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張愛玲低調台灣行的祕密任務,就是要探訪一位「超級歷史人物」

文:蔡詩萍

張愛玲低調台灣行,蔡詩背後的萍也美國影子

我們現在知道了,張愛玲一九六一年來台灣,許該行那個「順便彎到」台灣,張愛可能也並不是玲張那麼順便。

張愛玲到台灣,愛玲接待她、低調安排她住宿的台灣探訪,恰恰是祕密張愛玲在香港時,欣賞她小說,任務並為她安排《秧歌》、位超物《赤地之戀》英文版出版的級歷美新處官員麥卡錫。

張愛玲在〈重返邊城〉裡,史人很多輕描淡寫之處,蔡詩都留下我們可以探幽的萍也線索。

張愛玲的台灣行,很低調。

可能有兩個原因。

她當時畢竟還不算超級明星作家。知道她的讀者,還僅限於很文學的族群。

另外,她嫁給「文化漢奸」胡蘭成的事,在國民黨統治的台灣,知道底細的人不少,她應該也不想再起波瀾。

但,當時的《民族晚報》,還是在她離境轉香港後,發了一則新聞。說她來台,探視親人。這才讓水晶事後調侃王禎和,說「你就是那個親戚」。

為什麼是王禎和?

這問題,有趣。

但背後突顯的,美國勢力的介入與影響,則是冷戰時期,另一個大形勢的縮影。

我們不妨把幾個線索,統統都攏在一起,比較容易看清楚。

美國新聞處麥卡錫安排張愛玲的住宿接待行程,而麥氏正是張愛玲在香港接受「今日世界出版」翻譯工作的安排者。也是他幫忙喬《秧歌》的英文版出版社的,更有很大可能,是《赤地之戀》幕後的那隻手。

張愛玲來台後,有個聚餐,出席的都是《現代文學》的重要成員與作家,包括殷張蘭熙、白先勇、王文興、陳若曦、歐陽子等等。東道主應該就是麥卡錫!

這猜測有無邏輯依據呢?

有。

王禎和自己給了回答這提問的線索。

王禎和回憶那年他是台大外文系二年級學生,白先勇、王文興等人辦《現代文學》。麥卡錫是台北美新處處長,「他很喜歡文學,《現代文學》出版時,他訂了七百本。他選了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我的小說各一篇,請殷張蘭熙翻譯成英文,書名為《New Voices》,封面是席德進畫的一幅少女像。」

麥卡錫在香港負責提供流亡香港的中國知識分子、文化人,可以寫作、翻譯、出版的機會。他到了台灣,顯然還在做同樣的工作。

從「文化霸權」、「文化論述」的角度看,麥卡錫一方面是在鞏固宣揚以美國價值為主體的西方價值,另一方面則是收編傾向美國的知識文化精英。這是一場規模龐大、曠日持久的文化戰略,我們若放大視角觀察,會發現當時不只文學界被納編,藝術界何嘗不是?

「現代主義」、「當代藝術」等風潮,正是在那階段一波又一波的席捲而來。

王禎和提到的畫家席德進,就是一個美新處大力支持的台灣現代畫家。其實何止他一位呢?

張愛玲的台北行,台北導遊就是席德進,花蓮導遊就是王禎和,很巧嗎?一點也不,根本就是美國新聞處的操盤。

但,張愛玲的花蓮之行,還另有一番文學的因緣。

張愛玲來之前,讀了那本麥卡錫編的《New Voices》,讀了王禎和被收進去的一個短篇小說〈鬼.北風.人〉,對小說背景的花蓮起了興趣,要求有機會去花蓮看看。

麥卡錫便請王禎和陪著張愛玲,去了一趟花蓮。

張愛玲眼中的台北、花蓮,還有台灣,絕對不是她很有感情的「祖國」,雖然語言讓她很有親切感。

張愛玲沒對外人說的是,她此行還有一個祕密任務,就是要探訪一位「超級歷史人物」,她想以他為題材,寫一部英文小說!


張愛玲的《少帥》,始終無法變身〈傾城之戀〉

張愛玲的台灣行,雖是「順便彎到台灣」,但她心中確實存了一個念頭,如果可能,能不能去見見張學良呢?

沒錯,就是那位「西安事變」的要角張學良。

他在事變告一段落後,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浪漫的以為,可以戴罪立功。

但事實是,他被軟禁了。

經過抗戰,經過國共內戰,他從被軟禁在大陸,再渡海來台,被軟禁在台灣,先後待過北投、新竹五峰。如今,這兩個地方,都有以他之名的旅遊景點。

但答案很明確,張愛玲沒有見到張學良。

如果當時送蔣介石回南京的張學良很天真,那後來到台灣以為可以見到張學良的張愛玲,也實在很天真。

張學良雖然是名副其實的軟禁,行動基本上有一定的自由。但,蔣氏父子是不可能讓他輕易與外人見面的,何況還是一位海外來的作家,想跟張學良見面,怎麼可能?

見不到張學良的張愛玲,並沒放棄寫張學良。

她後來在書信中,數度提及她想寫一位軍閥的故事。但終其一生,這本書都沒完成。

「皇冠出版社」後來出版張愛玲的《少帥》,就是一本未完成的著作,是從英文遺稿翻譯成中文的。

因為是譯稿,中文風采當然失去張愛玲的風格。只能當作是研究張愛玲英文小說創作史的參考了。

這本英文小說張學良,為何沒有完成?《少帥》一書,除了蒐羅英文殘稿,並翻譯出來外,還收了一篇馮晞乾的〈《少帥》考證與評析〉,把張愛玲構思《少帥》的種種線索都彙整起來,依時間的軸線,加以比對,讓我們看到張愛玲從興致勃勃,到逐漸觸礁、擱淺,再到意態闌珊的整個過程,非常精采。

簡單講,張愛玲想寫一個歷史小說。有軍閥張學良,有與他糾結難解的蔣介石、宋美齡,有因為被長期軟禁而成全一場愛情的趙四小姐。

但又因為張愛玲要採取「隱晦影射」的手法,(這顯然是來自《孽海花》對她的影響),可是民國史上難分難解的歷史事件與民國人物,她又難以避開,造成了她在與宋淇夫婦的通信中,再三的提及,西方出版社對充斥這些西方人並不熟悉的人名,感到困惑,毫無興趣。

造成張愛玲持續寫完的障礙。

但張愛玲自己說了,她最初的構想,很像〈傾城之戀〉,一場戰爭,成全了白流蘇的愛情。同樣,一場軟禁,成全了趙四小姐的愛情。

聽起來浪漫,但英文讀者,若不熟悉中國現代史,不容易欣賞這份傾城之戀。

而中文讀者呢?又太熟悉張學良、蔣介石、宋美齡。即便是影射式的寫法,中文出版社亦不敢輕易嘗試。

張愛玲寫的初稿,曾讓麥卡錫、讓英文出版界的人看過,他們給的評語是,歷史太混亂,人名太複雜。

這種挫折,必定糾結了張愛玲好些年。

她在一九六八年的〈憶胡適之〉一文裡,自己說了,《海上花》裡的人名來來去去,譯成英文名字後,連性別都看不出來。中文名姓的「三字經」式英文,連看幾個後,西方人頭都昏了,「不比我們自己看著,文字本身在視覺上有色彩。」

這是張愛玲無法完成《少帥》的障礙。

這又讓我想起了張愛玲的「林語堂情結」。

張愛玲何以動念要寫張學良?也許,是覺悟到,與其憑空創造虛構,在英文世界不吃香,為何不跟林語堂一樣,依據歷史事件來鋪陳小說呢?

如果這推測有點道理,那張愛玲顯然又掉進另一個麻煩,她其實是很不擅長鋪陳複雜結構的長篇敘事。

她以為的終身軟禁成全了趙四小姐一段愛情的比喻,放在中篇的《傾城之戀》很精采,但放在複雜的現代史裡,《少帥》則處處是淺灘,是暗礁了。


難怪《少帥》失敗:張學良遠比范柳原複雜,趙四也非白流蘇可比!

張愛玲原來設想,以張學良終身軟禁,成就趙四小姐的愛情,當一個英文長篇小說來寫。

她的構想,無疑是把這段史實,變身〈傾城之戀〉的現實版,民國真人版。但這構想,交纏於心,多年後終於放棄。

這是我們探索「張愛玲傳奇」裡,關於她的小說成就時,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尷尬,也是張愛玲終其一生,似乎想克服但始終未能克服的一個障礙。

張愛玲確實長於中短篇小說與散文,而略遜於長篇小說。

如果以〈傾城之戀〉為例,虛構出白流蘇與范柳原的戀情。一位富二代花花公子,一位見過世面的離婚女子,兩人本來陰錯陽差,交會你我於一瞬間,范柳原的想法納妳為情婦也算有所交代,白流蘇的懸念既然如此總比待在娘家受氣好。沒想到一場戰爭,日軍攻陷香港,傾城之亂卻成全了一場戀情的廝守。未來如何,無所謂。小女人的情愫,能日夜相守,點蚊香過日子,一切都好。

但,張學良與趙四,哪能這麼簡單呢?

張學良,東北王張作霖之子,年少風流,意氣風發,頗有三國演義裡,周瑜的風采。何況他遠比周瑜強的是,他根本就是少主少帥。

他心懷父親被日本關東軍炸死的家恨,他懷抱東北老家被日本占領的國仇。他是一個花花公子,他也是一個手握重兵的軍閥。

他兵諫蔣介石,為在延安苟延殘喘的共產黨,爭取到發展的契機。

他浪漫送老蔣回京,從此軟禁一生。

陪伴他的趙四小姐,無怨無悔。終於因為軟禁而等待到她與少帥的終生盟約。從小三到正娶,熬出的,是英雄氣短,是美人在側。

張愛玲的遺稿,看來是想把西安事變前的歷史夾纏,大略敘述過,再採取很像《孽海花》的人物影射,《海上花》的筆法,透過瑣瑣碎碎日常細節,飲宴作樂人際交談之間的漣漪,來交代、暗示,歷史事件的鋪陳。

然後,一如〈傾城之戀〉,把男主角女主角的情定一瞬,相互依賴,當成小說的收尾。

換句話說,彷彿前面的一堆大事件,無非是為了成全那小女子的一點愛情的渴望。

但,看過《少帥》遺稿的人,恐怕都要質疑,會不會太一廂情願了?!

會不會剪裁歷史,剪裁得太過?尤其老外,怎麼會懂?!

於是,這時,我們便不能不注意,張愛玲的困境。

她的〈傾城之戀〉,故事並不複雜。

張愛玲的長處,向來不是敘事上的折疊曲折,而是人心的光影晃動與人際曖昧。尤其,張愛玲的文字,充滿意象,充滿顏色,放在短篇精緻的小說裡,完美無缺。然而,在長篇裡,這樣的文字風采,仍須被放置於前後呼應的結構中,才不至於顯得拖沓,沉滯。

我們讀《少帥》遺稿,不禁會皺眉,因為這一段她在之前哪一篇裡寫過,那一段又彷彿跟某一篇很類似。

尤其,張愛玲是把《少帥》要寫成〈傾城之戀〉的加長格局版,因而我們就更加感覺,《少帥》裡盡多是〈傾城之戀〉的挪移。

比方說,少帥的風流倜儻,很像范柳原。

比方說,從周四小姐(即趙四小姐)的敘述者角度發展故事全貌,也是白流蘇的視角。

比方說,少帥與周四兩人獨處時的話語調情,完全是白流蘇與范柳原的翻版。

甚至啊,連點蚊香,連少帥帶周四到他祕密布置的小窩約會,無一不像〈傾城之戀〉。

但,坦白講,翻譯出來的文字,沒有〈傾城之戀〉出色。小說的張力,亦遠遜於〈傾城之戀〉很多。

而欲蓋彌彰的民國名人,真的,對西方人來說,很難引發興趣。難怪,幾經挫折,張愛玲也就不再費心完成它了。

少帥遠比范柳原複雜,趙四也非白流蘇般單純,張愛玲寫不下去,可以理解!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看她內心強大,看她文字蒼涼,看她對愛執著》,有鹿文化出版

作者:蔡詩萍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
她的文字成為千千萬萬讀者心口上的硃砂痣
她的文學為華語世界締造不朽的傳奇

作家蔡詩萍重磅巨作,解密華人文壇奇女子——
張愛玲一生的愛與哀愁

「國家最壞的年代,卻是作家最好的年代。在國共都鄙視的浮華都會上海,卻蹦出了一朵文學奇葩張愛玲。這不是傳奇,又能怎樣描述呢?」——蔡詩萍

抗戰末期,上海淪陷區,張愛玲宛如文壇盛放的一朵奇葩,攫人目光。她更如一道炙烈的火光,延燒出近代華文文學的一派「張學」。

我們從她的小說、散文、劇本為人間無數的莫可奈何掬一把同情淚,從她的《小團圓》、胡蘭成的《今生今世》窺探大作家的感情世界。

張愛玲為什麼能成為傳奇?
上海,如何成為她文學的溫床?
香港,如何化為她小說的活水?
她究竟是被愛情成全了,還是給耽誤了自己?

作家蔡詩萍全新創作文集,詳細解密華人文壇奇女子——張愛玲一生的愛與無盡悲涼。

getImagePhoto Credit: 有鹿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