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教育的學與思》:從哲學系到茶文化研究,博雅書院讓我找到人生路

文:朱宸儀(東海大學法律學系,博雅博雅博雅書院第一屆榮譽畢業生。教育北京大學中文研究所文藝學系碩士。學到茶到人現職:茶文化研究者、與思研究好茶迷茶文化工作室負責人)

一個思考跳耀,從哲喜愛嘗鮮的學系美食愛好者,對美和自然深深著迷。文化大學以前對於自己的書院生路人生方向毫無頭緒,從東海大學哲學系轉到法律系後,讓找又發現自己不適合讀法律,博雅博雅於是教育到布拉格當交換學生,作為生命裡的學到茶到人Gap year。這一年裡我背著背包行走了19個國家,與思研究在接觸了不同的從哲文化後,終於找到了人生方向。學系爾後進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研究所。現在是一名茶文化研究者,開立好茶迷茶文化工作室,推廣茶文化。

我和博雅書院相處的10年

有時候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和哪裡來的自信能支撐著自己,在做每一個選擇時,得以不畏外界的眼光,堅守著自己心中的理想,走一條少有人走的道路。

現在的我,是一個茶文化工作者,去年剛從北京大學文藝學系美學組畢業。研究的課題是:中國茶文化的美學精神探析。我的理想是學好自己的文化,並且透過茶,將台灣及中華文化的美傳遞到世界。

當我在此講述我的理想時,你可能很難想像,10年前的我,進入了東海大學哲學系,在大二時轉到了法律學系,並且從法學院畢業。從學歷看來,與我當前所從事、關注的行業八竿子打不著。但我又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呢?我想這與我大學時期參與了博雅書院,有著很大的關係。

冒險開始了

10年前的一個平凡午後,我接到了一通博雅書院邀請入院的電話。電話中,博雅的行政老師告訴我,東海大學剛剛成立了一個名為「博雅書院」的單位,說老實話,聽完了行政老師一連串吸引人的介紹後,我仍然不明白博雅書院到底是什麼?但有一個直覺蹦入了我的腦海中:加入吧,這會是一場有趣的冒險。就這樣,一場冒險開始了,我一頭栽了進去,再回首,已經是10年後⋯⋯

相互支持,就能看見更美的風景

時間拉回2009年的夏季,我參加了喜馬拉雅山服務學習計畫。那時候,博雅書院、台灣大學、家庭扶助中心和台灣體育大學一起合作,預計攀登到海拔5365公尺高的喜馬拉雅山基地營,並且在三千多公尺高的昆窮社區進行社區服務。那是一個為期半年的專案,從文案撰寫、募款、4所學校之間的溝通,到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對我來說,無一不是全新的嘗試。在這半年的籌備期當中,我跨越了諸多的困難。然而,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事情是:支持與被支持的重要。

我從小在都市長大,平時怕曬黑,喜歡逛街,不喜歡運動。突然向家人們提出攀登喜馬拉雅山的計畫,大家都感到非常驚訝,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老實說,連我自己都感到懷疑。幸好,主持計劃的老師規定每一位參加者必須找到兩名支持夥伴,並且與這兩名夥伴共同完成登山前的山訓。這兩名夥伴並不會一同前往登山,但是他們卻需要督促、陪伴登山者,完成每天2公里的跑步訓練。我認為這是我最終能完成任務的關鍵所在。

記得訓練剛開始時,我常信心不足,也想要偷懶,反觀我的兩名夥伴卻對我無比的相信。他們總是準時到達學校操場,陪我完成約定的訓練。經過半年的訓練,我積累了一定程度的體力。更重要的是,這看似簡單的行動磨練了我的意志力,並且給予了我強大的心理支持。當我想到不登山的人願意陪伴我並且相信我能登上山峰,我怎能懷疑自己,不堅持到最後呢?

經過了那段時期的磨煉,我才明白,原來支持的力量這麼強大。

最終,我完成了預定的目標,和團隊們一同在喜馬拉雅山基地營揮舞著博雅書院的旗幟。看著院旗在遼闊綿延的山上,驕傲地迎風飄蕩著,那一刻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在淚與笑容參雜的山峰上,我興奮地擁抱身邊的每一個人,心中也默默地道了感謝:感謝每一位給予過我鼓勵和支持的人,也謝謝那一個願意相信夥伴和自己的我。

那一年我19歲,在大山面前,我收下了這輩子最美好的禮物。我偷偷地許下了承諾,從此以後,我要當一個能夠支持他人也願意被支持的人。同時,我也學會了相信自己,因為我知道只要我願意,我能做到的遠比自己想像的更多。

宸儀圖一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提供
喜馬拉雅山遼闊而蒼茫,攀登的過程非常辛苦。因為一路上有夥伴的支持,最終才能順利攀登至5365公尺高的基地營。

做出行動,是擴大影響力的開始

記得大學時期的我總是看起來很忙碌,不是趕著去上課、聽演講、參加新的課程,就是正在籌辦活動,連假日也都沒閒著,行事曆總是安排著滿檔的行程。

那時候的我,除了忙於完成法律系繁重的課業,還喜歡到不同的系所旁聽自己感興趣的課程。除此之外,一週至少會聽兩場以上的演講,演講的題材涉及政治、文學、音樂、管理等,只要看到感興趣的講題,我就忍不住到場聆聽。這種跨領域學習的習慣是在書院培養的。我也時常自願擔任書院活動的工作人員,趁著演講前後的短暫時間,向講者提出心中的疑惑。久而久之,我不僅積累了見識,也意外的收穫了應對進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這讓我更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也在心中隱隱地繪出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在書院生活的期間,除了知識上的學習,老師也時常提醒我們實踐的重要,也要求我們要有大學生的社會責任,這是我在上大學之前很少被告誡的。因為過去我總感覺自己只是一個渺小的普通人,學習成績普通,就讀普通的學校,「社會責任」這繁重的任務不應該落在普通的我身上。然而,這樣的認知卻在書院的學習過程中被打破。大一時,一個假日午後,書院導師帶著20-30位書院生在大肚山社區裡步行,一走就是5-6個鐘頭,一路上,導師說著東海的歷史,談論著大學成立之初的目的。他鼓勵我們,隨時隨地都要學會觀察、反思,並且付諸行動,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美好。

為此,我跨出的第一步,是在大二上學期主動製作海報,張貼在校園各處,希望募集二手文具、書籍以及衣物,送到學校附近的一間身心障礙幼稚園。在活動籌備時,我對於活動是否會能得到響應感到質疑,時常徹夜難眠。一直到了募集物資的當天,看到許多不認識的同學,甚至老師,打包各種二手物資交給我時,我才相信了老師說的:只要能在自己的身上看見社會的責任,並且拿出行動,每一個人都是有影響力的。

大二時,紀錄片「正負2℃」正在熱映,這部談論全球暖化及環境保護的紀錄片勾起了我對於環保議題的興趣。我主動報名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地球日活動,活動結束後,我向科博館提案,希望能在東海大學舉辦類似的活動,並得到了科博館的認可,撥發了兩萬元的經費作為我的提案的支持。爾後,我將當日在科博館客座的老師請到東海大學講座,並且在東海大學內部舉辦校園熄燈日、環保餐具使用連署等活動,參與的人次超過兩百人。雖然因為活動思考的不夠縝密,造成活動延續性不足,但是這場活動的經驗卻給了我十足的震撼力。

原來,當我們認真要做一件大家認為是對的事時,身邊許多人都會聯合起來幫助我們;原來,做一個有影響力的人,不僅僅是學業頂尖的人的專利;原來,世界有這麼多的面向,只要我願意嘗試,我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找到一條適合自己走的路

剛進入東海大學哲學系時總是被詢問:「妳讀哲學系出來要幹麻?」說真的,我也不知道。於是大二時,我轉到了法律系。我永遠忘不了當從事法律工作的父親和哥哥聽到我轉到法律系時那藏不住雀躍的神情。全家時常熱烈討論著,將來我畢業後,可以一同成立法律事務所的理想藍圖;然而,我卻沒有辦法開心地加入討論,因為我總是質疑自己是否適合從事法律事業。一直到了大三,我終於確定法律行業不是我心所嚮往的志業。但是,我仍舊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在對未來沒有具體方向的情況下,我沒有勇氣告訴家中長輩,自己放棄了哲學系的學業後,又想要離開法律系,另尋他途。然而,在經歷博雅書院三年的積累後,我學會了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雖然我不知道自己要走向哪一條路,但我卻清楚知道法律之路不是我的方向。在經歷了3個月的家庭戰爭和激烈的溝通後,我說服了家人,同時拿到交換學生的資格,前往布拉格進行為期1年的交換學生生活。

在布拉格的這一年裡,我遇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我和希臘學生討論著希臘破產的問題;跟德國留學生聊著納粹時期的敏感話題;到波蘭學生家過平安夜,體驗天主教對家庭的影響;和韓國學生學習生活的美學;和法國學生談論電影裡的法式風情。我背著行李,用最少的旅費走訪最多的國家。在到過的十七個國家中,我看到了歐洲的浪漫風景和悠遠歷史留下的痕跡,在異國文化不斷轉換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反思自己的文化本位。我常在想:來自各國的人們都能清楚談論自身的文化,而我又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姿態向世界介紹我的家鄉呢?

宸儀圖二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提供
在歐洲交換的一年裡,最大的收穫就是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相處。

台灣,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寶島。我們這一代是在美國、日本、中華等多方文化薰陶下成長的,這養成了我對於異文化的包容,且對於新事物總是抱持著開放的心態。過去我時常為此感到自豪。然而,當我置身在歐洲時,我才驚覺在自己走出台灣,有機會站在世人的面前傳遞家鄉文化時,我卻沒有能力清楚說出家鄉的特色、和我們獨有的人文歷史。

就在我感到困惑與自責的時候,耳邊總是會想起博雅書院的老師在大學時期一直向我們說的:「傳承」的重要。在迷惘之際,心中也有一個強烈的聲音告訴我,如果真的覺得文化傳承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勇敢去追求吧!

信念支持理想,累積能力走出自己的路

一年的歐洲交換學生生活結束後,我回到了台灣。經過了這段期間的自由學習、嘗試、和反思後,我終於明白自己對於文化是非常喜愛的,我也終於能向家人宣告,未來我想要往文化產業的領域努力。

一年又過去了,在多方考量和分析之後,我決定跟隨自己的興趣和天賦,從自己喜愛的飲食文化著手,並且將著眼點放在茶文化的研究上,進而實現傳承文化的理想。

有了明確的目標後,我上網搜尋了世界各地與茶文化的相關機構,我發現不論中西方的茶文化專家,都曾有過造訪台灣或是中國大陸的經驗。這無疑又將我推了一把,更加深了我想要鑽研文化根基的心願。於是我著手申請北京大學的中文研究所。不知道是否是茶文化的魅力幫助我說服了在場的面試官,總之面試的幾日之後,我收到北京大學研究生的錄取通知。面試官對我說過的話,我也一直謹記在心,他說:「北京大學中文系從來沒有人研究過這個題目,這會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課題,但是相對的,妳也會比較辛苦。」

一眨眼,我在陌生的北京城裡渡過了3個春夏秋冬。這3年裡,我站在孕育中華文化的土地上呼吸著不怎麼清新的空氣,不斷在陌生的學科、文本、課堂報告、論文中打轉,我很享受和北京大學的優秀學子們一起學習的過程,同時也被巨大的學習壓力壓得喘不過氣,更時常會深陷在自我否定中無法自拔。然而,我卻沒有忘記入學的目標,為了有一天我能夠把自己的文化透過茶傳播到世界。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在實踐與理論兩個方面同時進行下功夫。我完成了培訓的課時要求,拿到了茶藝師及評茶師的證照;盡可能的收集資訊,讓自己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學習。終於,經過了3年的努力後,我拿到了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碩士學位,也從一個法律人轉變成了一個茶文化的研究者。

我又想起了19歲那一年,喜馬拉雅山送給我的那一份大禮。

在外求學的3年裡,總有許多孤獨難耐的時刻,即使自己的目標還算清楚,但仍會有感到辛苦難熬的時刻。這時候的我總會想起大學時期和我一同相互支持、鼓勵的夥伴,和書院那群總是願意在我們身上付出時間與心血的老師們。追求理想的路上難免辛苦,但我們仍然堅信著自己相信的價值,實實在在的守著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或許還能在堅守的路上不經意地影響了別人。

今年是我闖入茶文化的第五個年頭,我開始發表相關的文章,也當起了茶文化的講師,同時籌備著茶文化工作室。這五年來,我踏過的路、認識的人、閱讀過的書更多了,但是當時的初心仍然堅定不移,沒有改變。我很慶幸當時的我鼓起了勇氣相信自己心裡的聲音,踏上了與別人不一樣的路;我更慶幸的是,我給了自己這個機會,加入博雅書院,開始了這一場人生的冒險。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博雅教育的學與思》,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東海大學博雅書院、王偉華、邱國維

AI與科技無法取代一切,人文素養因此更顯重要,
博雅就是結合科技與人文素養的最佳教育方法。

蘋果電腦共同創辦人賈伯斯曾說,「科技必須和博雅精神結為連理。」暢銷書《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說過:「博雅教育給學生非常多空間去探索自己的熱情與興趣,會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
臉書創辦人祖克伯也說:「臉書關乎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程度,和科技不相上下。」而哈佛大學自1946年便開始推動博雅教育,究竟博雅教育的重要性何在?

專科或就業導向的教育容易限制住探索知識和思考的自由,使我們和社會脫節。
物理能說明蘋果為什麼會從樹上掉下來,卻無法告訴我們存在的價值、我們能對社會有什麼影響,以及我們與社會的關係。而博雅教育能使我們成為全人。
博雅教育不僅是全人教育,是通識教育,更是菁英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多元視野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得以應對科技一日千里的變化與挑戰,擁有不被未來淘汰的軟實力;更重要的是,和社會有所連結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的人為目的。

博雅教育就是:

  • 培育學生在知識上成為一個自由人。
  • 培養學生自發性的學習與獨立思考。
  • 強化學識在生活上的實踐。

博雅教育的原文是Liberal education,可以說成是「自由人的教育」、或「宏通教育」。
這個概念正式出現於羅馬時代,當時指的是「適合於自由人、而非奴隸的教育」。同時也蘊含著「培養通達智能、而非專門技術」的意義。
東海博雅書院即是以此一理念為基礎而創立,將大學的通識教育與生活教育結合在一起。生活學習是最核心的教育理念,全體書院生強調生活學習,一起進行各項課程與活動。

東海的博雅學習就是幫助學生了解,除了我之外,還有我們;也就是讓學生們從「我(I)」到,「我們(WE)」,再到「小我(i)」,以及養成謙虛與萬物為善的態度,和培育能服務他人的能力。
本書以東海大學博雅書院為例,闡述國內博雅教育的實際運作,更以12名書院生的故事,說明博雅教育帶來的真確影響——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做一個關心與服務社會的公民,展現真正的博雅精神。

getImage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