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有閒系列文(十七):暴發戶和窮人的惡俗炫耀方式

民主社會的有品有閒到來,解放了過去由血統所決定的系列炫耀階級社會,但階級並沒有從過去的文暴貴族社會中解放,反而在民主自由的發戶方式經濟體系中,透過個人財富的和窮累積和知識的累積,這社會有了截然不同的惡俗全新階級樣貌,一個貧富差距和文化落差而形成的有品有閒階級社會。

在過去的系列炫耀貴族社會中,法律、文暴道德和禮節規定了貴族應該要有的發戶方式樣貌和裝扮,即便貴族不願意也必須服從這制度,和窮從外觀到一舉一動都是惡俗整個社會矚目的焦點,也因為人人想當上不用勞動的有品有閒貴族,因此人人喜歡偷偷模仿貴族的系列炫耀裝扮與行為,藉此來表達自身與貴族文化的文暴相近,以彰顯自我的優越性。

但是在今天的民主社會,由於貴族不再是靠法律維持自身的地位,甚至貴族的名號也成了虛名,因此這是個人人都有機會靠著自身努力而成為貴族的年代。費茲傑羅名作《大亨小傳》中的主角蓋茲比,他就是靠著非法販賣私酒賺錢,有錢的程度甚至買了一座在長島的豪宅,以及每個晚上召開的盛大派對。但故事的最後,蓋茲比的情敵湯姆則是一個富了多代的公子哥,他向蓋茲比說出像蓋茲比這樣的人怎樣也無法成為真正的貴族。

蓋茲比有錢,他生活中的每個部分都嘗試複製貴族的生活,甚至他要求的標準比湯姆這種真正的富人更高。無論是吃的用的或是生活中能講究和浪費的部分全部超出湯姆的生活標準。哪怕蓋茲比做得再好再講究,但他終究是「模仿」有閒階級的生活方式罷了。

「模仿上層階級」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會做的事情,過去大唐的官制中對於官位大小有清楚的顏色區分,但下層小官總是希望讓自己看起來官位大一點,所以多半會刻意的讓自己逾越某些顏色上的規矩。而這並不是只有小官會這樣做,甚至大官們彼此當顏色已經最高了,就會開始比較身上的配件和裝飾。

《宮女談往錄》是個晚清宮女的人生回憶,宮中對於宮女的穿著和規定相當嚴格,但袖口、領口或是褲腳這種沒有規定到的地方,人人也是爭奇鬥艷,總是希望自己能把對方比下去。官僚體制畢竟是個相當清楚的階級劃分,但是在民主社會並沒有明確區分階級的方式,我們能明確且正確「模仿」的上層階級並不存在,於是在一個沒有明確方式的情況下,人人模仿起了「自己想像中的上層階級」。

0_(1)《命中注定我愛你》劇照,三立電視製作

在大眾傳媒如今天這般發達之前,大眾對於上層階級的想像來自於傳聞、童話故事、小說以及偶爾見到的上層階級。但在傳播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到處都看得到對於上層階級的想像,從八點檔戲劇中各式各樣的CEO、偶像劇中的霸道富二代王子、綜藝節目裡面的名媛公主貴婦甚至是新聞整天談論的八卦軼聞等等,幾乎都嘗試滿足普羅大眾對於上層階級的想像,只是這上層階級卻未必是真正的「有閒階級」。

許多人總是忽略媒體所編撰的故事和劇情,終究需要經歷大眾消費者的考驗,而這考驗的意義就是如果這故事不符合大眾對於上層階級的想像,那大眾將難以用自身的幻想帶入角色的定位,一旦大眾沒辦法將自身代入,那這角色就不會紅,這部戲劇也將可能失敗。因此幾乎所有的大眾傳媒作品,都嘗試著滿足大眾的幻想。

所以在八點檔的戲劇當中,CEO不需要工作只需要整天在辦公室吵架和迫害親戚,在綜藝節目裡面的千金小姐沒有煩惱,只需要整天逛街買包包喝下午茶。甚至是《大亨小傳》的主角蓋茲比對於上層階級的幻想,就是成天講著「Old Sport老兄」和整天花費巨額金錢開私人派對狂歡,但這終究是屬於蓋茲比對於上層階級的幻想,真正的有閒階級(如湯姆)根本對此不屑一顧。

The-Great-Gatsby-35《大亨小傳》劇照,得利影視發行
湯姆對於蓋茲比的有錢,根本不屑一顧

「大眾對於上層階級的想像」和「有閒階級」是有差異的,其中的差異多不勝數,但所有差異的起因都來自於不瞭解。對於一輩子乏於金錢的人來說,生活在備受金錢壓力下的生活,使得他們任何每筆消費都必須斤斤計較,而櫥窗裡那些高價商品總是又讓他們心癢難耐,多半窮人對於上層階級的想像就是源自於這些櫥窗、傳媒和身邊較有錢的朋友。

但現在代社會當中,除非你特別有經濟實力或是特別有文化資本,不然你沒辦法真正認識到真正屬於「社會上層的有閒階級」。因此許多窮人所幻想的樣貌、接收到的大眾傳播資訊和他們所取材的對象都不會是真正的有閒階級。

由於經濟水準差距所造成的生活方式不同,多半擁有相同經濟水平的人會有比較高的機會結交為朋友。像是你的移動方式如果是高鐵,搭訕的時候自然會交到同樣有能力搭乘高鐵的朋友,而台鐵、客運皆然。而對於這類窮困的人來說,他們看著櫥窗當中的奢侈品,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錢是否足以購買,存錢存夠了自然就要做出最有效率的購買行為。而什麼是最有效率的購買方式?便宜、耐用以及足夠讓他人辨識的標誌。

最後的結果就是請朋友到國外幫忙購買OUTLET裡面耐用的便宜基本款。國外的OUTLET代表便宜,耐用的意義則是代表損耗低且可以長期使用,而足夠讓他人辨識的標誌(大LOGO)則是代表著自己花費了巨額的金錢購買了奢侈品,而大LOGO則是炫耀給自己社交圈朋友們了解自己有足夠的財力消費這種商品。對於窮人的朋友們來說,能夠購買這種商品是相當了不起的大事,自然這種標誌就會被越加強調,因為那是同溫層中唯一能了解商品獨特的差異點。

隨著收入提升所帶來的生活方式改變,自己所交的朋友也將隨之改變,慢慢的會發現身邊朋友都買得起這種商品,刻意用大LOGO來彰顯自己的財力反而是種奇怪的刻意。之後會發現這些富有的朋友會選用較為隱晦的品牌,而不是那些人人都叫得出名號的牌子。這則是因為在這個比較富有的圈子當中,人人要競爭的並不是誰比較有錢,畢竟能在這同溫層當中存活,多半的財力已經不需要為了生存而擔心,這時候比較的是誰的文化知識比較廣,誰能知道並使用別人所不知道的東西。

於是炫耀標的物從唯物性質變成了精神價值。有錢的暴發戶喝一瓶昂貴的紅酒是為了炫耀自己有能力買得起這樣昂貴的紅酒,而有文化的富人喝相同的酒則是希望彰顯文化知識,擁有分辨紅酒味道和辨別產地的知識,才是他們足以和朋友們炫耀的價值。這套價值觀也被用在服裝配件等等的外在裝扮上,購買的不只是商品的物質也不只是品牌的精神價值,更是相互比較對知識了解的廣度,比較的是自己有更多能力攝取別人所不知道的文化知識。

有錢人在還沒成為有文化的富人之前,他們也是用著對於上層階級的想像,來決定自己要在這個圈子的行為規範。這就像是日本和台灣過去的暴發戶、中國近年來的土豪,他們將所有他們能想像到的高級商品都買齊,然後通通放在自己身上,深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有錢人。土豪的購買行為在較窮的人看起來是相當有錢的行為,也符合他們心中對於上層階級的想像。

只要當我們看向八點檔和以商業為導向的大眾戲劇時,會發現其中情節對於上層階級的描寫,不論是八點檔裡面的總裁、格雷的五十道陰影,甚至是《大亨小傳》的主角蓋茲比都深深俱備對於貧窮階級的吸引力,那種無憂無慮又紙醉金迷的生活是窮人所嚮往且好奇的。這也是為什麼社群網路上面會有那麼多專門炫耀的網紅,無論是私人飛機、遊艇、酒池肉林的畫面或是白花花的現鈔,因為這對於下層階級來說是最直接的吸引力,這符合大眾對於錢的想像。

有文化的富人除了炫耀知識和文化之外,他們更在乎的價值則是與家人之間的相處和感情。任何可以購買的商品和可以學習的知識,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取代性,只有與家人的感情是絕對無可取代的價值。只不過多數人對於家族的想像,都像是八點檔的戲劇一樣,可以為了遺產把兄弟姊妹逼得流落街頭,但事實上這種事情卻很少發生在真正富有的家庭中。

當代社會是個資訊爆炸的社會,我們走在街上或是用手機上網,都無時無刻的和別人接觸,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當中,我們其實就能從對方的言行和喜好,由對方炫耀自身的方式和外在形象以及內在涵養,來推斷彼此在生活經驗上的差距。

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則在這多元的民主社會中組成了另一種難以規範化的階級制度,隨著不同階級所帶來的不同生活方式,他們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炫耀方式,只不過當人還處於炫耀的心態時,就永遠擺脫不了貧窮的自卑心態,就像是《大亨小傳》裡蓋茲比被湯姆給徹底激怒時,那打自心底的暴戾之氣,又怎會是富有涵養的人會擺出的表情呢?

他看上去活像剛「殺了個人」似的——我說這話可與他花園裡的那些流言蜚語毫不相干。可是一剎那間他臉上的表情恰恰可以用那種荒唐的方式來形容。

有品有閒系列文書單艱澀的理論書

  • 《有閒階級論》Thorstein Bunde Veblen
  • 《道德情感論》Adam Smith
  • 《烏合之眾》Gustave le Bon
  •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Erving Goffman
  • 《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Georg Simmel
  • 《神話的力量》Joseph Campbell
  • 《布爾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Patrice Bonnewitz
  • 《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Walter Benjamin Essais

從故事中學習有閒

  • 《高老頭》Honoré de Balzac
  • 《情感教育》Gustave Flaubert
  • 《坎伯生活美學》Diane K. Osbon
  • 《一件五萬美元手工大衣的經濟之旅》Meg Lukens Noonan
  • 《想要買馬車》《明天是舞會》鹿島茂

實務經驗

  • 《奢侈品策略》Vincent Bastien、Jean-Noel Kapferer
  • 《惡俗》Paul Fussell
  • 《新精品行銷時代》Markus Albers、Philip Beil、Dr. Fabian Sommerrock、Dr. Martin C. Wittig
  • 《品味,從知識開始》水野學
  • 《時尚百年風華》Cally Blackman

補充有興趣和能力就看看

  • 《寂寞的群眾-變化中的美國民族性格》David Riesman、Nathan Glazer、Reuel Denney
  • 《現代藝術的故事》Norbert Lynton

本文由子迂的蠹酸齋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