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仆後繼搶進個人金融市場,純網銀業者看中的是什麼?

本篇文章靈感來自於嘗試回答一個問題:

「純網銀進入個人金融市場背後的前仆搶進邏輯到底是什麼?」

金管會解釋了核發純網銀證照,是後繼為了讓這些「金融鯰魚」來刺激一攤死水的銀行業市場,但純網銀業者自己本身進入市場背後的個人邏輯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以台灣銀行業所面臨的競爭態勢,從市場、金融競爭者與客戶的市場什麼3個層面來分析:

  1. 市場面:大環境的低利率,造成以「利差」為主要獲利來源的純網銀行業舉步維艱,早已不是銀業什麼新鮮事。再加上法規的看中監管、證照核發的前仆搶進掌控以及進入資本額的高昂,造成市場進入/退出門檻極高。後繼
  2. 競爭面:台灣本土約有30來家銀行相互競爭、個人且彼此產品同質性高,金融而沒有一家領導品牌擁有訂價權,市場什麼競合態勢上偏向完全競爭市場。純網
  3. 客戶面:因為有眾家同質化銀行產品的銀業選擇而逐利而居,鮮少消費者會發展出對單一品牌的黏著度與忠誠度。

綜合上述三個面向來看銀行業(或更精準地來說:個人金融市場),並不是個特別有吸引力的環境。

太陽底下沒有什麼新鮮事──亞洲其他純網銀的發展

且細看三家純網銀的股東組成,雖然各家的商業模式仍處於晦暗不明的情況,但參考國外的純網銀類似的案例,或許就能對國內純網銀的下一步行動做部分的預測。

將來銀行由中華電信搭配全聯,是電信業+零售業的組合;韓國的K Bank同樣也是電信與零售的混搭組合。LINE的模式則是類似韓國Kakao Bnak,背後最大股東Kakao皆是以即時通訊軟體起家。而樂天則是可效法日本的成功經驗,想在台灣複製過去的商業模式。

1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這些國外的前輩已用事實證明,純網銀與傳統銀行、數位銀行的戰爭,是場比誰口袋深的遊戲,誰先燒光資本誰就得認賠殺出,甚至在前5年根本很少有成功獲利的情況。就算真的轉虧為盈,純網銀的市占率仍是不敵傳統銀行,連日本最成功的樂天,在市場上的市占率也是少的可憐。

市場本身沒有吸引力、國外也沒有特別成功的案例,大股東皆各自領域稱霸一方的純網銀,為何還要前仆後繼、義無反顧的瞄準早已廝殺的血流成河的個人金融市場發展呢?

純網銀進入市場佈局後的三種策略觀點

從筆者的觀點,三家純網銀皆會想要進入個人金融市場的原因,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看。

  • 第一,個人金融市場未來成長潛力強

這點可以從兩個面向來看,分別是市場未來的成長性(整個餅擴大),以及純網銀未來可瓜分到的市占率。

從前者觀點來說,純網銀業者有充足的理由,去相信個人金融市場的潛力仍未被完全開發。現在看似完全競爭的個人金融市場,有可能在整合了各種新型支付與消費場景後,解放出許多原本無法獲利的場域。

如日本樂天銀行的例子:

銀行用戶可以隨時將普通存款資金劃撥到樂天證券的賬戶中進行投資,追求較高的回報。而樂天的會員通過樂天信用卡購物形成了大量的信用卡應收賬款,這部門應收賬款被樂天銀行購買。

樂天互聯網金融的消費者,可以通過投資相應信托基金的模式,投資這部分以樂天信用卡應收賬款為基礎的高收益產品。樂天龐大的客戶基礎和多項金融服務,使資金流可以在樂天的生態系統內形成的「閉環」中流動,同時也為集團整體創造更多的收益。

──〈開放純網路銀行設立之可行性研究〉,金管會

如此當生態圈建立、顛覆了人們對於「金融服務本質」的想像後,市場獲利的可能仍是無限。看看投資銀行皆往個人金融發展的趨勢便可知,Goldman的Marcus投資與JP morgan的Chase開始大張旗鼓擴展實體店面的發展策略,證明這些大玩家對個人金融市場的前景仍是十分看好的。

而從後者市占率重分配的角度來看,目前雖然亞洲市場中的純網銀的市占率皆不高,但在法規較為開放的英國,市場的新增營收中有三分之一是由傳統銀行被吸到純網銀業者的手上。這代表著當市場的法規逐漸鬆綁後(也是長期銀行業必然的趨勢),純網銀的重要性將會與日俱增、甚至到與傳統銀行分庭抗禮的地步。

  • 第二,包覆策略符合長期生態圈策略邏輯

就算不從單純金融服務獲益的角度來看,跨入金融領域也是純網銀股東勢在必行的策略規劃,這樣的策略被稱之為「包覆策略」(envelopment)。

「包覆策略」是諸多網路公司愛用的策略,是企業從自己原本專精的領域,延伸到本來產業鏈的下游或互補領域的策略。如Apple開發了自己的iTunes Store後從單純的硬體廠商開始跨足音樂、影音等領域;Amazon從電商平台起家到最後卻開始發展自己的實體無人店等等。

對純網銀的股東來說,想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勢必要以「平台包覆」的邏輯來擴展自己商業的影響力,因此瞄準銀行業、將金流與金融服務「整合」進老本行(無論是電信、零售、通訊或是電商),而打造屬於自己企業的生態圈系統。

其實不僅是純網銀有著這樣的規劃,許多網路巨頭也都磨刀霍霍,開始對個人金融市場進軍。

從網路巨頭Apple與Goldman合作推出Apple card信用卡、Fackbook推出Facebook pay來支援Facebook旗下App之間進行支付交易,到Google宣布明年將要提供個人支票帳戶服務來整合Google pay內的金流等例子來看,各大產業的巨頭皆打算透過「平台包覆」的策略,切入個人金融而完善自己的生態圈。

未命名圖片來源:Apple card
網路巨頭Apple與Goldman合作,推出Apple card信用卡。
  • 第三,切入個人金融是在為未來以Fintech顛覆企業金融暖身

Fintech已經不是什麼新詞彙,然而目前看起來發展都是雷聲大而雨點小。其中唯一例外、看起來最有出線潛力的,就是區塊鍊技術。

目前投資銀行巨頭JP Morgan已經發行了自己的加密貨幣JPM Coin,來進行全球企業金融的內部交易,應用在企業之間的支付,包括B2B即時清算、企業跨國電匯、發行證券的即時清算,被證實可大幅提升效率而降成本。

筆者個人淺見,認為未來企業金融搭配金融科技的整合,才會是真正顛覆金融業的關鍵戰場。

目前企業金融相較之下比較難與近年被炒得火熱的「Fintech」搭上邊,但並不代表沒有銀行嘗試進行創新;

除了上述JP Morgan的案例外,中信金已經成功透過區塊鏈貿易融資平台進行信用狀相關流程而增加效率、星展集團也與跨國商品交易公司Trafigura Group合作,利用區塊鍊新平台連接來自不同國家的合作夥伴而縮短跨國交易處理流程。因此誰說Fintech顛覆企業金融的狀況,不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呢?

而純網銀若想要分食這塊大餅,則必須先從自己擅長的個人金融(因為畢竟純網銀股東的客戶一般來說也都是個人戶)開始切入,深耕市場而累積品牌、增加人們對於資安的信賴與市場的熟悉度。最後,才能一步一步的走到真正賺錢與擁有顛覆性可能的企業金融領域。

會推論純網銀可能想切入企業金融的邏輯,在於企業金融不僅市場大、且過去長期以來僅被傳統銀行把持,許多做生意的方式仍是以「關係」而非「效率」為宗旨,Fintech科技的應用若能成功施行,成為下一個破壞式創新的可能極高。

純網銀擁有資本額、又有實力切入企業金融市場,同時又沒有過去經驗的包袱與累贅,對於應用Fintech新技術的嘗試度較高,應用在企業金融市場的潛在效益也可能較大。綜合上述而論,筆者推論「切入企業金融」可能是純網銀業者的下一步棋,而先從個人金融市場做起只是暖身。

純網銀3搶2 樂天銀行社長:有信心取得執照Photo Credit: 中央社
樂天銀行社長永井啟之(右)與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啟林。

簡單總結整篇文章的架構。本篇文章嘗試回答「純網銀進入個人金融這看似欠缺吸引力的市場,背後的邏輯到底是什麼」,並提出了3項解釋原因:

  1. 個人金融市場未來成長潛力仍大、純網銀在法規開放後有望逐步蠶食鯨吞傳統銀行市占率。
  2. 純網銀背後大股東在「包覆策略」的驅動下,想打造自己的生態圈必然要整合個人金融服務。
  3. 純網銀先從個人金融市場切入來累積品牌實力、為的是以「Fintech」(如區塊鍊)等技術來顛覆企業金融市場做暖身。

以上皆為筆者整理身處於銀行業中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希望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來激起更多不同想法的討論。

本文經周詣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