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分裂之北伐政治秀(下):當政治角力凌駕運籌帷幄,收復失土還有什麼意義嗎?

文:阿前

  • 南北分裂之北伐政治秀(上):屢戰屢敗的南北「廢物將軍」,卻是分裂伐政劉宋北征第一把交椅

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北治秀政治史稱東晉。下當自秦始皇以來,角力「統一中國」的凌駕魔咒,就縈繞在每個權力者的運籌意義心頭。東晉100多年來,帷幄不停的收復失土什麼試圖北伐收復失土,恢復中華,南北也因此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北伐大將。分裂伐政從一無所有的北治秀政治祖逖開始,後來每個北伐者,下當都必然成為東晉最大的角力權臣。

想驅動需要動員全國人力物力的凌駕大型戰爭,能不權臣嗎?看看諸葛亮吧。最後的劉裕,不是最成功的北伐大將,但他也趁機篡奪晉室,創立了新的王朝:宋。

劉宋初立,內部即混亂不堪,跟漢朝滅亡不一樣,跟清兵入關也不一樣。沒有人要匡復漢室,沒有人要反清復明。因為晉朝特別垃圾嗎?不,是因為統一的架構不一樣。

一個王朝如果是依靠無數的親王親侯來維繫地方統治,在中央垮台後,在成千上百的王侯中,總是有人會想要奪回往日榮耀。但東晉卻是靠著異姓世族所成立的政權,更不要說劉裕在篡位之前,司馬家差不多都給他趕跑了。

劉宋面對的,顯然是世族勢力在背後的爭奪。最終,由宋文帝與經營荊州20年的大將勝出,大將名叫到彥之。不稱軍閥,因為從他就任荊州到宋文帝時代,到彥之都是為了劉氏一族服務,檯面上看不出任何異心的。

平服政爭與境內不安後,宋文帝遣到彥之發起了北伐。就跟諸葛亮一樣,北伐不能不打。這些個半壁王朝,就像跟銀行貸款蓋房子一樣。蓋房子當然要花錢啊,錢如流水般灑出去誰開心了?金主看的,是房子蓋好之後的收益,但業主就未必了。有時候,你只是得做做樣子給銀行看,表示你有蓋房子的決心。

嚴格說起來,西元430年,宋文帝正式執政不到四年,並不是個適合開啟北伐的時間點。根據《南史.到彥之傳》的說法,宋文帝很大部分是為了增加到彥之的威信。軍閥跟皇帝的緊密合作,在一般三國論述來說,是很難想像的事情,但其實更合理。即使是曹操跟漢獻帝,也必然有過這樣的蜜月期。

簡甲卒五萬,給右將軍到彥之,統安北將軍王仲德、兗州刺史竺靈秀舟師入河;驍騎將軍段宏精騎八千,直指虎牢;豫州刺史劉德武勁勇一萬,以相掎角;後將軍長沙王義欣可權假節,率見力三萬,監征討諸軍事。便速備辦,月內悉發。

當時到彥之率領五萬大軍,從淮河水路北上接泗水進軍。水軍北伐有沒有?很不幸的,當時碰到泗水氾濫,使得南軍進展甚緩,也給了北魏時間。劉宋的仁義之師,出兵前就先跟北魏宣告:「河南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領土,現在我們要拿回來了,勿擾。」

北魏世祖,三代目拓跋燾大怒:「我剛出生頭毛都還溼答答的時候,我媽就說河南是我們的了。先說好,不要以為你們用水軍,我們就沒皮條了!」拓跋燾立刻下令造船3000,進入黃河區域準備迎戰。

shutterstock_1436209862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因為南軍真的走很慢,拓跋燾還去討伐了一下北邊高車蠻族。七月,南軍終於抵達東平(山東濟寧),就在這時,異變陡生。原本北魏已經佈署迎敵的北岸,發生了叛亂,魏軍防線潰散,宋軍,進入了黃河。

北魏原本打算在這邊決戰,是以洛陽周遭並無重兵。如今宋軍長驅直入,拓跋燾立刻決定撤守洛陽,並且開始在後方召集鎮守四方的部隊。到彥之派出三將,輕鬆取下洛陽虎牢一帶,他自己則帶兵強渡黃河,卻遭魏軍擊退。

自古以來,北伐要訣,不在於兵多將廣,更在乎「縱橫」二字。舉凡韓信、諸葛亮,姜維、桓溫,大家都知道,北伐最重外交謀略。劉宋這次北伐,其實也搭配了赫連匈奴的進軍。但拓跋燾指揮若定,緊守黃河防線,西退匈奴,隨即反攻洛陽,走他們擅長的陸路回擊就可以了。

十月,宋軍三將兵敗如山倒。這時間很是關鍵:黃河,已經開始結冰。宋軍的船運補給狀況變差,洛陽前線各軍糧食不足,城池修復工程也尚未完成,如何能守?不得不提一下,劉裕的戰爭方式,就是一邊築城一邊前進,穩紮穩打,所以他比較不會碰上這種問題。好死不死,到彥之本軍爆發疫情,他自己的眼疾也發作,只能灑下沿岸守軍,自行後撤。

這時,到彥之收到消息,知道魏軍正在黃河北岸集結。見勢不可守,到彥之索性下令把船隻都燒掉,拋下東平守軍,步行撤退彭城。雖然南北都有水軍,但不可否認,南人的造船工藝與技術還是比較高明的。這些南船一旦落入敵軍手中,到彥之此次長驅直入的大門,只怕就將成為魏軍南下的康莊大道。

說到底,燒船不能算錯。問題是此行損兵折將,船隻盡墨,你要宋文帝怎麼跟銀行交代?宋文帝連忙再派大將檀道濟前往支援。檀道濟到的正是時候,不但拯救了東平守軍,更往西推進,分兵夾擊魏軍,斬其先鋒。但在洛陽東側被截住,魏軍增援源源不絕,20多天後,檀道濟同樣只能選擇撤退。但卻是「全軍而返」,更救出兩名大將,高下立判。

檀道濟加官晉爵,到彥之下獄,免官。不過宋文帝也只是在給交代,隔年就再次起用到彥之,並且打算恢復他的爵位,到彥之卻推辭了。

西元433年,到彥之過世。

shutterstock_2210160199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大致上是這樣,不過我們要加看一此戰的重要配角:王仲德。仲德其實是表字,本名王懿。他本是北朝人士,祖父是後趙大官,父親也在前秦食二千石。前秦苻堅敗亡時,17歲的王懿跟哥哥王睿一起帶兵抵抗慕容垂的叛亂失敗,輾轉去到南朝。

南朝是晉室,懿是司馬懿,睿是司馬睿,這兩兄弟的名,恰恰好跟東西晉開國君主一樣,自然是不能再用了,所以才以表字行世,反正南朝雙名者多,倒也不奇怪。

王家兄弟聽說南朝人對於北方同鄉特別照顧,就前往投靠同為太原出身的江州刺史王愉,沒想到王愉卻不怎麼把他們放在心上。太原王氏,東晉時其實是受三吳世族控制的僑姓。當時配合司馬道子從陳郡謝家手中奪回政權,反對北伐。仲德兄弟志在北侵,自然只能受人白眼,遂又改投荊州軍閥:桓玄。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