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回鑾》:通過「夫人外交」,慈禧太后結交了幾位公使夫人

文:楊紅林

老佛爺的慈禧慈禧「夫人外交」即將出臺了

「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人,在世界歷史上也絕無僅有。回鑾她不僅在上世紀後半葉統治了大清帝國,通過太后她的夫人夫人統治推遲了大清帝國的滅亡,她還把中國政治家們所能想到的外交某些改革措施也付諸實踐了。和滿族的結交幾位其他婦女相比,她可謂鶴立雞群,公使出類拔萃。慈禧慈禧和其他民族的回鑾婦女相比,她同樣毫不遜色。通過太后就性格的夫人夫人堅強和能力而言,她和任何人相比都不差。外交我們不由自主地欽佩這個女人,結交幾位她小時候在家裡幫母親幹雜活,公使後來被選入宮做了個『貴人』;她是慈禧慈禧一個皇帝的生母,一個皇帝的妻子,她立了一個皇帝,她還廢了一個皇帝,她統治了中國將近半個世紀——而所有這些都發生在一個婦女沒有任何權利的國度。說她是十九世紀後半葉最了不起的女人,這不算是誇張吧?」這段話出自美國傳教士I.T. 赫德蘭所著的《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當年在與慈禧太后的接觸中,西方人對她的看法是多麼地令我們感到詫異。

在我們的印象中,控制大清王朝的慈禧太后肯定是一個盲目仇洋的老太太,她敵視一切西方世界的新鮮事物,拒絕與洋人交往,將整個帝國徹底封閉在歷史的記憶裡。然而隨著各種史料的不斷被發掘,我們越來越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恰恰相反,在某些情況下,慈禧對西方表現出了強烈的好奇心。特別是在經歷了義和團事件之後,她似乎越來越意識到歷史潮流的勢不可擋,因而便做出了種種令後人匪夷所思的舉動。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說實話,經歷了幾十年西方列強對大清朝的各種欺凌,慈禧太后實在沒理由對洋鬼子有任何好感。然而老佛爺又意識到,面對新的國際形勢,大清朝再也不能採取一味躲避的鴕鳥政策了。於是出於外交上的考慮,她還是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決定同列強改善關係。

由於自己女性的特殊身分,她所能做的首先便是同各國駐華公使夫人們拉近關係。功夫不負有心人,還別說,通過這種「夫人外交」,老佛爺還真結交了幾位私人關係很好的洋夫人,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美國公使康格夫人了。

康格夫人本名薩拉・康格(Sarah Pike Conger),她的丈夫愛德溫・赫德 ・康格(Edwin Hurd Conger,1843-1907)是一位美國外交官,1898年任駐華公使。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他被圍於東交民巷,使館解圍後奉召回國,《辛丑條約》簽訂後又來華復任,1905年辭職回美。1898年,薩拉・康格跟隨丈夫來到中國,在北京住了七年。1909年,她將自己在北京期間寫給家人的書信結集,名為《北京信札》。該書與絕大多數西方來華人士的視角不同,表達了與眾不同的中國觀。在華期間,康格夫人曾經多次覲見慈禧太后。在《北京信札》一書中,她以女人特有的細膩,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情節,展現了慈禧太后的另一個側面。

其實早在義和團運動爆發前的1898年十二月,外交使團的夫人們就想在慈禧太后六十四歲生日時向她表示祝賀,於是通過外交途徑請求太后召見。經人斡旋,這一要求終於得到批准。十三日,美、德、荷、英、日、法、俄等七國的駐華公使夫人,被允許進紫禁城覲見皇帝和太后。七位公使夫人十一點從英國公使館出發,每位夫人乘坐一頂轎子,到達北海第一道門時換乘宮廷專用轎子,進入第二道門時換乘法國一節小型火車車廂,最終在官員們的陪同下來到金鑾殿。在門口,她們脫掉厚重的外衣,接著被領到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面前,按照等級列隊站立,並向他們鞠躬。隨行的翻譯將每位夫人介紹給慶親王,再由後者將她們介紹給皇帝和太后。然後,英國公使竇納樂夫人作為代表用英語宣讀了簡短的致辭,慈禧太后通過慶親王致了答辭。

當她們趨步向前向太后鞠躬行禮時,「太后拉著我們每個人的手,給我們每人的手指上戴上一枚鑲有珍珠的鏤金戒指。」接下來便是午餐和看戲等項目,賓主盡歡而散。對於這破天荒的會見,康格夫人寫道:「令人愉快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這一天我們彷彿置身於夢幻之中,回到家以後,仍然沉浸在新奇和美妙的感覺之中。想想吧,中國閉關鎖國幾個世紀,現在終於打開了大門。」也正是由於同康格夫人接觸最早,次數最多,因此在後來歷次接見時,慈禧都對其格外親熱。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後,痛定思痛的慈禧開始下決心調整對外政策。與原先極力躲避洋人不同,在生命中的最後八年,這位當朝皇太后似乎越來越熱中於接見各國公使夫人,試圖用「夫人外交」修補與列強的關係。康格夫人高興地發現:「慈禧太后第一次接見來自外交使團的七位女士是在外交大臣的努力和督促之下才得以實現的。1900年的動亂結束之後,宮廷回到北京,太后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她主動發起了很多次會見的邀請,大家自然都接受了這些邀請。我到宮中出席午宴,格格王妃們也到我家共進午餐。由此,格格、福晉與大臣的夫人們開始邀請款待我們,也受到我們的邀請和款待。」

1902年一月初,因八國聯軍進北京而被迫在外逃亡了一年有餘的慈禧攜光緒皇帝返回久違的紫禁城。沒過多久,二月一日,她就和光緒在皇宮接見了外交使團的女士及公使的夫人和孩子們。與之前任何一次接見不同,這次洋人破天荒地從正門踏進紫禁城,並受到慈禧太后的接見。

康格夫人清楚地記得:「我們站在金鑾殿門口停住了,站成恰當的序列,然後再走進去,在靠近太后的御座時,恭恭敬敬地向她鞠了三躬。她坐在一張長桌的後面,桌上放著一根精美的珊瑚權杖。我們走近時,她認出了我,微笑著向我示意,因為在這群女士中她先前只見過我。……覲見以後,我們被領到另一間大屋子裡,在那兒舉行了一個非正式的招待會。太后已經先到了,當我們進屋時,她喊道『康太太』——我的中文名字——我向她走去。她雙手握著我的手,百感交集。當她能夠控制著自己的聲音時,她說:『我非常抱歉,為發生了這些不該發生的事感到痛心。這是一個沉痛的教訓。大清國從今以後會成為外國人的朋友。同樣的事將來不會再發生。大清國會保護外國人,我希望將來我們會成為朋友的。』、『我們相信您是真誠的。』我說:『通過進一步的相互瞭解,我相信我們會成為朋友的。』」看到這幅情景,我們很難想像這居然是慈禧太后與洋女人的會面。如果換個場景,還以為是熟識多年的街坊鄰居久別重逢呢。

對於慈禧太后在外交場合的表現,赫德蘭曾在其著作中讚歎道:「只有在私下接受某外國公使夫人的覲見時,這位非同尋常的女人才會表現出她的機智,她的女人味兒,和她作為女主人的吸引力與魅力。她與每一位客人握手,非常關切地噓寒問暖;她也抱怨天氣的炎熱或寒冷;如果茶點不合我們的口味,她會非常著急。她十分真誠地說,能和我們見面是她的一種福氣。她還有辦法讓每一位客人都為她著迷,即使她們以前對她存有偏見。她對每一位客人都很關照,這也充分表現了她作為一朝之主的能力。」

據記載,康格夫人在北京期間前後共九次覲見慈禧,其中僅1902年就有三次。隨著交往的增多,慈禧在西方公使夫人們心中的形象似乎也越來越正面,越來越富有人情味。例如在1903年六月十五日第六次覲見後,康格夫人說:「除了王室的優雅氣度外,太后女性的溫柔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太后在召見過程中還熱忱地祝賀我喜添外孫女。」

1905年四月,美國駐華公使康格離任回國,臨行前他率四名使館工作人員覲見了光緒皇帝,而康格夫人隨後也帶著私人翻譯去覲見慈禧。或許是格外珍惜這最後一次的會面,在正式行過皇家禮儀後,康格夫人和慈禧以兩個普通女人身分談心。為了表彰康格夫人對中美友誼所做出的貢獻,慈禧還授予康格夫人「女官」名號。之後還發生了最感人的一幕:「我與太后道別,正要告退時,她又把我叫回去。太后的翻譯把一塊用雞血石製成的護身玉佩放在我手中,說道:『這是太后隨身佩戴的,現在太后想送給你,希望你能一直戴著它渡過重洋,它會保佑你平安到達祖國的。』」在回到美國後,康格夫人一直對慈禧太后的厚愛念念不忘,她一方面為「繁文縟節使一個女人無法對另一個女人吐露心聲」而感到遺憾,一方面又稱讚「太后陛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幾個性格鮮明的女性之一。」

1908年十一月十五日慈禧去世後,康格夫人在第一時間寫了題為《國喪》的紀念文章。其中寫道:「今天,全世界都在為中國默哀。官方公文正式宣布大清國光緒皇帝駕崩,西太后慈禧薨逝。每個國家都籠罩在傷感之中,帶著同情,請中國節哀順變。我更是深感哀傷。……儘管經過各種激進的主張,面臨過各種危波激流,她仍巋然不動。歷史會記錄下這一切,這也會得到全世界的公認。在我與這個不平凡的女性的談話中,我注意到她熱愛她的國家、她的子民,她想要提高民眾的意識,提升婦女的地位。……四十七年來,這個精明強幹的女人一直位於大清帝國權力的頂端,受到眾多男性強有力的支持。在這塊女性沒有多少社會地位的土地上,她的成就讓她的能力和才幹更加耀眼。」

據記載,慈禧當年在接見各國公使、軍官以及他們的夫人時,經常舉辦西餐宴會,並在這一過程中越來越熟悉西方外交禮儀。如果外賓是從共和國來的,她便會問:「你們的大總統好!」如果是從君主國來的,便問:「你們的國王好!」她甚至會在每逢各國公使夫人的生日時主動送去蛋糕或其他禮物表示祝賀,或者派遣女官容齡等人或其他格格們去祝賀。康格夫人六十歲壽辰那天,慈禧就派人送去了鮮花和壽桃,令康格夫人又驚又喜。每逢端午、中秋節或是自己的生日,慈禧還會邀請各國公使夫人到頤和園遊園呢!

相關書摘 ▶《慈禧回鑾》:憑藉喪權辱國的《辛丑和約》,慶親王奕劻成為幸運的掌權者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慈禧回鑾:1901年的一場特殊旅行》,楓樹林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楊紅林

【大清國當今聖母皇太后,萬歲萬歲萬萬歲!】
1901年,慈禧由西安返回北京,那一路的記述,使被宮牆遮掩起來醜態裸露而出,大廈將傾的清王朝,再也繃不住日益鼓脹的反清之聲。
此次回鑾,呈現一個帝國的黃昏之景。

【本書特色】
作者首次採用「老照片」結合「時人敘述」,營造獨特的歷史臨場感。
首次披露的60多幅老照片,宛若一個時代將傾的見證。
述及包含奕譞、袁世凱、盛宣懷等左右大清末年政壇的人物。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攜光緒皇帝一路西逃。
1901年,慈禧由西安返回北京,這次回鑾,前後竟持續了三個月之久。
與庚子年倉皇西逃時不同,此次辛丑回鑾堪稱一次特殊的長途旅行,正是在這次旅途中,慈禧開始反思帝國的命運,並實行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奠定了清王朝後幾年發展變革的基調。

本書以首次披露的60多幅老照片為核心, 結合官方史書、媒體報導、當事人回憶錄以及各類方志等對當年慈禧行程的記載:臨危受命的李鴻章、驕縱的大內太監、富甲一方的康百萬、老謀深算的袁世凱,不堪太監勒索罷官辭去的知縣、以及不忍搜刮民脂民膏而上吊自殺的縣令……

皇家盛大的排場和一臉木然的臣民,形成晚清末年荒誕的景象,此次慈禧回鑾,是一個帝國的黃昏。

慈禧回鑾Photo Credit: 楓樹林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