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藍海策略讓我成為「業界的屯田兵」

文:尾原和啟

「藍海策略」的到工的屯重要性

大家都叫我「業界的屯田兵」[1]。為什麼呢?因為我最喜歡闖進鮮少人踏入的作都未開發領域,搶先體驗當中的吃得成為樂趣,然後再「好康道相報」。開和等到別人興致勃勃地加入,誰共事都我就覺得「膩了」,合得海策轉而邁向另一塊未開發土地。來藍略讓這是業界我一路以來的原則。

為什麼我要選擇這種跟屯田兵沒兩樣的田兵生活方式呢?因為我深深了解「藍海策略」的重要性。

如何營造自己的到工的屯強項,促進自我成長?最簡單的作都方法,就是吃得成為找出你的藍海。

就拿AI(人工智慧)跟VR(虛擬實境)來說吧,開和這兩項研究從很早之前就開始進行,誰共事都但現在才真的合得海策進入商業領域。若趁此時投入這塊領域,四周淨是些略懂皮毛的人,自然容易拔得頭籌。找出藍海,投入其中,是職涯規畫數一數二的大事。

已經發展幾十年的產業,多的是二、 三十年資歷的高手,如果想得到那些人的肯定、成為該領域的專家,說不定得花費十年以上。反之,在藍海,大家的起跑點都一樣,只要花上一、兩年努力奮鬥,你就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在業界建立一定的地位。

人類的成長取決於「刺激×迴響」,這是我的人生重要方程式之一。在同樣的環境中不斷嘗試,自己分析改良,再藉由他人的迴響獲得成長,當然也是一種方式;但果決地投入新環境,接受刺激,也能獲得大幅成長。而最簡單快速的方式,就是投入前景大好的「藍海」。

例如現在手機業界的頂尖人物,多半是從產業初期一路往上爬。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公司的賈伯斯,都是電腦黎明期的元老。

「i-mode」,就是我的「藍海」。i-mode是NTT DOCOMO的手機網路服務,在智慧型手機問世前,它是手機網路服務的先鋒。

當時還是「1封包=128 Bytes」以量計價的年代,記憶體也只有2 KB(1 KB為1 MB的千分之一),程式語言亦只有簡單的HTML,手機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只能傳輸純文字檔案跟低畫質的小圖檔,還有單純的電子音效。反過來說,從控制協定(Control Protocol)到作業系統(OS)、HTML程式語言到伺服器設定,我全部都能參與。這些都是小事,所以只要有心,一個人包辦也不是問題。

然而,如果現在一個剛進入手機業界的人要我「做新的網路服務」,我會反問:「做哪一部分?」這年頭的軟體跟硬體都複雜不少,實在無法一人包辦。必須將工作劃分得更細,各自分工才行。

我常常用氣球來比喻「藍海」有多麼重要。當產業規模尚小或技術剛萌芽時,氣球的尺寸還很小,所以可以繞氣球一圈。相關人士全都在你看得見的範圍內,大家也可以成為共同為產業努力的好夥伴,三百六十五度全無死角,誰在做什麼,你多半心裡有底。

但是當產業逐漸發達,氣球愈來愈膨脹,你看不見誰在氣球背後做什麼事,若想了解全貌,繞氣球一圈,恐怕得花上一年的時間。

在萌芽期就加入產業的人,無論氣球膨脹到什麼地步,無論哪裡發生什麼事情,他們多半瞭若指掌,就這樣一路往上爬。而能達到這種成果的人,就只有元老。因此,比爾.蓋茲跟賈伯斯的地位才會如此穩固。

或許有些人會說:「他們只是剛好矇到電腦的『藍海』而已啊。」現在,如果你肯投入AI或VR的世界,或許你也能「剛好矇到」藍海,獲得大幅成長喔。

光是加入一場規則不同的遊戲,就能促使你成長。新鮮人選公司或是上班族轉職時,先看看對方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還是正值巔峰期的企業?或是前景大有可為的公司?不同的公司,促使你成長的速度也各不相同。

與其加入在社會上呼風喚雨的公司,不如環顧四周,選擇那些剛起步的公司,或許你能得到更多回報喔。


如何找出自己的「藍海」?

那麼,究竟該如何尋找「藍海」呢?

半年後會流行什麼固然很難預測,但五年後、十年後的潮流趨勢,卻是能猜出端倪的。

例如創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曾在一九九五年出版的《數位革命》(Being Digital)一書中強調「從原子世界蛻變至位元世界」,如果各種產品都數位化,將會產生什麼樣的未來;當時提到的寬頻網路,以及「互動世界、資訊世界、娛樂世界將合而為一」的論點,在二十年後的今天看來,可謂一語中的。

講一個更好懂的例子,《哆啦A夢》當中出現的道具,有好幾項已經實現了。換句話說,關於未來的預測,其實都在人類的想像範圍內。簡單來說,所謂的革新,其實或許只是「技術終於追上人類的想像力」而已。

賈伯斯的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這固然很了不起,但即使蘋果公司沒有生產iPhone,在不遠的未來,肯定也會有別的智慧型手機問世。「行動裝置上網」持續發展下去,為了讓畫面稍微大一點,必然會捨棄按鍵而改用觸控操作。而在智慧型手機問世前,日本手機也早就有電子錢包功能。既然能用智慧型手機進行金錢交易,未來手機加入指紋認證、臉部認證、聲紋認證等身分識別功能,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這麼一想,只要觀察科技動向,多半就能猜測幾年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為此,我每年都會閱讀PwC [2]、KPMG [3]、以及日本的野村總研 [4] 所發表的大趨勢資料,一邊巡迴世界,一邊仔細觀察現況。高德納諮詢公司 [5] 所製作的「技術成熟度曲線」(The Hype Cycle),也是不可或缺的資料。

未命名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閱讀預測未來的資料時有個重點,當你閱讀最新版時,別忘了同時檢視一年前跟三年前的資料。接著,寫出哪些部分猜中了,哪些部分沒有猜中。如此一來,你就能看出哪部分陷入瓶頸期,導致無法實現。問題是在於技術嗎?還是法規問題?或是因為國情不同?抑或因為無法突破使用者的心理障礙?

隨著經驗累積,美國能在兩年後實現世上對未來的各種預測,而日本大概要花上五、六年,才能靠自己追上來。

照這樣想,這領域大概在三年後就會掀起潮流,五年後在全球普及,各位不妨逆向推算,想想自己該做些什麼。就算我是業界的屯田兵,也不會跟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飛,而是看著五年後、十年後的未來,選擇當下該注重的技能與該去的地方。

例如,在網路世界率先普及的機率論最佳解研究法,現在也滲透到其他產業,假若運用於生物科技,就能隨機找出腸道細菌的最佳組合;如果共享經濟 [6] 更加發達,各種商品與服務都會拆解開來流通販售,汽車產業一一細分,然後再重組,提供機動性的服務……若能學會估算時間,就知道現在的自己該往哪裡去了。


公司內部也有「藍海」

若問我是否得先換工作,才能找到「藍海」,我的答案是:不一定。如果你的公司是傳統產業的老公司,有很大的機率,你能在公司內找到「藍海」。

現在擔任多玩國 [7] 董事的栗田穰崇先生,他在進入NTT DOCOMO第二年時,自告奮勇參加了NTT DOCOMO首次的內部招募制專案——開發i-mode。

在部長榎啟一麾下,專案團隊成員有來自瑞可利的松永真理小姐、夏野剛先生,當年在團隊中最年輕的栗田先生,立下非常大的功勞。他將呼叫器時代的心型符號置入i-mode,開發了目前仍廣受喜愛的「表情符號」。

之後,他認識了多玩國的川上量生先生與BANDAI NETWORKS [8] 的高橋豐志先生,在科技業界嶄露頭角。此外,在二○一六年,栗田先生所開發的表情符號,甚至還變成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永久收藏品。

年輕人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投入新領域,認識高手、得到建議而成長,因而得到下一份工作——這樣的事情,並不只發生在栗田先生身上。如果你的公司不是創投公司,千萬不要認為「反正公司找不到藍海」而放棄,不妨再檢視一次自家公司吧。

全球最大汽車零件供應商勞勃.博世公司(Robert Bosch GmbH)宣告「要在二○二○年之前將所有產品都連上網路」,這就是現在的時代趨勢。就算是老廠商,也能從現在起組織開發AI技術的團隊,或是在公司內部發起物聯網相關的專案。

若是遇到這類機會,趕緊毛遂自薦吧!畢竟專案才剛起步,人才流動性高,公司內外的交流機會也很多。多多擴展人脈,納入自己的資本吧。

註釋

[1] 明治時期,有一群人在北海道組成民兵團,負責保衛疆土、開拓日本北方疆域。

[2] 普華永道,PwC簡寫自PricewaterhouseCoopers,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其他三大事務所為畢馬威、德勤跟安永。

[3] 畢馬威,KPMG簡寫自Klynveld Peat Marwick Goerdeler,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

[4] NRI,諮詢顧問公司。

[5] Gartner,從事資訊科技研究與顧問的美國公司。

[6] Sharing economy,一種共用人力與資源的社會運作模式,如公共自行車、交換住宿等。

[7] ドワンゴ,日本的資訊科技企業,NICONICO動畫的母公司。

[8] 日本的BANDAI NAMCO集團旗下的電子通訊公司。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尾原和啟
譯者:林佩瑾

作者尾原和啟歷經十二次轉職,在高喊「鞠躬盡瘁」、為公司奮鬥一輩子的日本職場文化中,無疑是個特別的人物。攤開他的履歷表,樂天、NTT DOCOMO、Google、瑞可利(Recruit)……他在變化無常的世界闖出一片天。

本書融合作者多年來的工作心得,透過深入淺出的舉例與說明,給所有對於現況不滿、迷失方向的人最誠摯的建議。

AI時代來臨,我們必須跟上電腦的步伐,思索更快樂、聰明的做法。想要在新時代殺出一條血路,就要認知到舊觀念早就大勢已去,別再緬懷過去!

正如書中的觀念:「就算公司可以給你保障,但社會不能給你的公司任何保障。」無論是誰都無法脫離這場互聯網化的商業時代,AI不是看不見的變化,它是逐漸成真的現實,未來將要面臨的抉擇。我們能做的就是看透職場生態,創造適合自己的最佳戰場!

無論在哪個職場工作,都能成為人人稱讚的人才。
無論在地球哪個角落,都能在喜歡的地方,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

本書特色

1.深度分析職場現況與趨勢,讓你比別人領先培養未來必備能力

作者從IT產業出身,除了大家熟悉的樂天、Google,還有瑞可利(Recruit),根據《數位時代》報導:「這家54年的老企業,從傳統人資公司轉型成日本最大網路集團,並拓展海外,為2030年擊敗亞馬遜及阿里巴巴積極布局。」哈佛商學院教授Sandra Sucher說:「瑞可利是網路時代的先驅,他們的網站和 Yahoo在1995年同一個月上線,他們知道如何借助新科技的力量。」

《到哪工作都吃得開,和誰共事都合得來》書中分享了很多麥肯錫、Google、瑞可利的工作方式與職場文化,想知道在AI時代殺出重圍的工作訣竅,一定要來讀一讀這本書。

2.本書從職場的三大改變開始分析,不僅具有大趨勢的觀察,也有實用的建議

變化一,社會與商業都將逐漸網路化:全球網路化將造成無數影響,談到工作模式,日後「個人」將與「眾人」或「企業」以對等的關係連結,分享知識成果。

變化二,今後只有專業人才,方能成為職場強人:適合活在網路化社會或商業模式中的人,有能力做到「連結」、「對等」、「分享」的人,勢必會成為某領域的專家。

變化三,公司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將完全改變:從前企業的正式員工享有終身受雇的待遇,如今時代變了,員工與企業將轉變為對等關係,互利共生。未來,你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工作,而且必須兼顧興趣,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經常改變自己。

全書共分三大章:〈人人都能受用的工作新法則〉、〈百年人生時代的轉職哲學〉、〈在AI時代殺出重圍的工作訣竅〉,若想在這個創新的世代發揮所長,就必須具備前瞻性的眼光與工作能力。

3.生動的故事、圖示與舉例,破解流行的迷思,提出創新的見解

作者融合時下職場類書籍與相關研究的理論,透過生動的經歷與說明,讓艱深的商業理論不再難懂。他更告訴讀者為什麼流行的「PDCA」工作術已不適用於AI時代,答案是在第一關P(Plan)的時候就已跑輸競爭者,不斷嘗試、修正的「DCPA」才更加符合時下所需。

getImage-2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