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的相聚——校園中的文化共融

研究︰徐渭芝
整理︰陳凱欣

部分香港的學校在校園舉辦多元文化活動,讓學生體驗不同世界文化。不同其中,文化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協和)(以下簡稱協和)每年舉辦為時一整個星期的相的文文化共融活動,全校教職員和學生都參與其中。聚校

協和是園中一家本地中學,非華人學生佔六成之多,化共包括香港多個主要少數族裔,如巴基斯坦、不同印度、文化尼泊爾、相的文菲律賓和印尼。聚校學者徐渭芝2015年進行香港學校多元文化活動的園中研究,包括協和的化共「多元文化週」。

多元文化教育節是協和每年一度的盛事

為慶祝學校中不同的文化,協和每年舉辦一系列活動,如閱讀、少數民族音樂演奏、才藝表演、遊戲、民族藝術、電影欣賞和講座等,不過最受歡迎的要數「便服日」、民族美食節和多元文化綜藝表演。在「便服日」當天,校園裏色彩繽紛, 有穿著和服或紗麗的中國女孩,或穿韓服的菲律賓學生;還有一些穿牛仔褲的同學,聲稱自己就是穿著美國服飾[註]。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試穿同學們的民族服的同時,也互相學習和分享對方的習俗和背後的意義。

雖然「多元文化週」是為了慶祝學校擁有不同的文化而誕生,但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不同」,而是「在差異中彰顯團結」,同時講求互相尊重和了解。以「Wefie」和「WeTube」兩個活動為例,Wefie是「selfie」(自拍)的眾數,學生跟不同年級、性別、種族背景的同學自拍大合照,並把合照拿去參賽;WeTube則是Wefie的影片版。兩者都強調「我們」(We)的參與,然而這裡的「我們」雖然象徵一個團體,可是團體裡的成員並非一模一樣,而是多元化得來卻十分和諧[2]

這樣的活動除了突顯不同文化,同時又要求同學合作才可完成,由此展現「團結」。學生同時在活動中與其他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溝通,在過程中透過體會自身以外的文化提高同理心,並互相了解、增進友誼。

multicultural_festival2照片由作者提供
不同族裔的男同學一同表演印度舞。

值得一提的是,落力參與的不止學生,還有老師們。老師們在美食節一同烹調食物、在「便服日」穿自己選擇的民族服,也在綜藝表演上「露兩手」[註]。因此,文化週的意義不只在於展示自己的文化,更重要的是透過體驗來理解別家的文化。當中,參與是最關鍵的,而參與者不受限於某一群體。

不同族裔的男同學一同表演印度舞

了解不同文化固然是好事,但了解過後更需彼此接納。正如協和同學們所說︰多元文化的意義並不限於知道不同文化,而是更廣闊的接納差異,包括族裔、宗教、性別、年齡或觀點的差異[註]

參與和了解是促進文化交流的第一步,若要更進一步達致文化共融,則需各方保持開放和尊重的態度。一周的校園多元文化活動,讓校内參與者都走出了關心他國文化的第ㄧ步。若是全港每年能舉辦一星期、甚至一個月的大型社區多元文化活動,將會是大眾市民一起培養更廣闊世界觀的契機!

註︰徐渭芝。2017。 多族裔校園「文化祭」。載譚少薇,鄧偉文編《我們在慶祝甚麼?香港 的多元文化節慶》,頁156-161。香港:麥穗出版有限公司。

參考資料:

  • 教育局。2013。《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正面睇》。載於https://www.edb.gov.hk/tc/about-edb/press/cleartheair/20131212.html。

責任編輯︰Kayue
核稿編輯︰Alex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