原因。

社交媒體和新聞報導助長爆買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消費者心理專家表示,為什衛生搶購衛生紙「顯然不合理」,麼多但社交媒體和新聞報導助長民眾盲目效仿的國都心理。

《路透社》報導,出現愛搞笑聞名的寧願「北領地新聞」(NT News)在昨天發行的報紙,留下8張空白內頁,做錯做事紙宣稱提供讀者他們最需要的為什衛生,趁機嘲弄這場衛生紙恐慌。

幾週以來,推特(Twitter)上有關衛生紙的主題標籤不斷冒出,好比#衛生紙緊急事件(#ToiletPaperEmergency)和#衛生紙之亂(#ToiletPaperApocalypse),從某個角度來說,社交媒體變相推動民眾的搶購心理。

錯失恐懼症:大家都在搶,只有我錯過

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教授格雷斯表示,衛生紙在貨架上的位置比較顯眼,50大卷衛生紙消失產生的空蕩感,比50個罐頭或消毒水不見更加顯眼。

新南威爾斯大學副教授加爾格表示,當民眾看到大家都在搶購某種商品時,會覺得事出有因,深怕自己錯過,而產生「錯失恐懼症」(FOMO syndrome)。

她說:「關鍵原因是沒有人知道疫情會如何發展,會不會更加惡化?」民眾希望能有備無患,這是他們為了拿到某種控制感,唯一能做的事。

習慣了「要什麼有什麼」的都市化生活

雪梨另一位消費心理學專家米勒表示,這是都市化社會和現代生活日趨便利的最高體現。

他表示,民眾不習慣物品短缺和斷貨現象,習慣隨心所欲選擇自己想要的東西,而搶購衛生紙能維持這種心理狀態。

面對災難,人們「寧願做錯事,不想不做事」

人本教育基金會報導,中原大學心理系副教授鄭谷苑分析,人類面對重大事件,尤其是災難,會出現3個反應層次,依序為: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可以做什麼;最後,才會考慮是非對錯。

鄭谷苑指出,我們思考「我可以做什麼」時,若無事可做,會讓我們覺得無助,那是非常不舒服的感覺,為了解除無力感,人類「寧願做錯事,不想不做事」,這也正是面對重大事件時,有各種謠言、錯誤訊息竄出的主因。

鄭谷苑説,以這次的「衛生紙缺貨」的謠言來說,「大腦第一時間的反應,根據過去經驗,有沒有可能缺貨?有。如果缺衛生紙會怎樣?很不方便。那要不要去搶購?去比不去好。」當我們希望擺脫無能為力,想做點什麼,卻又缺乏對訊息判斷對錯的能力,就很自然的落入「寧可信其有」的思考謬誤的陷阱中。

要杜絕謠言、避免製造更大的恐慌,鄭谷苑建議:「最重要的是,有能力找到正確的資訊。不確定的訊息就不要轉傳,即便只是『好意提醒』也不宜。」

延伸閱讀:

  • 警查獲3人散播「衛生紙短缺」假消息,其中1人為衛生用品承銷商
  • 面對「武漢肺炎」的正確公衛態度:即使很直覺,仍應盡量避免污名與仇恨動員
  • 【數位公民週報】「資訊疫情」不僅讓人不知所措,更加重恐慌、污名與歧視

新聞來源:

  • 各國防疫相繼發生衛生紙之亂 專家這樣說(中央社)
  • 疫情謠言亂亂飛〉心理學家鄭谷苑從大腦機制談防疫亂象(人本教育基金會)

責任編輯:李修慧
核稿編輯:楊士範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