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你可以不喜歡我,但你沒有權利傷害我

文:谷卓

你可以不喜歡我,蹲下但你沒有權利傷害我

週末龍山寺旁的來用巷弄,某些窄小卻因美味而知名的孩的歡老舊餐館,總在午餐時段大排長龍,高度我們一家因為早餐吃得晚又吃得豐盛,看世過了下午兩點才準備進食,不喜被當地人推薦到一間腸粉店,權利想說鮮少來到這裡,傷害就試試吧!蹲下況且沒耐心王Ra也難得悠哉不怕擠。來用

拿了號碼牌後,孩的歡我牽著Jivan站在店門口一旁等候,高度周圍熱鬧的看世環境與熙來攘往的人潮,他牽著我的不喜手,觀察得津津有味。權利這時,有位穿著短到看見半片屁股的熱褲小姐經過,孩子直率不造作,疑惑地直接問:「媽媽!她為什麼沒穿褲子呢?」搞得我立馬摀住孩子的嘴,連忙解釋,也一邊偷瞄小姐的反應,幸好沒有被聽到……等待,因為有孩子好奇的一雙眼,變得有趣。

不過眾多形色的人中,他最喜歡的,還是搜尋小朋友們的身影。剛好,有一對父母牽著一位大約比Jivan大一、兩歲的女孩,也在同一間店門口等座位,巷道之小,他們就站在我們前方約一輛機車身的距離。女孩的父母親都在滑手機打發時間,沒事做的女孩開始有點不耐煩,用吵鬧尋求父母的關注;Jivan被她的聲音吸引,靜靜地看著那女孩。

突然,女孩往前踏一步,對Jivan說:「我不喜歡你!」

Jivan一愣。

這一聲,沒讓女孩父母停下手邊事,倒是引起我的注意,我心想:「是在對我兒子說話嗎?」我提醒Jivan可以看看路上的車子、天空的小鳥,或做別的事情。不過,孩子還是同儕相吸,Jivan不一會兒又把注意力轉回前方不斷發出聲音的小姐姐……女孩發現他,一連又接著說:「我不喜歡你!我才不要跟你玩!」「我不喜歡、不喜歡你!」

那一字字聽在耳裡鏗鏘有力,扎往心裡甚是疼痛。Jivan做了什麼?我無權介入他人的教養,但我很不願意Jivan反反覆覆去承受這莫名的言語霸凌。將來,孩子無可避免要一個人面對外頭的風風雨雨,結交好友或可能遇到排擠與被排擠的狀況,但這個世界,小到班級,大到社會,每個組成的個體,過度強調言論與行動自由的權利,卻忽略在自由意志之上,仍是有所規範,是有人情世故中「厚道」之必要。

店內依舊忙碌,我決定先把Jivan帶離到遠一點的地方等。不一會,我竟然聽到Jivan對著一旁無辜的摩托車,好像在練習一般,生澀又兇神惡煞地指著它說:「我不喜歡你!」「我不喜歡你在這裡!」

「喔!不!怎麼學的那麼快!」……這大染缸啊。

向來溫和,不曾出現敵我意識行為的Jivan,馬上如法炮製剛剛說話的口氣,對著手無寸鐵的對象,做出剛才年紀稍長的姐姐所對他做的事情。Jivan和摩托車,受害者變加害者,儼然階級的劃分,只不過機車是無感之「物」,倘若今天受言語傷害的對象,變成比Jivan弱勢、年紀較小的感受之人呢?我不假思索,趕緊蹲下制止。

「寶貝,摩托車對你做了什麼嗎?」

「我不喜歡它!」

「我聽到了,你不喜歡它停在這裡。那我們能怎麼辦呢?它先停在這裡的啊!」

「……」Jivan嘟著嘴不說話。

「你不喜歡的東西或人,有別人喜歡,每個人可以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你真的不喜歡,你可以小小聲地告訴自己,或放在心裡就好,然後去找你真的喜歡的。你有權利不喜歡,但你不需要大聲說出來,因為聽到的人,會很難過的。」我想藉著這個機會,讓Jivan明白一件事:

不管你喜歡還是討厭,都不可以把自己的自由,凌駕在他人的權利上,進而傷害了人。

然後,我直接點出剛才女孩的行為,盡可能不帶評論問他:「是你聽到剛才那個小姐姐對你說『不喜歡你』是嗎?」

「是。」

「你想學小姐姐說話?」

Jivan沉默,又嘟著嘴,眼神飄向別處,似乎在抗議為什麼小姐姐可以那樣說,而他不可以。我趕緊說:「媽媽知道你什麼都沒有做,所以聽到她那樣對你說話的時候,我覺得很錯愕,既難過,又有點生氣,因為她根本不認識你,不知道你的好。」

Jivan問:「媽媽妳會難過嗎?」

「只有一點,因為我知道我很喜歡、很愛你。你很好、很重要,不因為別人喜不喜歡你而改變。知道嗎?」

「知道。」小小的Jivan點點頭。

我這樣說,用意在讓孩子明白,他的價值感不是建立在他人的言語中,我不能保證孩子在未來的人際關係上不會受傷,但我可以確保孩子不成為讓人受傷的人,並培養孩子覺知自己的感受,面對傷害時展現「韌性」。

擁抱Jivan的時候,我明確告知他:「我們不說讓人難過的話,我相信你可以控制好自己的嘴巴,做個溫暖的人。」還請他向摩托車道歉。當然,我們還是可以有所喜惡,但是要做到「對事不對人」。所以,若是您也遇到這樣的狀況,與其對孩子禁止或嚇阻,不妨試著用「你可以明確告訴我,是『他』做了什麼『事』你不太喜歡嗎?」的方式來引導,效果會更好。

言語是兩面刃,我們要教導孩子去判斷,什麼話可以說出口、如何表達,什麼話會侵害他人權利、劃傷他人,造成心靈傷口,此即「人格教育」。而教養者從事發之初窺見端倪,「不忽視」就是讓這個社會更加友善的助力,多一分同理,少一分傷害,別讓你漫不經心的「沒關係!孩子還不懂」,歪斜了孩子人格的發展。


根據兒福聯盟調查顯示,台灣約有六成學生,求學期間皆遭遇過輕重程度不等的霸凌事件。而在我自己的求學階段,從小學高年級到高中,都曾經歷過言語和關係霸凌。

在那個時代,對於「霸凌」的觀念微乎其微,雖然我的導師們都有發現,我也隱約向父母求助過,例如:不去上學、哭著要轉學,卻都只得到「你不要理他們就好!」的勸說,身為被欺壓的人,這句話真的一點幫助都沒有。倘若當時,有老師或父母跟我說:「我知道妳心裡很難受,但是妳真的很勇敢,還是來上學,很努力求知。如果有什麼我可以做的,一定要讓我知道。」真的就只要這樣,我不一定會需要他們的協助,但脆弱與受傷的內心,會長出更多面對的力量,我知道「抗戰」的路上我並不孤單。

在我為人師之後,正因為曾經是身為坐在教室裡無聲流淚,戴上耳塞沉默的那一位,我更加留意學生間的相處,警覺班級的氣氛,關心那些被欺壓的學生,知道遭同儕傷害的學生最需要的是什麼。如果我動用教師的權威,責罰霸凌者,那「以暴制暴」只會加深他們對被霸凌者的討厭,使他們再度轉嫁於被霸凌者。所以,我會在觀察一段時間之後,把被霸凌的學生私底下找來,告訴他我發現的事情,並坦白承認我沒辦法讓他一下子被喜歡,但是,我願意陪著他一起修正自己、面對困難、聊聊生活,盡量讓他感到自己還是被人愛著,降低到校學習時受影響的情緒,甚至是否定自己價值的念頭的產生。

我必須讓孩子了解到:「真正的掌聲必須來自自己,一個人如果不能自我肯定,外面的掌聲再多也沒用(班傑明)。」這份用行動和關愛展現出來的信任、肯定、鼓勵,絕對比說「加油」、「不要理他們」有力的多。

然而,霸凌者何嘗不也需要被幫助,行為出現偏差的孩子,都是一種等待被救助的訊號。他們可能從小被至親之人忽略,或是被迫身在ㄧ個充滿言語或行為暴力的家庭而迷失了對錯的界線,無論是哪些因素,霸凌者的身心也是需要輔導的。回頭想想前面小女孩的例子,她正是一個用錯誤方式尋求螢幕控父母的關注,卻遭到「冷落」的例子,長期被忽視,將導致孩子逐漸步入偏差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除了說「我不喜歡你」、把玩笑當好玩的人,和被當成笑話、被動承受被討厭的人之外,其實團體中的其他同儕,亦擔負同等重要的責任,沒有一個角色是局外人,無論是冷眼旁觀或落井下石。占多數的他們倘若默不吭聲,便是助長情勢,教養者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培養孩子洞察他人感受、判斷是非、學習求助、善待他人的正義感,他將會成為關鍵的「那個人」。


在社會化的過程裡,我們必須讓孩子理解:快樂和自由,是有所「前提」和「規範」的。在孩子進入團體的生活之前,我們可以親自牽著孩子從了解「限度」做起,也就是不為所欲為,從生活中的「情理法」實踐。

入秋後的大晴天,我帶著Jivan到木柵動物園玩,一路逛到「河馬廣場」時,想說也中午過一點了就來休息吧!一歲十個月的他,看見一群孩子們爬上爬下地遊戲,興奮地也要去跑動一下。當時我坐在一旁的椅子觀察兒子,同時注意到許多父母一見到栩栩如生的河馬雕像,就迫不及待地把孩子抱到河馬身上,要孩子「耶」的笑出牙齒拍照。Jivan站在雕像旁看,我知道他心裡也想上去坐坐看,他先看了我一眼,我只對他輕輕微笑。結果,他並不是一個勁兒地往上攀,而是先伸手摸了摸雕像的溫度,他在「判斷」可行性!少了我在身邊幫他想他可以做什麼,他能夠獨立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怎麼做。

p_28-36圖1Photo Credit:凱信企管

他因為摸了雕像後覺得太燙而作罷。我起身繞著河馬雕像欣賞,印入眼簾的卻是斗大的字樣:「請勿攀爬」!而且有好幾面告示圍繞在雕像四周。我震驚那些無視清晰標語的父母的舉動,然後便直接走到本來想踩上較低的河馬雕像的兒子身旁。雖然知道他看不懂字,我還是領著他到告示前蹲下:「寶貝,我知道你也想到河馬的身上看看,但是你看,這裡寫『請勿攀爬』,意思是不要爬到河馬身上!」停頓一會後,我邀請孩子,「我們一起遵守喔!」

兒子似乎能夠理解,他抬頭看著其他在雕像身上的人,我跟他解釋:「或許他們沒有注意到告示牌,但這是動物園的規定,我們可以一起保護河馬,讓它不要受傷。」接著,我先指給他看雕像表面掉漆受損的刮痕,接著請他和我牽手離開,到附近的座位用餐。

「請勿攀爬」,動物園的告示,或許有安全上的考量。但後來我才發現,台北動物園的河馬雕像,竟然是世界票選前二十五名街頭雕塑品之一!即便遊客不知是藝術品,至少我們可以遵守園區規定。沒有文字規定,也要有判斷能力,對於公共場所的裝置,帶著尊重與感恩的心。父母漠視告示,把孩子抱上雕像拍照的行為,或是任由孩子攀上跳下,孩子便錯過了學習如何維護公共物品或警惕自我的機會,少了留心觀察周圍環境的謹慎心思。

「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我快樂為什麼要遵守!我想說為什麼不可以!」教養者當然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享有滿滿的快樂,然而,愛著孩子的父母,更要從「身教」開始,領著孩子多留心觀察,遵循告示、警語等,進而了解社會當中「規範」(法)存在之必要。從對「事物」到「他人」,練習「有限度的自由」,徹底明白什麼是「不因一己之私、一時之快而傷害了他者」。

防不慎防,我們不可能永遠在孩子身邊當防火牆,也無法總是在第一時間跳出來及時鼓勵孩子,因此,培養孩子由內而生的「韌性」格外重要,他必須要有自我修復、傷口癒合的能力。

「韌性」可以說是人面對壓力與挫折的正向處理能力,其與「個人的價值觀」和「自我相信」高度相關;那決定一個人遇到不順遂之事時,是責怪外在還是自我反思,是斷然放棄還是堅毅突破。

Facebook營運長──雪柔.桑德柏格在她《擁抱B選項》ㄧ書中提到,「教出有韌性的孩子」的四個信念:

ㄧ、是「掌控感」,視逆境為機會而非威脅,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二、是「成長心態」,抱持這樣心態學習的孩子,不是用天分決定自己要不要做,而是堅信努力能造就改變。

三、是「受重視」,孩子相信自己的重要性,知道自己說的話和想法能被用心聆聽,生活在信賴和關愛中。

四、有韌性的孩子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能夠覺察自己的強項,還能用來幫助他人,改變糟糕的狀況。

我終須明白,孩子不在我的襁褓後,社會化的碰撞,會接踵而來。今天有人說不喜歡你,明天有人踩著你的真心,後天有人扯你後腿,媽媽會讓你知道:親愛的孩子,只要你願意,你可以一直對他人好,你的價值是自己定義的、你的高度是自己攀登的,但別讓那些好,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坑坑疤疤,卻仍只是他人眼中的笑話。要學著判斷,為自己設底線,也不讓自身的自由越界。你的善良,是要留給願意投以微笑與珍惜的人。所以,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你不用再勉強自己笑臉迎人,因為你不需要迎合任何人、不用討好。

我希望你能比我堅強,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而依舊自信地活出想要的樣子,無需攀附。你或許忍氣吞聲,或許強顏歡笑,可是你要知道,有人捨不得你的好,被當成遊戲一場。

不能忍,就不要忍了。

p_28-36圖2Photo Credit:凱信企管

相關書摘 ►《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面對發脾氣的孩子,你可以不用硬碰硬

書籍介紹

《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讓孩子不委屈,能同理、尊重與分享》,凱信企管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谷卓

用同理心對待孩子,便能成就孩子!研究顯示:越有同理心、越懂得幫助他人的孩子,具備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人際關係,不管在學校、在社會、甚至長大在職場,都會比較快樂,有比較好的表現。

親子專欄作家谷卓,憑豐富的求學過程,旅行20餘國,與荷蘭籍老公結婚後,更成了名符其實的「跨界媽媽」。全書分享超過50個生活親子互動小故事,讓教育理論不生硬,搭配療心照片,帶你實際感受,只要你願意蹲下來,聆聽/同理孩子的想法,以孩子能接受/理解的互動方式,就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不僅教出貼心、溫暖的好孩子,父母也能從中收穫及反思。

「越了解孩子,心就越柔軟」,當我調整了觀看孩子的角度、應對的姿態、情緒的處理,甚至,重新虛心檢視自己,也就重返了內心對愛最單純的渴望。奇妙的是,這樣的改變,讓我看見洪流折騰裡的靜好歲月,看見熙熙攘攘中的幸福。

蹲下來,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立體書封Photo Credit:凱信企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