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晴舫:如果香港不屬於任何人

文:胡晴舫

人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兩次。胡晴何人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如是舫果說。

大河浩浩蕩蕩,香港湍流不息,不屬當你踏入河流第二次時,於任已非五分鐘前你提腳離開的胡晴何人河水。瞬息萬變為事物的舫果本質;變,才是香港不變。

當我轉身進入一間軒尼詩道上的不屬麵包坊,買個菠蘿包,於任回頭推門出來,胡晴何人我瞬時領悟:人,舫果不可能踏入同一條香港街道兩次。香港我已回不去剛剛我站立的不屬街頭。這條街,於任已是新街。每回走在軒尼詩道,都不是同一條街,因為氣味是新鮮的,聲音是陌生的,光影閃爍的方式對我來說都像是第一次看見。因此,住在香港,我時時有股幻覺(也可能是實情),每天起床,睜開眼睛說早安的城市並不是昨夜道晚安的同一座。大量的人群像新鮮的河水流入我城每一條街道,爆量奔流,用他們易腐的肉體與有限的生命,嘩啦啦,衝撞出這座城市的花樣風華。

活在一座記憶來不及、歷史留不住的城市,你如何留住一條千變萬化的河流,當沒有一滴河水得以重複,根本無法阻止任何人、任何事的消失,反而沖刷得更快,更何況香港人自己都會告訴你,記憶會騙人,決不能相信世上有任何固存的事物,不如喝一杯忘情酒,早早把你的前世今生忘個乾淨,來場醉生夢死。因為,你的香港並不真正屬於你。風雨經年累月洗刷那些樓房,將一層一層的歷史殘土泥敷在你腳下的街面。你居住的街道,街名已無法指涉街道的內容,灣仔的「船街」並沒有船舶停靠,徒留一棟年月荒廢的紅樓大宅,終年纏繞鬧鬼傳說,中環的「擺花街」早沒有了那些英國紳士買花送給交際花的琳琅花店,只有冷氣過強的健身藥品店、壽司店和服裝店。李碧華的如花回到她的石塘咀,站在二十層樓高的快速高架橋下,她以為她能等來什麼?鍾曉陽於是寫下:「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都是我」,董啟章嚴謹考古一座想像中的城市,記錄她的夢華錄,編排她的地圖集,然而,那座城市真的不曾存在嗎?或僅是她消失得太快?

1974年西西率先寫下「我城」,作家宣稱她並不是為了記錄香港,只為了寫下自己的生活,然而,那座宛如流沙分秒快速從眾人指縫流走的香港,卻在她的文字中凝固了,留下立體而雋永的身影。或許再偉大的城市都免不了終將崩壞的命運,但,文字卻使其不朽。從此,「我城」成了香港人稱呼自己城市的方式。西西之後排隊一長串香港作家,從他們各自生活的香港角落,默默捕捉這座城市的精神樣貌。香港文學館在詩人鄧小樺主導及策展下,三年前開始「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大型書寫計劃,號召我城所有寫作者共同書寫香港街道,譬如劉偉成娓娓道來不同街道的典故,譬如黃怡以路樹為背景描述一段戀情的生滅,韓麗珠畫出幼時的動線而勾勒了昔日香港社區的樣貌,關天林以詩歌傳達中環域多利監獄所引發的情感聯想,而我也以後來者的身份,寫了西營盤的第三街。

當我們記憶一座城市,我們魂牽夢縈的,一直是那些街道。我們神往那些街道,觸動我們深層情緒的並不是街道的彎曲弧度或是兩旁的硬體建築,卻是空氣中活躍的紛雜味道、陽光灑落的角度,形形色色的人們,以及生活其中那個日常的自己。那些宛如河流的街道,裝入了所有人的童年記憶,載浮載沉了一切私人的愛恨情仇,大時代縱使如白日喧囂車流轟隆隆駛過,當夜空籠罩我城,皎潔月光沿著彌敦道漫流,流入維多利亞港灣,粼粼照耀海水,每個在天星小輪回望我城的人都不免有個錯覺,是的,香港屬於我。此刻當下,將進入永恆。我在這座城市的一切的一切,終究不會是一場風流夢。

正因為世間不斷流動,每一個片刻皆不可取代,只能獨一無二地存在。雖然人不能踏入同條香港街道兩次,但,每條變動中的街道時時刻刻都在創造特殊的生命經驗。我街道,我書寫,因為我路過,活過那一刻的美妙。

相關書摘:

  • 方太初:越過鐵絲網去看海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香港,我街道》,木馬文化出版

主編:香港文學館

以文學留住記憶中的香港‧用文字守住自己的街道

約2004年起香港為迎合國際市場,街道市容、建築大幅變動,街道原本是香港人「討生活」的生存空間,瞬間成為國際品牌進駐、大量觀光客湧現的時尚、繁華空間,對土地、土地生存的人都是一大挑戰,時至2019年震動持續,香港受經濟、政治、社會等牽引,風貌多變,西西、鄧小樺、韓麗珠、廖偉棠等54位作家用筆寫下記憶中的香港,用文學的渲染力與深度,連結代代生存記憶。不只給喜愛香港的台灣讀者,更提供面對都市更新所帶來街貌變更、記憶斷裂的台灣一個共鳴之作。

(木馬)我香港,我街道立體300dpi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