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零食】蝦餅:印尼最傳統庶民食物,餐前點心與國宴也見蹤影

文:吳英傑(印尼經商,東南點心泗水大學任講師,亞零與國宴也影印尼女婿)

一般人稱的食蝦庶民食物蝦餅,印尼名為Kerupuk、餅印Kerupuk或Kroepoek,尼最拼法不同,傳統餐前但發音都一樣,見蹤類似「格魯博」,東南點心而且重音在最後的亞零與國宴也影的博字。但其實Kerupuk在印尼文中指的食蝦庶民食物是乾式炸物,而炸物有很多種,餅印因為最常見的尼最就是蝦餅,也因此不管是傳統餐前中文還是印尼文,都由蝦餅佔了這個名號,見蹤就好像我們說鹽酥雞,東南點心但其實包含的不只是雞肉,而是有更多其他的食物種類一樣。

蝦餅在印尼是從一般人家到五星級酒店餐廳都見得到的庶民食物,甚至在佐科威的國宴上也見得到蹤影,不止可以當零食食用,同時也可以當做正餐的半配菜,深受印尼民眾喜愛。而且因為殖民的歷史因素,也由荷蘭人帶入歐洲,在歐洲也享有名聲。而在台灣,數十萬印尼移工的家鄉食物,也融入開放的台灣文化,例如我就在迪化街的年貨市場上見到,賣家除了原味之外,還創造了海苔,麻辣和黑胡椒等不同口味,購買人潮大排長龍,成為具有台灣風味的年貨選項之一。

印尼人不喜歡軟食物,而喜歡口中咀嚼食物的感覺,在每一餐的桌上,總會放上許多半正式配菜,例如炸魚皮,牛皮,魚餅和蝦餅等咬起來喀滋喀滋的炸物,而其中大家最常見到的就是塊狀的炸蝦餅了。

蝦餅在少數餐廳被當作餐前小點,和花生一樣免費提供招待,即使收費,一塊蝦餅也是2-3塊台幣(約港幣5-8毫)左右而已,自然成為小孩子最喜歡的餐前點心,而成年人則是沾辣椒醬直接吃,或著和印尼味道重的紅茶一起入口。

524px-Kerupuk_dalam_kaleng_(1)Photo Credit:Dietrich AyalaCC BY 2.0

因為印尼人不喜歡軟食物,只喜歡乾式硬食物,在許多印尼菜中都一定要配上蝦餅,否則就會覺得沒有吃飯的感覺一樣。不管是沙嗲烤肉串(Satay),還是雞湯飯(Soto Ayam)或牛肉湯飯(Rawon),肉,蛋,飯和湯都是軟的,加上了硬的蝦餅才算是正式的一餐,也才讓印尼人覺得有吃飯。即使最便宜的一餐,用香蕉葉包起來的一碗飯配上一點點青菜和少許的肉絲,在外面也要有一塊蝦餅,才能讓工地工作的工人覺得飽餐了一頓,說是蝦餅的魔力實在不為過。用我個人的經驗來形容,就好像我們吃大腸麵線沒有加醋那種感覺,總是覺得少了什麼味道一樣的必須。

也因為印尼菜已經充滿辛香料,雖然印尼蝦餅也有很多種類,但最受歡迎的還是原味蝦餅,除了不破壞食物的味道之外,也是一般人最習慣的口味,而更講究的還有不同的菜色搭配不同的蝦餅,讓人眼花撩亂和口齒生津,這也是印尼特殊的飲食文化,我鼓勵大家有機會可以嘗試看看不同的菜色,搭配適合的蝦餅種類。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海洋國家,養殖業興盛發達,尤其是蝦子這種高經濟水產,可是令人覺得驚訝的是,印尼人知道蝦子昂貴,也其實很少吃蝦子,而是把蝦子拿來外銷美日等大國賺取外匯。一般人離蝦子最近的距離自然就是蝦餅,對印尼公司來說最經濟的辦法也是拿來做蝦餅。為什麼呢?做蝦餅需要用到蝦殼才有蝦子的味道,而美日等國家則是要剝好處理過的蝦子,過多的蝦殼只能拿去做肥料。好的蝦子拿來出口賺更多錢,質量比較不好的拿來做蝦餅。這也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有人嘗試用品質比較好的蝦子來做蝦餅的時候,印尼人卻因為外觀太好看,蝦子味道太濃厚而吃不習慣,反而喜歡比較廉價而且次級的產品,這一點,想起來其實有點心酸。

800px-Menjemur_kerupuk_di_Karimun_JawaPhoto Credit:MidoriCC BY 3.0
曬蝦餅(位於印尼中爪哇)

蝦餅是印尼最傳統的庶民食物之一,來源有很多種說法,但很有可能是華人創造發明的。利用當地豐厚的水產資源,混合了太白粉,麵粉等其他東西,將食物炸熟了之後,可以在熱帶的印尼保存更久,尤其是在沒有電冰箱的時代,同樣的方法應用到印尼幾乎所有食物上,也讓我常常看著家裡的傭人炸東西,不只是完全不會被油噴到,而且出來的樣子規律整齊,常常讓我覺得驚嘆不已。

印尼有個獲得八次世界羽球冠軍的華人梁海量(Rudy Hartono),他愛吃蝦餅出名,甚至還因為吃了過多而心血管阻塞得了心臟病,出院之後成為健康大使,不斷呼籲大家不要吃太多蝦餅。他在各地巡迴講座的時候,喜歡把蝦餅放在水裡泡軟,然後拿起來用力擠乾,給大家看蝦餅擠出來的油,告訴大家適可而止,不要像他一樣吃太多,可是從結果來看,印尼人寧願得心臟病也不願意放棄吃蝦餅。

因為蝦餅是如此的深入印尼人心,也造就了各地不同的商家競爭,而且每一個人的特點都不同,各地民眾心中認為的最好吃的蝦餅也各有千秋。

800px-Market_in_Curup_Bengkulu_IndonesiaPhoto Credit:sbamuellerCC BY SA 2.0
印尼市場上各式各樣的蝦餅

例如我所在的東爪哇泗水,最出名的就是Ny. Siok(娘惹淑或淑女士),她堅持不上市也不開放加盟,完全使用自己獨門配方,讓其他做蝦餅的人難以望其項背,自己承認淑女士的蝦餅真的好吃,即使想要拷貝也追不上。 而在中爪哇的三寶壟,另一家叫Mother Chan的號稱全天然,沒有味精,而且是祖傳三代秘方,也受到當地人的喜愛。至於雅加達這個大都會地區,則是喜歡在東爪哇工廠生產的Finna品牌蝦餅。這是一家印尼大公司,除了蝦餅之外,還有自己的養蝦場,蝦餅也不是主要業務。我的學生剛好在這家公司負責這個業務,他告訴我說,他們也想做出像在地的淑女士一樣可口的蝦餅,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下的產品,口感的確無法相比,但因為他們公司大,除了可以在印尼攻城掠地之外,還有餘力外銷,但其實印尼還有其他很多好吃的蝦餅。

一塊小小的蝦餅,造就了不少印尼家庭的溫飽,也溫暖了許多印尼人的心。我曾經在機場見到父母親到國外探望唸書的小孩,行李箱裡面打包的正是代表印尼的蝦餅和辣椒醬。這時候,蝦餅代表的不只是蝦餅,而是一種鄉愁,一種關心和一種連結,也是印尼文化一代一代傳承的軌跡。

延伸閱讀:

  • 甜鹹辣的完美融合──印尼美食沙嗲醬的故事
  • 沙嗲、 索多、薑黃飯,七道印尼國民美食你嚐過幾種?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