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為什麼丹麥人特別快樂?「幸福感」是會遺傳的

文: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

你有「滿足」的滿足麼丹麥人基因嗎?

如同前一章所述,性格對人的特別滿意度大約占有五成的影響,少部分則由富裕與健康的快樂程度決定,那麼剩下的幸福呢?滿足感有可能有一大部分都是歸根在基因裡面嗎?

對於這點,大部分的感會人可能完全無法想像,至少在二○○○年一份針對心理學外行人調查有關幸福的遺傳肇因,就驗證了這樣的滿足麼丹麥人看法。

該項調查詢問兩百三十三位受測者,特別如果一個人感到幸福,快樂那麼可能的幸福原因會是什麼?受測者需回答與之有關的三十八個題目,在一份分成七個等級的感會量表上寫下答案,並衡量那些原因的遺傳重要程度。測驗結果顯示,滿足麼丹麥人最可能讓人感到幸福的特別原因包括:能結交知心好友、廣結善緣、快樂有慈愛的父母,或是為他人喜愛與接受。相較之下,聰明、高學歷、美貌等並不特別重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居末的竟然是「幸福基因」,也就是說,大家都認為幸福感並非是天生注定。

但這真是大錯特錯!因為單就性格對一個人的影響,便已顯示出基因絕對在幸福感與滿足感這兩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畢竟性格本身就有很大一部分是經由遺傳而來。

環境與基因對上一章所提到的五大人格特質的影響幾乎各占一半,其中,開放性有最多自基因繼承而來的部分,比例高達五十七%;而外向性則占比最少,有四十二%;其他如親和性有五十四%,自律性四十九%,情緒性則是四十八%。不過除了性格以外,似乎還有其他會讓人特別容易感到滿足的基因。

幸福感是會遺傳的

為了找出幸福究竟能否遺傳的答案,就像所有與基因影響有關的實驗一樣,科學家很喜歡以雙胞胎為研究對象。

同卵雙胞胎擁有幾乎一模一樣的基因,如果他們的行為有差異的話,可能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例如他們的生活環境。因此同卵、但並未在同一個家庭長大,而是很早之前就被分開的雙胞胎,特別適合作為測試環境與基因影響的實驗者。

明尼蘇達大學自好幾十年前就存放了供研究使用的雙胞胎資料,數量超過八千對。有些是同卵雙胞胎,有些是異卵;有些生長於原生家庭,有些則很早就分開了。透過這項龐大的雙胞胎資料庫,美國的心理學家研究了各式各樣的問題,其中一個便是探究滿足感與個人主觀幸福感的根源。

結果顯示,一個人的基因對其個性與對人生的滿足感有著巨大的影響。有七十一對同卵、但未一起長大的雙胞胎,雖然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但他們對人生滿意度卻驚人的相似。比起那些一起在父母身邊長大,擁有同樣社經地位、接受相同教育方式,也獲得相同關愛的異卵雙胞胎,這些自幼分開的同卵雙胞胎,在對於幸福、喜悅這些方面的感受相似度甚至超過了前者。根據估算,遺傳對一個人的幸福感受力占有四十八%的決定關鍵,因此從受精的那刻起,我們人生有將近一半的幸福感便受到基因賭局的影響。

之後,當科學家更深入研究從小未一起長大的異卵雙胞胎時,發現了一些不尋常之事。異卵雙胞胎雖然彼此也有相同的基因,不過他們只共享其中的一半而已,就遺傳觀點來看,他們是同時出生的手足,由於滿足感是與生俱來的,即便是並未一起長大的異卵雙胞胎,照理也會擁有相同的滿足感,只是他們的相似度並沒有像人們臆測的那麼高。因為異卵雙胞胎共享的基因是同卵雙胞胎的一半,所以他們對於人生滿足感的相似度應該只獲得了四分之一的遺傳。

不過,研究分析得出異卵雙胞胎滿足感遺傳率只有十八%,而不是二十五%。

關於這點,行為基因學家伊莉莎白.韓認為只有一種解釋:「因為影響滿足感的那對基因的作用增強了。」也就是說,當兩個基因聚集在一起時,它們對一個人滿足感的影響力,會比單獨只有一個基因發揮的全部作用還要巨大。

這究竟代表著什麼意義呢?伊莉莎白.韓想更深入了解。接下來她所進行有關滿足感的研究,不只局限在雙胞胎之間的互相比較,還擴及至與非雙胞胎兄弟姊妹、父母與祖父母的滿足感比較,藉此可以將基因與環境的影響力都含括在內。

結果發現,基因不再像之前所預測的,對滿足感有一半的影響力,而是稍微少了一點,只占三十%至三十七%。

顯然性格對滿足感的影響也比遺傳基因來得強。擁有兄弟姊妹的人,雖然手足們都誕生在同一個家庭,是父母個性與教育模式的部分延伸,但影響下一代的,有極大的比例仍是來自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格。

但基因對於個人滿足感的設定基準,的確扮演著特別重要的角色。「毫無疑問,滿足感當中存在著一種固定不變的基因成分,因此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基本傾向,讓他生而為一個比較易滿足或比較易不滿的人。」伊莉莎白.韓說。然而這並不表示我們就要咒嘆自己的基因,讓自己永遠只能看到事情的正面或反面。生而較悲觀之人只代表他們可能必須更辛苦,才能讓自己在人生中感到滿意。所以,如果你帶有悲觀的基因,請比別人更努力,讓自己獲得幸福。

為什麼丹麥人特別幸福快樂?

即便滿足感基因如今已進行非常精確的研究,但究竟是哪些特殊的遺傳因子在這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卻仍舊未知。

科學家已經深入探究人體中掌管如多巴胺或內啡肽等幸福荷爾蒙的基因,也推測那些在處理壓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的幸福感小分子可能是很重要的,但是卻找不到一個具公信力的「滿足感基因」。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們感到滿足與否,或許是由許多不同的基因共同決定的。在塑造不同層次與等級的滿足感時,這些基因都只各付出一點點貢獻,因此在技術上很難找到單一個基因。

然而,英國華威大學的經濟學家不久前想到了一個很好的研究觀點。他們感興趣的是,為何某些民族會特別容易知足呢?這終究還是非常有可能與基因有關。有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在滿意度調查上名列前茅的永遠是那些同樣的國家。無論是歐盟執委會的民意調查還是世界幸福報告(這份報告其實就像製作者所承認的,只是一份有關主觀幸福感的報導而已),在滿意度排行榜上,瑞典、挪威、荷蘭以及丹麥始終是遙遙領先;相對來說,義大利人特別愛發牢騷,而德國人則長期位於中段班。

以丹麥人為例,他們的幸福指數與滿意程度,大約有三分之二是源自高度的幸福感、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身體健康、擁有極大的自由,以及國家的低貪汙度。

相較之下,美國人民總是聽到那些洗碗工也可以麻雀變鳳凰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而丹麥人擁有的是比較符合現實的人生期望,他們立基於一個被國家照顧得很好的完善群體,貧富差距並不大,也積極地生活著。

然而,除了上述可解釋斯堪地那維亞人對於滿意度的評定標準之外,仍留有三分之一的問號空間:還有什麼原因是讓丹麥人覺得知足的呢?

華威大學的普羅托(Eugenio Proto)與奧斯瓦爾德(Andrew Oswald)這兩位經濟學家認為,原因可能在於某個會影響我們荷爾蒙平衡的基因。他們推測遺傳因子內有一個被找尋良久的滿足感基因,也就是血清素。血清素會讓我們產生冷靜、沉著、情緒穩定的感覺,因此常被認為是「幸福荷爾蒙」,但實際上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滿足荷爾蒙」,因為它會讓人感到平靜而非喜悅興奮。

根據社會體系、GDP、地理位置(如日照特別少)等影響因素,普羅托這兩位學者統計了來自一百三十一個國家人民的滿足度,接著又進一步調查這些民族與丹麥人的基因相似度,事實證明,不滿意度特別高的人民,在演化上與丹麥人的基因有著極大的差異。

他們特別關注的一個基因是「5—羥色胺轉運體」(5—HTT)。這種血清素轉運體負責控制血清素在大腦裡的運輸,藉此影響滿足荷爾蒙的時效。不過血清素轉運體分為一長、一短兩種。遺傳基因獲得短型血清素轉運體的人,有可能更容易罹患憂鬱症及出現暴力行為。

這項研究發現了不同民族容易出現哪種血清素轉運體的機率,也確實顯示出某些人種對於滿足的類似感受與相關性。在滿意度都普遍低落的地方,擁有短型血清素轉運體的人就特別多;相較之下,丹麥只有近四十%的居民擁有短型血清素轉運體。因此,祖先來自義大利的美國人,會有著與義大利祖先類似的滿足程度,或許就是受到短型血清素轉運體的影響。

這個血清素轉運體基因或許終於揭開第一個滿足感基因,但這絕非唯一的一個,每個人的滿足感都是由形形色色的基因決定,而科學家也已經確認了這點。

環境會影響你的幸福感受

根據上述諸多研究結果可知,影響滿足感的比例與因素大致為:約五十%來自性格、超過三十%來自遺傳,以及環境的影響力最多占十%。但產生影響的比例當然不會如上述所說看起來那麼涇渭分明,所有因素也會一起產生作用。

後天環境和先天基因並不是像社會學家與遺傳學者在基因研究剛起步時所認為的那樣,單純只是互相牽制而已,這兩者其實也會對彼此產生強烈的影響。像是帶有愛發牢騷基因之人,若生活在一個充滿關愛的環境裡可能會感到幸福,而非只被他的遺傳基因所影響,總是抱怨個不停。

此外,性格雖是源自於基因,是天生的,但環境卻並非由老天注定。人類的確會受到外界環境的操縱,但我們不應忘記:人類也可以反過來操控自身的環境。我們會主動去尋找社會生態棲位,知道身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會感到自在愉快,而且在這樣的環境裡,也能更強化我們的性格。例如,愛交際的人喜歡和人接觸,藉此獲得正面的回饋,也因為周遭的人喜歡他愛交朋友的個性,他將因此變得更喜歡與人進行社交互動。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滿足:與其追尋幸福,不如學習如何知足》,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Christina Berndt)
譯者:林硯芬

暢銷書《韌性》作者又一最新力作!
「滿足」不是得到自己想要的,而是感謝自己所擁有的。
這本書將徹底改變你想追求幸福快樂人生的想法!

知足常樂,是人們追求幸福快樂的重要指引。然而,我們大腦天生設定的不滿足機制,讓人捨棄了這種簡單的方式,不斷外求。然而,越想要得到幸福,就會越害怕不幸。

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快樂;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擁抱滿足的人生,才是最大的幸福。

滿足是

「追求但不強求」的人生態度。
幸福不要太多,剛剛好就夠了。
放下「比較」的心態,就會比較快樂。

曾獲選德國年度三大科普寫作記者、暢銷書《韌性》的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在《滿足》一書中,透過認知心理學、社會觀察與科學研究等各種領域,提出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見,包括:

  • 丹麥人之所以常在全球幸福指數調查中名列前茅,是因為他們具有「滿足感基因」。
  • 我們對於人生的滿意度呈U字形。在度過中年危機的谷底後,幸福感受會再度提升。
  • 女性比男性缺乏自信,常用負面評價自我敦促,也因此背負更多壓力,也更容易不快樂。
  • 好奇心會讓人樂於冒險,做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是滿足的重要特質。
  • 不滿足的人更容易出意外;保持心情愉快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一半的風險。

此外,滿足是可以學習的。利用書中「滿意指數」測試,以及與「滿足」有關的十七項練習,我們能夠了解自己是否過著令人滿意的生活,又該如何行動,以獲得更多的滿足。

getImage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