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的美」創辦人林育聖:靈感並非神賜,而是敬業態度給的

文:lingweiyu

在社群時代裡,文案你要說一件事,美度給卻沒有理會、創辦甚至沒有人聽見。人林

這時彷彿你手上的育聖業態麥克風被人消音,意見和表述都被埋沒在快速變動的靈感洪流中。

想要找回發言權,並非你需要掌握文字的神賜精準度和理解對方需求進行溝通。

今天的而敬主角是「文案的美」創辦人林育聖。

認識林育聖的文案人,你可能是美度給從「每天來點負能量」開始,所有人都沒想到,創辦這個70萬人的人林粉絲團突然宣布停止更新。

選擇優雅地告別,育聖業態把這個作品留在最美好的靈感時刻,是因為他的價值觀。

在粉絲團還小的時候,某些玩笑並不會有人在意,等它大到一定程度時,會有人在意這件事情,到了要背負社會責任的時候,玩笑就不能亂開了。

商業文案上的精神亦然,無論是寫東西、賣東西,它的力量比你想像的還要巨大。

他在看似可以躺著賺的時候決定告別,轉身擁抱立志做為一生志業的文案,究竟對他來說,「文案」的葫蘆裡賣什麼藥?讓林育聖決定把它當作飯吃?

從專業,到商業

出社會後,他在工作之餘同時經營部落格,一直寫到覺得自己的水準足夠,開始思考:什麼能夠支撐起商業模式?

林育聖發現在涵蓋眾多技能的行銷範疇中,「文案」是他最有自信的。

清楚不能貿然投入的他,為確定文案是否有市場價值,不斷專研相關書籍、上課和深入分析,確認有自己能夠切入的空間,找到生存的機會。

有趣的是,他發現大部分的文案工作都以「個人接案」的形式為主,他便開始想為何沒有人以「公司」的角度經營這件事?

一間提供文案服務的公司,必須找尋可說服客戶、可複製能力的方法,於是他開始花費許多時間,將學習系統化、組織架構化。

現在「文案的美」培養一位文案師,大約花六個月的訓練,就能有個模樣。透過給新人的教育訓練,法則、架構和觀察練習,更容易進入狀況,而不是花很多時間摸索。

20190702121237_28Photo Credit: 工作生活家團隊攝影

文案不只需要「技術」,還需要「體力」

談到對於如何鍛鍊文案,身為過來人他認為:

過去的累積是體力,另一個則是技術。

「體力」是一個文案人的底蘊,來自過去的閱讀累積,以及對於社會的體察,要把文案寫好,首先要有體力,再練技術。技術好學,但體力只有透過時間才能成形。

文案在過去比較難被系統化的傳授,這個世代很多技能是來不及進入到學程。例如廣告投放,沒辦法進入到教育體制。但文案其實能建構一套可依循、學習的步驟和架構,進而成為專業。

像近期出現的新興職業選書師、整理師一般,「師」是所謂的專業的象徵,他認為文案從業者,應該被稱為「師」的角色,也就是「文案師」。

以做料理和廚師的差異做譬喻,每個人都能夠做料理,但廚師不會只做一道菜,人人都可以寫文案,但文案師是一個職業與專業,需要具備全面性精通的角色。

從文案師的角度看文案寫作,林育聖認為:「文案沒有好壞,只有知音。」

如果目的是:創作,只需單向地把自己想和世界說的話說出來,透過「吸引」來展現自我風格。

反觀商業,則必須找到一群喜歡你的人,不能曲高和寡,是要走入人心。

他也提醒,文案精神就是要互動,不要寫出佈告欄式的文案。

先問問自己,這篇貼文你是否也願意分享出去?

靈感不是神賜的 而是「敬業態度」給的

又要教學,又要幫客戶寫文案,你可能會猜,林育聖的「靈感」一定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身為作為文字創意的工作者,林育聖認為:

靈感,應把它視為是一種敬業態度。

一名創作者,不能視「沒靈感」為拖稿託詞,他直言如果沒辦法履行,就無法真正地走下去。好的工作態度,是時常注意到自己的不足,進而去補足。

文案先天條件來自耐心,寫文字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很多人學文案會想要密技和「一招爆紅」的方法,但「學會」和「用」是兩回事。

學會要有耐心去累積,僅需要用的話,只要學會幾個方法就可以。

林育聖觀察到,習慣會成為能力,能力會找到方法。

但真的走到追求頂尖,才會是天份的差異所在。

我認為上天沒有這麼殘酷,他會給每個人一、兩個天份是你的本能所在。這個能力足以超越其他人,很可惜的是不一定能在這個時代發揮。

天份若沒有辦法發揮,會給你很多樣專長,會有五到十樣你能夠得心應手,擠身在圈圈裡的前20%,足以過好你的生活。

林育聖建議大家不要只尋找天份,培養自己的專長秘訣就在於挖掘出兩個以上的專長,就會比九成以上的人都還要好,專長疊加的效果就會更好,後天鍛鍊也成為是否能把興趣當飯吃的關鍵要點。

文案表面上產出物很少,但不代表付出的少,說服客戶接受它的價值是必須努力的方向。

有兩個方式可以努力,一個是挑客戶,另一個就是予以「給我們做就一定不會出事,出事我來擔」的保證,亦提供銷售頁、社群文案等售後服務,每個用字和精神他都要做到無懈可擊!

沒有時間去做,也想做的事,就叫興趣

社群會蓬勃發展,是「分享」變得容易。它會產生互動,觸發興趣茁壯的關鍵。

本質是互動和分享,崇拜只是一個必然產生的果。

這世界的包容度高,樂於分享、知識、喜好、專長,願意分享就會找到喜歡你的人。

林育聖也鼓勵大家勇於分享,敢接受意見和批評,因為分享就會有人批評,慢慢地進步與成長。

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大師才能分享,分享程度的好壞不在於你能夠吸引多少人,而是吸引對的族群。他引用一句勵志話,「你不一定要很厲害才可以開始,但你一定要開始才可以很厲害。」

在攀向「變厲害」的山頭時,不少人想得到興趣的好處,不想付出,而忘了什麼叫真正的興趣。

因為興趣是一件就算沒有時間、很忙碌,也會想去做的事情。很多人對自己的興趣萌芽太小,很容易被怠惰迷失,或只是某件事很輕鬆,而那比較接近是稱作「嗜好」。

起初一般人的模式,多是「工作歸工作,生活歸生活。」但大部分的人皆是足以支撐他原本的生活後,才有將興趣當工作的可能。

有了興趣,也有想要分享的念頭,你就需要透過文案,讓更多人看見你、聽見你。在這個人人都能夠成為自媒體的時代,能夠寫,就像手上多了一隻麥克風。

但,別忘記上面提到的重點,你要確認自己的發聲管道是否順暢,說大眾聽得懂的話。著重輸出的技巧,更要時刻鍛鍊及檢視自己跟世界溝通的方式。


你也想寫出高互動、知音能懂的文案嗎?

7/20 興趣螺旋第三堂 做自己的麥克風——社群文案擴散術

為你打底社群文案地基,檢查你的發聲管道是否通暢!

麥克風聲音太小?找育聖老師幫你調音

本文經生鮮時書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