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政客的立場會越來越偏激?

文:五花八門通識課

你好,麼政歡迎來到《發現新視界》。立場來

大家都知道,偏激在台灣只要看到尾數逢雙,麼政那就意味著兩年一度的立場來選舉年又到了。今年2018年已經走了一半,偏激這也就意味著社會議題又要進入選舉的麼政戰國階段了。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一種感覺:「最近的立場來政治人物、社會議題、偏激意識形態……的麼政走向,好像有種越來越偏激的立場來趨勢」呢?例如,隔壁「開卷有益」上週解說的偏激<想像的共同體>的引言就是大家熟悉的「統獨之爭」。

那麼為什麼現在不管是麼政「主張獨立」的聲音,還是立場來「主張統一」的言論,好像都比過去還要來得大聲呢?這就是偏激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內容。

由「平均數」還是「中位數」決定?

在開始之前,我想先請你想像一下這樣的生活場景:

假設現在有A、B、C三個人打算一起出去旅遊,在旅遊之前當然就要先選定住宿的飯店,而這三個人對飯店的價位恰巧有不同的偏好。

  • A比較節儉,認為不過就是洗澡睡覺,沒必要花那麼多錢。所以在三個人分攤房間錢的情況下,他願意每晚出500塊的房錢。
  • B想說雖然只是洗澡睡覺,但既然都出來玩了,其實也沒必要虧待自己,所以願意每晚出1000塊的房錢。
  • C因為養尊處優,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認為三個人住同一間房其實有點擁擠,所以想住最大最高級的房間,願意每晚出5000塊的房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偏好,而且都是單峰偏好(也就是一個點),高於這個點,或低於這個點都會越不喜歡。那麼我問你:在三個人都堅持己見的情況下,可以有什麼解決方案呢?

至少會有兩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就是,既然C那麼要求居住品質,那就可能會向其他兩人說:「我不想降低我的居住品質,但我也不想勉強你們,所以你們就付你們願意承擔的金額,我也願意用我願意支付的金額來補貼你們。」

當然,除非C真的是富到流油,否則如果只是單純在乎生活品質的話,那麼他的最佳策略就是「讓其他人都支付自己願意負擔的金額,自己也負擔願意支付的金額,也就是5000塊,用總數去承租房間。」這時候住的房間既不是總價1500的房間,也不是3000塊的房間,更不是1.5萬的豪華房型,而會是總價6500的房間(500+1000+5000=6500)。換句話說就是:誰的使用價值越高,權利就會歸誰。也就是說,

如果在選擇權是「可以買賣」的情況下,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會由「平均數」來決定結果,也就是「市場選擇」。

而第二種方案是:大家投票,一人一票,票票等值。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雖然C對於B跟A的金額都不滿意,但是兩個爛蘋果也只能挑比較好的那一個,所以就挑了和自己最接近的B;而A也一樣,B和C的金額雖然都高於自己的預期,但是B是2倍,而C是10倍,所以當然也會選擇B。

或是另一種可能,那就是A與C依舊堅持己見,這時候B就必須要決定自己要向誰靠攏了。但無論如何,最後的決定依舊都掌握在B的手裡,因為他就是這場選舉的「中位數」。也就是說,

當選擇權是「不可買賣,且票票等值」的時候,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會由「中位數(也就是最中間的那個數)」來決定結果。

這兩種方案最大的不同也很清楚,就是「平均數」與「中位數」之間的差異。而這也是「市場選擇」和「投票選擇」的最大不同。

你可以任意地找其他生活場景來替代這個事件。例如:晚餐的預算、星期幾去哪家KTV唱歌等,任何涉及「多人的不同意見選擇」的情況,就會出現上述的兩種情況(由「平均數」決定結果,或是由「中位數」決定結果)。

當然,政治選舉也是如此。

2000道菜裡的3、4道人氣套餐

從這個簡單的模型出發,我們就能夠對政治選舉做更進一步的分析。

在現實生活中,政治選舉所要考慮的議題、內容、選民意願等,當然都要比「要住多少錢的飯店」這種問題來得複雜。

因此,每個政黨都會有相當複雜的黨綱。這些黨綱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方面。裡頭有些決策和每一個人都有關,但也有一些決策只和部分的人有關。例如:對最低基本工資要不要上漲、退休年紀要不要延後、大學學費要不要增加……之類的議題持有什麼態度。總之,人們要做的公共選擇的數量就算不是無限多,這些選擇的數量也是非常可觀的。

但人們實際上不可能有那麼多的精力、時間與金錢,去對這些選擇逐一做出投票,所以政治的現實情況就是:

人只能在數量有限的政策套餐裡做選擇。

因為人不可能全盤接受任何一個政黨的全部政綱,或一位參選人的所有政見,所以人們只能默默地在內心作出妥協。而這種在內心妥協的方式,其實也就是一種「選票交易」。覺得什麼議題更重要、什麼不重要、哪個政策應該堅持、什麼錯誤應該放棄……,你其實都已經在心裡做過一番權衡了。

那麼為什麼社會風向總是被少數幾個政黨把持著呢?

你看,社會上其實有不少聲音主張「一個真正民主成熟、社會進步的國家,就應該是一個兼容不同聲音,讓小黨林立,並讓每個政黨都有站上政治舞台為少數族群發聲的機會,同時也能夠杜絕一黨獨大,或兩黨惡鬥的政治困境。」

這樣的主張聽起來是不是很美好?

對,聽起來確實很美好。那為什麼沒有實現呢?是因為國家不夠進步嗎?還是人們都還民智未開,所以不能實現這種理想?

你不妨試著想像一下,一個有100、200個政黨的國家,和只有4、5個政黨的國家,會呈現什麼不同的景象。那個「有上百個政黨的國家」應該很難想像吧!因為人們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同時作為主流的政黨存在。頂多就是小黨林立,但這些小黨總是很快成立,也很快消亡,政策風向主要還是由兩、三個主流政黨把持著。

所以雖然社會上往往有一些人會嚷嚷著要成立政黨,後來可能也真的成立了,也派出許多參選人參與地方選舉,但是這些小黨的參選人卻少有能夠當選的情況;就算能僥倖獲得了一、兩個席次,也往往會在幾年後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在主流的政黨浪潮裡覆滅。

這就好比你進到一家餐廳要吃飯,而打開菜單才發現上頭居然有2000多種菜色,你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點菜。

這時候服務生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下菜單前面的人氣套餐。那麼你希望這時候看到的人氣套餐的數量是3、4個?還是100個、200個呢?

當然是3、4個就好,因為光是要把這3、4個套餐裡的菜色全部看完,並且做出選擇,就已經夠讓人困擾了。

這裡的「菜色」就是所有的「公共議題」;而「套餐」就是「政黨」或「參選人」。

這些套餐還有一個缺點,就是「你不能更動套餐裡的菜色」,所以這時候你就只好選擇「裡頭有最多你想吃的菜色」的套餐,或是「裡頭你不吃的菜色最少」的套餐,這就是民主制度裡,每一張選票背後的基礎情況。

當「勝選者只有一個」

接著,我們再把所有選民放到議題的光譜上,有些人認為左派(自由派)的意見好,有些人則比較喜歡右派(保守派)。而一個政黨或參選人要想從不同立場的選民手中拿到選票贏得選舉,那就得獲得從左派到右派的選民中的大多數人的支持才行。

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參選人應該站在什麼位置,才能拿到最多的選票」。

當參選人只有1個的時候,無論他的立場為何,他都能順利地拿下勝利。

1Photo Credit:五花八門通識課

當參選人有2個的時候,只要你站得比對手還要靠近中間,並跟對手拉出一點距離增加識別度,就能夠拿下勝利。

2Photo Credit:五花八門通識課

當參選人有3個人的時候,站的越靠近中間的那位,就是最後勝出的那一位。

3Photo Credit:五花八門通識課

從2人參選與3人參選的情況來看,這場選舉遊戲其實可以繼續增加參選人數,而最後的結果也很清楚,那就是選擇站在最中間的那位參選人可以獲得最多數人的支持,最後會勝出。也就是說,在任何的選舉裡,無論參選者的政治理念原來是怎麼樣,只要他還想獲得勝利,想在選舉中脫穎而出,那他們就必須選擇能夠討好中間選民的政見。

這就是政治經濟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析手法──「中位數投票定理」。也就是說,如果想要獲得最大多數的支持,那就得去迎合那些中位數者們的偏好才行。

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上面的這些選舉都有一個通同的特徵,那就是:「勝選者只有一個。」例如:總統選舉、市長選舉,這些選舉的類型都是「只有一個人能夠勝出」,所以在這種選舉裡,立場最接近中位數的參選人就會勝出。

因此,在這種「單一勝出者」的選舉裡,參選人們往往會力求折衷、說話圓滑,盡量不得罪任何立場或意識型態的族群。

那如果勝選者不只一個呢?例如:立委選舉、議員選舉。那麼情況還會一樣嗎?

答案是:選舉的策略會截然不同。

當「勝選者不只一位」

在立委和議員這種「勝選者不只一位」的制度裡,參選人的行為就容易劍走偏鋒、咄咄逼人,甚至惡言相向、大打出手。在意識形態上,也往往會採取一些非常極端的立場,在議題上也會表現得非常難以妥協。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參選人的個人修養問題不好嗎?當然,我們不能排除這種可能,但我們也可以透過分析「選舉制度的差異」來找到答案。

在一個大的選區裡,如果只有一個勝選名額的話,那麼就像前面解釋的那樣,參選人只有盡量向中間靠攏才能夠討好大多數人,所以這時候參選人們就會力求中庸。

但如果一個選區裡有多個獲選名額時,那麼參選人的最佳策略就不見得是向中間靠攏了,而是應該要「看看哪裡有空位、哪邊人少,就站哪裡」。當發現一場選舉裡持某種立場的參選人少,那麼自己就跳出來充當這種觀點和立場的參選人。

所以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有許多立委總是以立場鮮明(例如:統獨立場、極端為資本家說話、無條件地和勞工與弱勢站在同一陣線)、行為極端(例如:以盡可能誇張的方式在媒體前表演煽情的言論、在螢光幕前落淚、動怒,甚至對其他立場者動手),甚至不惜為此跟自己所屬的政黨槓上的形象,出現在媒體面前了吧。

因為在一個選區允許多名勝出者的情況下,主動選擇一些比較激進的策略,勝算反而可能會比較大。

4Photo Credit:五花八門通識課

我們也同樣能在媒體、社群粉絲頁的意識傾向上發現這種情況。

受眾越廣的媒體和粉絲團的立場就會越顯折衷,越會追求立場溫和;但小眾媒體與粉絲團的立場則恰恰相反,他們會更強調自己的特色與意識型態,更容易走極端,以便自己抱團取暖。

也就是說,不同的制度安排、不同的遊戲規則,就會誘發人們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

過去人們都以為「政治家們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偉大理想才投身選舉」,但現在你明白了其實事實正好相反。

事實是「政客們是為了贏得選票才刻意去修剪他們的政見,並把這些政見包裝成偉大的理想」。因為只有討好選民的需求,他們才能夠獲得選舉的成功。

以上,就是本週的《發現新視界》,我們下回再見。

本文經五花八門通識課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