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壓力山大」?你的身體,其實不自覺的處在緊繃狀態

我們常說適當的為何壓力,可以激發想像力與競爭力,壓力但壓力的山大實真面目,其實並不只是身的處偶爾的「非常緊張」,或是自覺狀態有個倒楣的一天。這些經常在生活中發生的緊繃壓力,讓身體處於「一再重複的為何失衡」,使我們就算嘗試了紓壓方法,壓力也沒辦法根除壓力。山大實

那麼,身的處根除壓力究竟可以怎麼做?首先,自覺狀態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緊繃身體,正處於「緊張」的為何狀態。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籠罩在壓力之下,壓力我們才能夠調整心態,山大實釋放心中的壓力。在《瑜伽減壓療法》中,擁有瑜伽與心理諮商背景的菲爾.紐倫博格博士解釋,要讓身體真正放鬆,保持注意力是很重要的關鍵:

我們受壓力之苦的原因,是因為對於「心理和生理的習慣與模式,總是使身體和心靈處在持續的激發狀態」絲毫不敏感的緣故。只有當壓力達到痛苦的臨界點時,大多數人才會容許自己去覺察。但到了那個程度時,要避免任何後果都太遲了。

如果你能對某種情緒較為敏感,就可以在它變得無法處理之前先覺察,並有機會選擇是否要採取必要步驟,以將能量導向較有助益且容易得到滿足的模式上。

讓我舉個例子,來看看我們是怎麼創造出自己的壓力的。

想像一下,你在週日的午後開車上高速公路,時間充裕,對自己和一切都感到心滿意足。其他駕駛在你看來幾乎沒什麼好挑剔的,就算偶爾碰到一、兩個白目駕駛也不會讓你心煩。現在,你將這個感覺,與你對另一半生氣、重要約會遲到,和十分鐘前就該抵達城市另一端時的感受,做個比較。在那些時刻,你是不是感覺全世界的白痴駕駛都上路了?但是,你真的覺得有人在你帶著壞情緒開車或急著要上路時,就張貼布告叫「所有的白痴都上高速公路」嗎?

當然不是。你的世界是你心理狀態的反射。你在開車途中所感受到的壓力,是由你自己的情緒創造出來的。高速公路上的白目駕駛,基本上數量一直都沒變,但你對他們的反應會有所不同。這完全取決於你的內在對他們的行動所加諸的意義。

換句話說,你的緊張和不安是自己造成的。你並不是命運一時興起下的無助受害者,你可以調整自己對於身處狀態的反應。

我們在適度處理壓力問題上會失敗的最大原因,在於一直都搞錯方向。我們一直在錯誤的結論下運作,認為壓力是有害的環境因素所造成的結果,因此期望在組織性的結構中、人們不良的溝通下、在教育體系裡,或是在其他各式各樣的地方,找到壓力的來源。這樣的後果是,導致我們期望透過操控環境、強化應變能力,以及利用藥物改變生理症狀,來消除壓力。

結果,有數千小時的時間、數百萬的金錢,以及天知道多少努力,被耗費在瞭解及強調這些造成壓力的環境因素上。溝通的管道被以各種不同的角度審視開發藥物及其對身體效能的精細知識,分析人格的特徵,以及敏感度訓練和各類精神治療等,諸如此類不盡其數的方式。

不幸的是,這些努力的結果是:一個人在四十歲時心臟病發作,而所有這些資訊,所有這些精神治療及藥物,皆毫無效果。經過龐大的努力、費用和訓練,對於減緩慢性壓力及因壓力所產生的結果,幾乎完全徒勞無功。慢性壓力所造成的指標症狀有增無減。學習如何為了自己而讓環境更平和,當然不會一無是處,但是卻無法解決主要的問題。這主要的問題就是我們內在反應的模式。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有效處理壓力問題,首先要認知的是外在事件僅提供了壓力程度改變的可能刺激。這些事件並不會真的製造壓力,因為壓力是由內在造成的。當我們瞭解這一點後,就能有意識的選擇是否要去加以處理。

感覺到了嗎?你的身體,其實不自覺的處在緊繃狀態

讓我們做個實驗。請你暫時停止閱讀,閉上眼睛並安靜地坐著。現在將你的注意力轉到自己的身體和肌肉結構。你的下顎是咬緊的嗎?是否感到頸子後方的緊繃向下延伸到肩膀?腿部的肌肉是否拉緊?你的上眼皮是否眨動著?

即使你正在進行某些通常被認為是放鬆的行為,像是閱讀,仍然會因為身體習慣的制約而處在緊繃的狀態中,尤其是身體的肌肉。一旦你身體的系統對此變得習以為常,就會強烈地傾向保持在這樣的狀態中,即便最初的刺激已不復存在。更細微的是,下意識中頑固的情緒模式會一再地將身體設定在緊繃的狀態中。當身體習慣處在壓力模式中時,就會不斷重複此模式,直到比較有助益的模式被運用到足以將之取代為止。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下意識中的情緒模式上。

但是我們有能力訓練自己去選擇行動和反應,而不僅是重現過去的情境;對多數人來說,並不需要心理治療和深度分析。儘管我們的恐懼、焦慮、負面評斷、憤怒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的確是深植在無意識中,但我們仍有可能將這些問題慢慢地帶到直接的意識經驗內。溫柔地面對這些問題,可以帶來有意識的控制。我們都有這個與生俱來的能力。

藉著瞭解心靈的「注意力」功能角色,我們可以學會正面地運用激發和抑制機制。當我們沉浸在眼前的工作上時,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之際,專注力會避免心神分散,而預期的思考模式或記憶就會幾乎絲毫不受到注意。如此一來,身體就不會收到矛盾的訊號,而去為了與當下不符的狀態做準備或採取行動,也就不可能會無法完成當下的工作。如果當下的工作造成了充滿壓力的狀態,就可以立刻被覺察到,讓人可以適度地回應該刺激並回復平衡。

因此,當我們接受了具挑戰性的工作,而有失敗的可能性時,心靈不會膠著在失敗的可能性上,而會是在手中的工作上。即使身體可能處在緊繃狀態一段時間(如踢足球或是性行為),工作一完成就表示激發機制的終了,而心靈的放鬆會讓身體跟著放鬆。

挑戰被你完成了,你採取了行動,而其結果(成功或失敗)也被接受,此經驗會被記錄下來做為未來參考使用,接著就被「忘掉了」。注意力轉向下一個手中的工作,而下一個工作極有可能會讓心靈和身體獲得休息。

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將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工作上,自主神經系統就不會維持在失衡的狀態中。這麼一來,心理想像對身體發出的要求,會與表達的機會相符合,自主神經的律動也不會受到干擾。設定的行動與身體的狀態同步,讓人的能量可以充分表達,也讓心靈、身體與行動協調平衡。

延伸閱讀

  • 頭痛原因有哪些?痛到哪種程度就應該就醫?
  • 揮別焦慮與失眠之苦,讓大腦保持平靜的七個行為準則

本文經書傳媒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