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回一命還不夠,德國醫療更重視病患的「住院復健」

癱瘓人生

在德國一位印尼籍華裔女性友人,命還數年沒聯絡。不夠當我最近看到她時,德國讓人禁不住為她感到悲涼。醫療因為她才年僅32歲就要度過下半身癱瘓、更重產兒喪子以及因喪子而被離婚的視病遭遇。唯一幸運的住院是,她意識清醒還可以言談。復健她因去(2017)年二月的命還車禍,經過數次搶救開刀後,不夠車禍損傷胸椎第三節,德國造成下半身無法動彈,醫療手臂與手掌也無法運用自如。更重那天去看她的視病時候,是住院她遠從印尼來的姊姊在家照護她。

車禍事發當時,是她開車載著六歲兒子及朋友出遊。雖然他們都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而她卻重殘。過去一年下來,她傷口恢復後,接受了數次幾個月的住院復健,好不容易才能再恢復說話及運用微弱的手臂肌力操作電話。她沒法撥打電話,只能簡易滑撥手機,以語音來操作手機,達到與外界溝通的可能。

家庭協助與復健照護

早在出車禍以前,她在產第二胎嬰孩之後,即因嬰孩出生不到10分鐘就不明往生而遭受到被迫離婚的命運。她先生無法諒解她沒去大醫院生產,而在一般產房生孩子,把喪子之因全推到她身上,進而提出離婚。失婚的她也因此必須獨自生活,而她唯一在德國的家人,就是現今六歲的兒子。出了嚴重車禍,德國的福利機制馬上啟動,最初她有了家庭協助的專業人員。家庭協助者必須評估這個家庭需要什麼協助,讓她雖然傷殘,但不至於被剝奪當母親及一個傷殘者的權利。

專業家庭協助及照護

她後來透過家庭協助專員的協助,搬到一個無障礙的一樓公寓。公寓裡有她印尼來的大姐護理日常生理所需。她大姐雖然不是醫護人員,但健康保險公司評估她當前需要陪伴重於實質的護理工作,所以給她出示照護需求證明,讓她家人可以拿到照護她的簽證,停留在德國照護她九個月,之後家屬要換人來德國照護她。每個月護理保險會有護理津貼補助她。德國最嚴重級數的護理津貼一個月約有900歐元。如果家人不來照護她,因為沒有家人陪伴照護,就要去住養護所,給專人照護。

她的醫療輔助床與電動輪椅等所有醫療器材、護理所需用品,都是由健保公司補助,而她的公寓房租與基本生活所需是社會局全額補貼。她與各個機關的文書往返與對外的聯絡,因生理因素無法自己處理,也有照護專員可以和她商討後代為處理。她的六歲兒子在下課後會到她那去做功課與她相處,兒子的接送工作是由另一名家庭協助照護者負責,讓她能享有親權。法院判決下來是,兒子平日到她那幾個鐘頭,之後到她前夫那住,週末通常是到她那裡。

感染住院 復健不夠肌肉無力

幾個星期後我再接到她電話,說她在加護病房,希望我帶熱湯過去。因為姊姊非專業的護理與醫師看診的延宕,造成她下腹部內部感染擴大到下半肢腫脹與發燒不退,因此緊急送醫院急診開刀處理傷口數次。據她陳述,若沒有緊急開刀處理與控制感染,她應該會因為全身感染而死亡。當在加護病房看到她時,她已消瘦了一圈。她說在醫院什麼都好,但是吃食讓她難以接受。德國醫院只有中午餐是熱食,早晚餐都是冷麵包。這對華人來說,沒有熱食,簡直就是精神折磨。她因為很想念熱的亞洲食物,我的那小鍋熱湯,讓她解了饞。

隔了數天她轉到一般外科病房。我去看她時,她說要和我告別數週。因為她感染控制住了,但復健不足,肌肉沒有規律運動而有所減弱,會影響她手與下肢的運動功能。所以醫療團隊希望早日把她送去復健醫院以住院的方式復健兩個月。

復健在台灣多是以門診形式進行,因為台灣醫療體系的資源分配主要偏重醫療救治,而不注重復健的即早介入及持續性。但是受過現代醫療教育的專業人員都知道,醫療除了救治人命外,並不能提昇病患的生活品質。復健在德國醫療體系中,與醫療佔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因為沒有即時而完整的肌肉與話語的復健,將損害到病患的終生生活,可能會導致病患的生命雖被救回,卻因沒有即時介入與持續不斷的復健,而產生終身無法言語及行動的問題,患者必須終生依賴輪椅。

我過去在德國也照護過的一個年長精神病患,她因為摔斷大腿骨而開刀。回住處後必須坐輪椅。但在幾個星期後,醫院來住處訪視的醫師認為她應該去住院復健,就直接把她轉去做六週的復健。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位74歲的女長者,六週復健回來後,竟可以用拐杖走路,無須輪椅,令我驚訝復健帶給患者生活品質的提升。

癱瘓的病患也一樣,當醫師把她從死神那拉回來到無生命危險之後,最重要就是即早復健,一般都會從住院時就做起。復健醫師與專員會定期來評估病患看是否需要語言與肌肉的訓練復健,即使病患還無法主動做肢體的運動,也要協助做被動的復健運動,因為肌肉萎縮得很快,被動的運動更是關鍵。

在現代醫療中,復健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台灣沒有或幾乎很少在做持續住院的復健,對病患的生活有關鍵性的影響,應該被重視。否則因為沒能即時復健而造成的依賴他人的殘疾人生,過重的家屬負擔,都可能造成更多的人倫悲劇。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