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慈善基金會聯加入「S計劃」 推動研究成果免費公開

近年學術界越來越多聲音認為,慈善學術期刊訂閱費過高,基金加入S計究成而且論文往往是會聯劃推公帑資助的研究成果,卻被出版商私有化,動研須付費閱讀。果免提倡推倒「付費牆」的慈善人認為,學術論文應以「開放獲取」(open access)模式在期刊發表——即免費公開,基金加入S計究成讓任何人也能夠閱讀。會聯劃推

現時容許論文以「開放獲取」發表的動研期刊有數種模式,包括以下幾種︰

  • 「綠色模式」——容許作者自行公開論文,果免而期刊本身仍可收取訂閱費;
  • 「金色模式」——期刊可免費閱讀,慈善但研究論文的基金加入S計究成作者須付刊登費用;
  • 「延遲模式」——期刊須付費閱讀,作者可在論文刊登一段時間(一般為半年至一年)後自行公開論文;
  • 「混合模式」——期刊收取訂閱費,會聯劃推如果作者想論文以「開放獲取」模式刊登,動研便須付刊登費用(論文可免費閱讀)。果免

多個歐洲國家的「S計劃」

歐盟近年積極推動「開放獲取」,並訂立2020年前所有論文免費的目標。今年9月,有11個歐洲國家的研究資助機構宣布參與「S計劃」(Plan S),於2020年前會要求資助的所有研究論文在發表時須能夠免費閱讀,並以開放的授權條款發表。參與的國家其後更增至13個。

「S計劃」訂明假如有些領域未出現高質素的開放獲取期刊,參與的資助機構會協助創辦及支持有關期刊,此外又明確禁止「延遲模式」和「混合模式」的期刊。參與的13個機構來自奧地利、芬蘭、法國、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波蘭、斯洛文尼亞、瑞典及英國,每年總共花費約87億美元在研究上。

在今個星期一(11/05),兩大資助研究的私人基金會——惠康基金會(The Wellcome Trust)及比爾與美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亦宣布參與「S計劃」。前者每年會投放13億美元在生物醫學的研究上,後者每年資助全球健康研究發展的金額則有12億美元,連同上述13個機構,研究資金總額將超過百億美元。

「混合模式」期刊的終結?

事實上,蓋茨基金會早於2014年訂立政策,規定其資助的研究論文須以「開放獲取」模式發表,容許「延遲模式」的過渡期亦於2017年完結。現時蓋茨基金會跟「S計劃」的唯一分別,在於前者目前仍容許論文發表在「混合模式」的期刊上,但其發言人表示將會更新其政策,以符合「S計劃」的要求。

AP_16300633817887Photo Credit: Seth Wenig / AP Photo / 達志影像
比爾·蓋茨與美琳達·蓋茨。

惠康基金會目前亦有支持「開放獲取」的政策,但在部分情況下容許資助研究論文發表在採用「延遲模式」的期刊。該基金會表示,2020年前將禁止採用「延遲模式」的期刊,所有論文均須在發表當刻免費公開。

此外,惠康基金會資助的研究亦無法刊登在收取訂閱費的期刊,除非期刊容許以「開放獲取」模式刊登論文,把手稿公開放到網上,並以寬鬆的出版條款發布。至於採用「混合模式」的期刊,惠康基金會將會停止支付刊登費用,但如果作者能找到其他資金來源,或者期刊容許作者在其他地方發布論文。

惠康基金會的開放研究(Open Research)總監基利(Robert Kiley)表示,假如「混合模式」期刊的出版商承諾轉型,並邁向「開放獲取」模式,於2022年前仍可獲得該基金會支持。基利表示,基金會過去10年接受「混合模式」的期刊,是因為他們曾視此為期刊轉型至全面採用「開放獲取」的營運方式,然而現在已不再相信期刊會以此轉型,因此尋求改變。未來其研究論文亦須以「共享創意—署名」的條款發布,跟「S計劃」要求一致。

學術機構的集體談判

除了資助研究的機構外,亦開始有付費訂閱期刊的大學跟出版商更新合約時,加入若干條款推動「開放獲取」及爭取降低價錢,甚至冒談判破裂之險也不讓步。

德國的「DEAL計劃」代表了全國的學術機構及圖書館,集體跟學術出版商商議合約條款,這些機構仍會為期刊支付訂閱費用,但要求其學者在出版商旗下期刊刊登的論文,必須以「開放獲取」方式發表。瑞典的「Bibsam Consortium」代表該國的大學及研究所商議訂閱期刊合約,同樣提出類似要求。

兩個組織均跟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未能達成共識,目前仍然僵持不下,由於未有更新合約,這些大學的學者及學生,暫時無法透過大學的網絡存取愛思唯爾旗下期刊的論文。不少論文的預印本可在網絡上免費閱讀,或透過聯絡作者取得,未必有太大影響。此外,雖然侵犯版權,但盜版網站Sci-Hub實際上令學術論文不再被付費牆阻擋。

影響學術自由?

然而有學者擔心,規定論文須以「開放獲取」方式發表,並禁止研究在不符要求的期刊上刊登,會影響到學術自由;而且有不少頂尖期刊目前仍採用「混合模式」,在學術界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青年學者或為了讓論文能在頂尖期刊發表,放棄部分機構的資助及職位。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如「S計劃」提出要建立採用「開放獲取」模式的頂尖期刊外,亦需要推動學術出版商改變營運模式,大學及資助機構評核學者準則,也不能過於側重發表期刊的數據。

爭取「開放獲取」運動未來幾年的走向,相信會影響科學研究及學術出版的長遠發展,要如何滿足各方需求,同時達成最初的目標——讓知識免費傳播——仍然有待觀察。

相關文章︰

  • 歐盟目標︰2020年所有研究可讓公眾免費閱讀 促進知識傳播交流
  • 蓋茨基金會資助的研究,今年起不能在《自然》、《科學》等頂尖期刊出現?
  • 荷蘭大學聯會跟學術出版社達成協議 預計2018年3成研究論文可免費下載

相關文章︰

  • European science funders ban grantees from publishing in paywalled journals (Science)
  • In dramatic statement, European leaders call for ‘immediate’ open access to all scientific papers by 2020 (Science)
  • In win for open access, two major funders won't cover publishing in hybrid journals (Science)
  • Wellcome and Gates join bold European open-access plan (Nature)
  • Dutch publishing giant cuts off researchers in Germany and Sweden (Nature)
  • Europe’s open-access drive escalates as university stand-offs spread (Nature)
  • DEAL and Elsevier negotiations: Elsevier demands unacceptable fo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HRK)
  • Open access at a crossroads (Physics Today)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