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光譜混淆孩子的性別認同?揭穿反同公投的5點抹黑辯術

※本文與盧勁軒(教育部課程審議委員)合寫

近日,性別性別中選會舉辦多場公投的光譜公投意見說明會,無奈影片中特定宗教背景的混淆孩組織代表持續攻擊並抹黑性平教育;本文邀請教育部課審委員一同撰文,協助闢謠並釐清性平教育問題。認同

一、揭穿抹黑性別光譜混淆孩子的反同性別認同

發展心理學領域,目前由1966年的抹黑Kolberg在性別概念的學說蔚為主流,以致影響今日有關兒童性別認同發展的辯術學術討論。因為伴隨此學說而來的性別性別相關研究都指出,孩子在兩歲左右,光譜公投會經歷所謂的混淆孩性別認同期(basic gender identity),在此時期,認同孩子對自身的揭穿性別並不確定,會透過大量生活經驗進行自身認同的反同探索。四歲左右的抹黑性別穩定期(gender stability),由於前階段探索歷程將給予孩子個可能的答案,並透過隨著時間的成長將之推往六七歲性別認同徹底穩定的性別恆定期(gender constancy)。

所以,孩子的性別認同發展早在六至七歲即已完備,因此在國民教育階段實施性別光譜的教導,並不會混淆孩子的性別認同,反能透過教育的早期介入讓他們更加理解自己是誰,越早建立完好的自我認同,孩子便能越早在學業與職涯領域取得良好成就,好能獲得真正全人的身心發展。故,在國民中學有關性別光譜的性平教育裡,並不如反同方曾獻瑩在意見發表會所指,會對孩子的性別認同造成混淆。

二、抹黑綜合活動課本鼓吹變性手術

曾獻瑩在意見發表會中拿出105學年綜合活動國二下學期課本,並指著其中說話的女性圖片「我是女生,從小就發現我喜歡女生,我不喜歡我的生理性別,希望有一天我能夠動手術,讓我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孩子」直言,我們的教材在鼓吹變性手術。看到這樣的辯論場景,身為課程審議委員深感遺憾。

在我國課綱的擬定,往常在欲讓孩子所知曉的學習重點時,會對重點細部區分為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此兩項目。學習內容可能條列陳述,分層遞進的列點撰寫,好透過特定教學步驟讓孩子表現出教育端所期待的學習表現。好比第一步,讓孩子認識生理性別所具備的基本差異,第二步,再讓孩子清楚自我的性別認同、性別特質,最後第三步則是讓孩子看見和自我認同截然不同的人,並期待孩子表現出對他人具備基本同理心的學習表現。如此的用心與立意,在被專家學者的專業研究確定後,會送交出版社針對這些學習重點編列符合課綱所撰述的教材,再將這些教材、教科書送回國家教育研究院做審定。

而當曾獻瑩指著國二下綜合活動課本中的單一圖片,進行片面的惡意解讀,指稱欲讓孩子看見周遭他人差異以期展現尊重與包容的第三步驟,一個說自己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不一致,想在未來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女童圖片是在「鼓吹變性手術」,實屬對我國教育專業最大斲害,也是對我國教育政策擬定審議過程所經手的專家學者最大的不敬。更何況,要是課本的描述會「鼓勵」學生,歷史課本提到孫中山革命推翻滿清,怎麼不擔心學生被鼓勵變成革命家?

三、抹黑同志教育是「同志的養成教育」

愛家公投團體經常在網路上散播許多關於同志的不實謠言,更是抹黑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中所明載的同志教育,認為「會把小孩教成同志」。雖然目前研究未有確切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性傾向的形成絕非單一因素所影響,也絕非「教育」就可以改變;如果始終認為後天的教育能夠干預性傾向表現,也請讀者反思「現今同志幾乎都在異性戀教育文化傳媒充斥的年代長大,為何沒有變成異性戀?」,根據調查,同志的人口比例始終維持在5%-10%左右,可見教育是不會影響孩童性傾向,更別提「同志教育」的唯一目的,只是為了教導認知具備多元差異的真實存在,讓弱勢的同志和性少數學生不被霸凌,得以在積極友善的校園環境裡安心快樂的長大。呼籲反同方誤再傳播同志教育是同志養成教育的不實謠言。

四、抹黑實為性教育的教材內容,並將之錯稱為同志教育

教育部曾發聲澄清,網路上傳播有關國中小同志教育的圖文都是不實謠言,相關多人性行為、人獸交等等都是假消息。而高雄教導孩子保險套使用方法的教師個案,課程所講述保險套所適用之性行為模式除了男女以外,甚至男男女女特定伴侶關係也皆適用之,此與同志教育無從相關,只與性別教育裡的性教育緊密連結,且事前也徵得家長之同意。因此希望各方可以理性看待性平教育裡的同志教育,不要誤信被抹黑的內容,也不要對第十一號公投投下同意。性別教育中,僅是「認識並尊重多元性別、性傾向、性別氣質」,卻遭到反方的移花接木抹黑成為「國中小推廣同性戀文化,放入多元情慾與內容。」實在相當令人感到遺憾。

AP_16338304017590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五、以家長的教育選擇權當藉口

愛家公投領銜人曾獻瑩先生認為,教育該遵從家長意見,但特定反同組織推派出來的家長代表,言談充斥歧視偏見,甚至各種假消息、偽科學,怎能作為教育的依歸?而這,絕非教育所強調的台灣價值,在明年即將誕生的108年國教課綱,強調著「自發、互動、共好」的三大主軸,並具體而微將這些心念落實在課綱裡的每個角落。我們期望台灣的教育能強調「共好」,寄望整個社會的融合能幫助我們的學識與專才領域,培育更多的傑出人才為台灣創造國際間的榮耀與光彩。

唯眼下沒有任何平權意識的家長,披著鮮明的宗教色彩,不斷助長歧視的風氣,始終避而不談課綱教材具體期望共好的核心內涵,只是不斷創造衝突撕裂族群,減少人與人間相互理解的機會,更容易造成現今諸多的霸凌情事,許多因性別氣質或性傾向而發生的悲劇正是如此,所謂品格教育也無法促進對於多元的理解。

而之所以需要教育專業編寫課綱、教科書,就是因為教育必須超越個人意識形態,確實的以孩子需求為中心,引導孩子追求心理學家Maslow所言之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而非服膺於特定宗教團體利益所言之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不是家長。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雖然法律難以改變人們的偏見,但是法律不可以為偏見服務,更不可以使人們的偏見因法律直接或間接地產生力量。」各位手中的公投票,即將決定台灣未來;讓我們一起向歧視和謠言說不,透過教育和法律,共創一個更平等美好的明天。

延伸閱讀

  • 性別光譜教導多元性別不適合國中生?破解5個性平教育的謠言
  • 抹黑性平教育之前,先來看看課本到底寫了什麼
  • 身為性別教育工作者,我如何教孩子性教育、家內性侵和跨性別?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