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參選的「歐巴桑」們,為何不找隻「母雞」靠呢?

文:畢慕瑜(人類學學徒,獨立的歐在泥巴裡仰望海面)

2014年年初,參選長期主張美國應協防台灣的巴桑現實主義政治學者John Mearsheimer發表了一篇破天荒的文章「Say Goodbye to Taiwan!」。他主張台灣從2008年以來,們為母雞政治經濟結構與中國日趨緊密,找隻已經超過了美國可以干預的獨立的歐臨界點,從而建議美國放棄台灣,參選退守第二島鏈。巴桑最重要的們為母雞是,這個情況是找隻在2008與2012兩次「民主」的選舉下浮現並鞏固。換言之,獨立的歐「放棄台灣」的參選結果,是巴桑台灣人一手造成的。

當然,們為母雞我們都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事情:一個即將把台灣經濟徹底綁死的找隻服貿協議即將生效;反對黨不但沒有席次,更沒有公信力,無法動員社會意志進行抵抗;社會普遍瀰漫著「跟著中國才有錢賺」的氣氛,張慶忠枉顧程序正義的做法似乎也只是一則新聞。但在一切看似絕望的夜晚,一群手無寸鐵的台灣公民衝進立法院,代替傳統的政治菁英,挽救了台灣命垂一線的民主與自由。

而很快的,4年過去了。當初參與學運的眾人們,有的選上了立委或市長;有的出國深造;有些則搭著在運動中建立的人脈進入政黨或NGO工作。然而更多的人,本來就不曾深度參與政治,運動落幕後也就回到自己的生活。對這些人來說,他們的生命確實有因為所吶喊的口號,而「感到」比較好嗎?家庭裡的權威與情緒勒索淡化了嗎?性別刻板印象與性騷擾停止了嗎?工作現場常常欠薪的老闆改善了嗎?我並不是質疑太陽花運動的成效。但在個人生命的主觀感受上,這場運動是否真得起了任何幫助呢?若是曾經有過,那我們該如何解釋包括以核養綠、反同婚、兩岸一家親……等目前又再度回歸台灣社會的保守反動聲浪呢?

日常生活中理念的缺席

如果在太陽花運動之後,「政治」曾經一度成為大家可以投身的志業,那她或許也只是歷史之神不小心給出的善意而已。日前蔡總統過境美國時到85℃買了一杯咖啡,引發中國網友激烈批評。85℃隨後發出支持九二共識的聲明稿,又再度引發台灣民眾不滿的情緒。左右搖擺的形象,被溫朗東認為是台灣眾多企業的縮影:哪邊有錢就往哪邊靠攏;在台灣愛台灣,在中國愛中國。這其實也相當符合一般人的生活經驗: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在此把政治加上引號,是要強調日常用語中的「政治」並不等於社會科學中「Everything is politic」的政治。在常民語彙中,「政治」等同於,而且「只」等同於「和政治人物有關的事」。

此處的說法並不是貶抑,而是草根民眾的真實感受。年前我在一個北台灣農村進行田野調查的時候,一位熱衷社區事務的大哥則跟我分享社區所需的經費仰賴他到處籌募,自己種的果樹收成之後甚至必須一一寄送水果當禮物給核可經費的政治人物去「還他們的人情」。而有一次社區舉辦義賣活動,卻因為總統要到鄰近的鄉鎮參訪,預計出席拍賣會的鄉級官員紛紛前去「朝聖」,使得該次拍賣會幾乎籌不到錢。他深刻感受到地方「沒有受到照顧」,而政治人物只關心與「上面」的關係。

雖然有政治學者提出,臺灣的地方派系已經幾乎瓦解(如王金壽老師著名的論文〈重返風芒縣〉)。但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政治」與「照顧」的主觀聯結仍然深藏於許多人的想像裡。我們不難發現一組看似矛盾的圖像:在常民生活中,「理念」被認為是「政治人物的事」,但「政治」又被想像要以「個人式的照顧」分配到地方上。

我記得很清楚,那位大哥跟我說,每到選舉就會有政黨過來社區拜票,「有些人會跟我說他們黨的理念,老實講,那些理念干我什麼事!」

Image_uploaded_from_iOS_(2)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TJ Ting

歐巴桑的實踐:從尿布到大聲公

而從這裡開始,就是「歐巴桑」可貴,又可愛之處。本次投入大量候選人參選的準政治聯盟「歐巴桑聯盟─生活政治小民進擊」,事實上是從全台各地的「親子共學團」系統轉型而來。親子共學團在各地的名稱都不太一樣。她們是一群共同養育小孩的媽媽,其實叫做「親子共活團」可能更加貼切一點。

但她們確實在「共學」:家長與小孩共同學習。她們既學習日常生活的技能(用湯匙吃飯、上廁所不要弄髒褲子、自己換衣服),也學習大人與小孩相處的模式(要如何溝通、如何「講道理」、如何調解小孩之間的紛爭)。更甚者,她們也一起在學跟公共事務有關的種種。以台中的親子共學團為例,她們參加反核遊行、反空汙大遊行。她們思考要如何減少日常生活中拋棄式垃圾的產出;思考要如何跟小孩解釋「轉型正義」的概念;思考為何台灣社會對育兒這件事情如此不友善;思考性別平等的議題怎麼落實到與小孩的互動中。她們發現這些問題背後,都有一把政治的鎖。而她們的思考並沒有到此為止,除了抨擊現行制度的問題之外,她們也思考「自己做為一個公民,到底可以做什麼?」

而答案就是,她們決定履行自己做為公民的政治權利:投入選舉。而最讓人感動的是,這群無權又沒錢的歐巴桑們,她們想要「靠理念打贏選戰,把正義送進議會」,並沒有因為自己「勢不如人」而隨便找個母雞去靠。而那也是因為,她們所談論的理念——不論是勞權、性別、環境,並不是從社會學理論或是法學經典中看來,而是從自身的日常生活中反省而來的。親子共學團中,有養育小孩的同志家長、有身心障礙的家長、有因為工作忙碌而常常分身乏術的家長、有在空污超載的城市中照顧過敏兒的家長。每個理念背後,都是朝夕相處的其他歐巴桑。她們誠實面對彼此,也誠實面對這個世界。

在這個大家避談理念,用各種修辭掩飾自己真實立場的時代,這份誠實是如此珍貴。這些從尿布中長出來的理念,有著清澈的不妥協。而歐巴桑也讓我們相信,日常生活和理念都不可或缺。如果有人問什麼是新政治,我會說,歐巴桑就是。

延伸閱讀

  • 「政治人物被我們寵慣了」,地方的媽媽成立「歐巴桑聯盟」投入2018議員選舉
  • 里長可以參加參與式預算過程嗎?從參與者的認同彰顯與壓抑出發

本文經《思想坦克》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