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愛吃肉!》:這就是火鍋的真正由來,蔣介石才是真正的「內臟之王」

編者:李舒

〈內臟之王〉

內臟是愛吃什麼?是最燦爛的詩篇,是肉這自由女神的火炬,是火鍋最強烈的鄉愁,是正由正的之王肉食世界的無冕之王

我的朋友王睿曾經對吃內臟這事嗤之以鼻,他經常列舉吃內臟的來蔣諸多弊端,例如內臟脂肪多,介石吃了會長胖,內臟內臟膽固醇高,愛吃吃多了容易得冠狀動脈心臟病,肉這某些內臟有毒素和重金屬沉澱,火鍋等於是正由正的之王在搞慢性自殺。

王睿說全世界最愛吃內臟的來蔣動物是鬣狗,此君在非洲有掏肛獸之稱,介石專找別的內臟動物肛門下嘴,然後活吃腸子。愛吃被牠掏腸的動物要是想逃跑,腸子就會被拉得越來越長,所以只能原地不動,任其宰割。正因為如此,鬣狗是非洲大陸最不受待見的動物,已經在Facebook上蟬聯了七屆MSOBA(Most Son of Bitch Animal,最混蛋的動物)。

然後王睿指著我說,你這條會說四川話的鬣狗。

就此問題我跟王睿爭執過多次,我請他用平常心對待內臟,它僅僅是動物身上的一部分,你吃雞腿和吃雞腎,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雞不會因為你把它內臟扔了而感激你。要學會換位思考,你死之後難道希望身子骨埋一地兒,內臟埋另一地兒?屍塊們最看重齊齊整整,所以在吃雞吃豬時,理應把內臟一起吃下去,讓它們在你胃裡團聚。

至於王睿對鬣狗和我的偏見,我是這樣糾正他的,我告訴他拓撲學中有一種叫克萊因瓶的瓶子,其底部有一個洞,瓶子的頸部扭曲地進入瓶子內部,然後和底部的洞相連接——這就是克萊因瓶的特質,它沒有「內部」和「外部」之分。鬣狗在非洲從肛門掏腸子,其實是一種拓撲學實踐,它是在製造克萊因瓶。一頭驢被鬣狗掏得沒有內外之分,就成了一隻克萊因驢。同理還有克萊因斑馬、克萊因水牛等等。為何克萊因因為提出克萊因瓶而流芳千古,鬣狗卻要遺臭萬年?

王睿深惡痛絕地搖搖頭,說你們這些搞金融的,最大的本事就是顛倒黑白、不分是非,把壞的說成好的,把值10塊錢的說成值1000,不然你們靠啥賺錢?

我說我可是個工科生,最看重實證精神,你要是不服氣,不如跟我走一趟,我安排一場內臟之旅,等旅行結束,你再來重新評價自己對內臟的態度。如何?

王睿答應了,他想大不了內臟口裡過,原則心中留,試圖靠吃去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是絕無可能的。

我倆內臟之旅的第一站,是廣東順德,那裡號稱粵菜之源,有著最卓越的廚師和最正宗的豬雜粥。

把豬雜粥選為粵菜內臟菜系的代表,也許粉腸和豬肚包雞不服。我選擇豬雜粥是基於這個原因:粉腸、豬肚包雞都是內臟和普通肉類的結合,好比你購買一支理財產品,其配置有股票、債券、現金、票據等,作為購買者你只知道整體收益,卻不知道起作用的到底是哪個投向。也就是說,哪怕王睿覺得粉腸好吃,他也可以嘴硬說是裡面的豬肉好吃,而非腸子。所以我採取了控制變量法,讓內臟成為料理的主角,讓王睿沒法找藉口。而豬雜粥就是這樣一道純粹的內臟料理。

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我帶著王睿來到了順德最有名的豬雜粥餐廳,它毫不起眼,廉價的塑膠方凳一看就鄰苯二甲酸酯超標(塑化劑的主要成分,容易導致小孩性早熟),王睿說他怕性早熟,打算蹲在地上吃。但是當豬雜粥端上桌時,他又回到了座位上——我們聞不到任何腥味,豬腰、豬肝、豬心、豬舌、豬腸等豬下水的氣味被某種技藝化為無形,只剩下清幽的肉香。我們跟老闆打聽,其實就是經過簡單的醃製後放進粥裡生滾,粥裡的米膠將內臟包裹,最大程度保留了鮮嫩,入口滑如綢緞。

王睿狼吞虎嚥、上下牙齒幾乎未發生碰撞就把一碗吃光,他咂吧咂吧嘴,低調地表示再來一碗。我壓根不搭理他的訴求,拉著他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小店,王睿很是不滿,說你臭小子就那麼怕性早熟?

我說不是因為這個,我是怕你吃撐了進入賢者時間,無法對食物做出公正評價。你現在可以開始嚴肅點評了。

王睿舔了舔嘴唇,似是在認真回味,半晌後他說:「主要是米好。」

我以為變量已經夠少了,還是防不勝防。所以第一站廣東豬雜之旅不算成功,被王睿鑽了空子,於是第二站我帶他去了中國西北,青海省中西部的格爾木。

讓我們欣喜的是,格爾木這座2017年才計畫脫貧的貧困縣竟然有機場,從機場出來我們驅車直奔烤肉館,其時方才仲秋,沿途的雪山、冰湖和天然草場綿延接壤,時刻提醒著我們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在此交錯。

這裡有鹽橋,有石油,有塊煤,有沙漠,有森林,有冰川,有長江,還有羊。據我的社交經驗,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的居民都號稱自己家鄉的羊肉是最好的,不外乎就是飲山泉、吃青草,不吃飼料、性晚熟之類的原因,我個人是吃不出多大區別的,除了格爾木的羊。

格爾木豐富多變的氣候和環境造就了這裡的山羊之王,格爾木羊的羊雜可謂羊王頭頂的王冠,而皇冠上的明珠,就是格爾木的羊腰。

據說中石油的很多新員工放著大城市不留,主動申請去青海油田當工人,就是衝著格爾木的羊腰子來的。這裡的羊腰子自然是用烤的,用格爾木當地的塊煤烤。當地流行一句話:「只有兩件事會讓格爾木人動起來,一是燒塊煤時一氧化碳中毒,二是殺羊後取羊腰子。」烤肉店的夥計在殺羊的第一時間就要趁羊血未涼,把羊腰子挖出,然後對半切開,撕去腥臭的筋膜,再用簡單的調味料醃製半日,就可以上烤架了。烤時抹點羊油在腰子表面,先用大火烤焦表皮鎖住水分,再用文火慢烤。這樣烤出的羊腰子外焦裡嫩,不乾不柴,沒有任何羶味,一口咬開只見汁液,沒有鮮血。

吸取了豬雜粥的教訓,我決定將變量降低到最少,只點腰子,不點其他。王睿當日吃了整整六個大腰子,我問他好吃不,他嘴裡的腰子還沒嚼完,只能先搗蒜般點頭。我搶白道:「你總不能說是腰子裡的尿好吃吧?」

王睿沉吟良久,說他不是石油工人,不可能長期待在這裡,離開了格爾木,也就吃不到這樣的腰子了。「你這相當於拿王母娘娘的蟠桃請客,證明不了全天下的桃子都一樣美味。」王睿強詞奪理。

他倒也不算胡攪蠻纏,要是有一天外星人想吃人腦花,確實不能把愛因斯坦的腦花端上去,這種樣本不具備普遍性。

於是我決定帶他去探尋更廣大的樣本。我們來到東北,來到黑龍江綏化市。這裡素有塞北江南之稱,是整個黑龍江的糧倉。

綏化的機械化作業普及程度很高,接待我們的東道就是綏化農業機械化學校的徐老師。徐老師介紹道,這裡的農民雖然能把聯合收割機開出路虎的感覺,但他們骨子裡的質樸是無法磨滅的。這主要體現在吃殺豬菜。

關於殺豬菜就不贅述了,總之那是所有東北遊子的大型鄉愁。經典的殺豬菜裡要加入「燈籠掛」,就是全套豬下水,但最讓東北人魂牽夢縈的是血腸,它被稱作「愁更愁」。

豬血腸的內容和製作都很簡單,無非就是殺豬時放血到鹽水裡,邊接邊攪拌,使血液不凝固,然後加入剁碎的豬油、洋蔥、鹽、薑末和香料,再灌入豬小腸扎緊,放入85。C 左右的熱水中煮成血腸。

吃的時候把血腸切段,配上蒜泥蘸食。血旺閃亮嫩滑,吹彈可破,腸衣韌而不硬,口感上佳。徐老師推廣道,血腸原為滿族食品,在薩滿教祭祀時會獻給萬物之靈。薩滿教是個很有意思的宗教,簡單來講,它是一種多神教,教徒們並不篤信單一的神祇,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薩滿教徒是一群實用主義者,他們很好地貫徹了「多神教」中的「信者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選擇特定的神靈加以崇拜」,簡單地說,要是遇到乾旱,薩滿教徒就會去拜雨神,要是準備興建一座木屋,他們就會去拜魯班,更別說一些稀奇古怪的神靈了。

試舉一例,泛基督教有著行割禮的傳統,俄羅斯東正教更是有一個叫「閹割派」的支派,為奉行嚴格的禁欲,乾脆直接把教徒給閹了,但咱多神教就人性化得多,比如日本的神道教甚至有生育節,信眾在節日當天推著個大型四輪「雞兒」在街上遊行。

薩滿教徒在拜祭不同的神靈時會獻上不同的祭品,唯有豬血腸是通用祭品,任何場合都適用,它在17、18世紀甚至成了薩滿教的強勢貨幣。到了20 世紀,張作霖也一度想用血腸代替官方貨幣「奉票」,以對抗民國初年的通貨膨脹。

「當然,差點成為官方貨幣並不是血腸史上最動人的傳說,血腸之所以被稱作『愁更愁』,是因為因紐特人,」博學的徐老師跟我們講,「一萬年前,因紐特人從西伯利亞一路走到東北,最後穿過結冰的白令海峽來到了北美。他們在東北接受了薩滿信仰,據研究應該是被血腸統戰了。總之因紐特人也吃血腸,他們在加拿大育空高原的冰天雪地裡吃血腸,我們東北人在綏化、延邊和鐵嶺吃血腸,可謂天涯共此時。」

「那為何叫作愁更愁?」王睿好奇道。

「大冰期結束後,白令海峽重新被海水覆蓋。因紐特人再也回不到故鄉,他們只能通過吃血腸寄託思念。你們知道薩滿巫師在祭祀儀式上會陷入類似羊癲瘋的狀態嗎?人們認為他們是在通靈,其實是因為吃了血腸而激發最強鄉愁。」

這時,徐老師夾起一塊血腸遞到王睿嘴前,熱情地告訴王睿:「來一愁。」

王睿極為不情願地吃下了這塊血腸,他緊張地握住我的手,生怕自己也犯羊癲瘋還好沒有。這下他舒了一口氣,得意地說,我就說內臟這東西不靠譜吧,什麼最強鄉愁,我也離開了家鄉重慶,吃了血腸為何沒有發羊癲瘋?

徐老師說,你不是東北人,當然不會把血腸和鄉愁聯繫起來。王睿恍然大悟,說有道理,我們的血管裡沒有世世代代流淌豬血,沒法感同身受。

徐老師說你罵誰呢!王睿連忙說我不是那個意思,你明白我的意思就行,我現在算是瞭解你們對血腸的感情了,唯一的疑問是,我理解它和鄉愁有關,可為何叫作「愁更愁」?

徐老師不言語,他只是拿過菜刀,把一整節未處理的血腸切塊。

「抽刀斷腸……愁更愁?」我和王睿齊聲吟了出來。

對於每一個東北遊子來說,血腸是切不斷的思念,回不去的家鄉。而我們的思念在哪呢?我和王睿面面相覷。

回去吧,回到重慶去,我告訴王睿。我是成都人,而他是重慶人,雖然已是不同的行政區劃,但巴蜀自古一家,我知道他的愁緒在哪裡。

一是重慶渝北區的東大肛腸醫院,王睿在那割了痔瘡,其痛楚冠絕半生,他經常在異鄉的深夜被噩夢驚醒,汗出如漿。他們金融業的到處出差,成天住酒店,同事都號稱自己醒來常不知身在何地,而王睿則是每次醒來都以為自己在肛腸醫院。這是鄉愁之一。

二是火鍋。

火鍋對於重慶人的意義,絕不亞於血腸之於東北人和因紐特人。王睿base(扎根)在北京十多年,從沒吃過任何一家北京的重慶火鍋,他說不正宗——這就是王睿,可以回不去故鄉,但是絕不踏進異鄉的火鍋店一步。就好好男兒志在四方,但是絕不碰老婆之外的女人。王睿是典型的重慶好男兒,他時常抨擊我們成都男人有飯便是爹,我說我們只是比較隨和。

王睿拒絕隨和。他離開重慶十多年,一次火鍋店都沒進過。他倒是託朋友寄了些重慶火鍋的湯底,自己在北京的家中煮火鍋、涮肉。和網上售賣的生產線產品不一樣,這是重慶火鍋店的老闆親自手工包裝的湯底,用的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老油,至少700雙筷子在裡面攪過。我每次去到他家都能聞到厚重的牛油味,終年不散。王睿說這氣味就是他的鄉愁。

「不,王睿,你錯了,老油自然是重慶火鍋的精髓之一,但它不是重慶人的『愁更愁』。讓我這個成都人來告訴你,重慶人的『愁更愁』是啥子。」

我打斷了他。

我當場就給王睿念了幾句詩:

把你,
那勞瘁貧賤的流民
那嚮往自由呼吸,又被無情拋棄
那擁擠於彼岸悲慘哀吟
那驟雨暴風中翻覆的驚魂
全都給我!
我高舉燈盞佇立金門!

上述詩句是猶太女詩人艾瑪-拉扎羅斯所作,鐫刻於自由女神基座上的銘文。自由女神又名「放逐者之母」,她高舉著火炬,給每一個在大西洋的驚濤駭浪裡被放逐到美國東海岸的新教徒、難民、悍匪和無家可歸者照亮歸途。

「扼守你們曠古虛華的土地與功勳吧!」自由女神向整個歐洲呼喊道。

這就是「放逐者之母」的精神核心,她不要偉岸浮華和奢靡,只敞開胸懷包容和接納一切驚惶者,給他們提供庇護。

是不是聯想到了什麼?

20世紀初,在曼哈頓碼頭數萬公里之遙的重慶碼頭,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重慶的碼頭工人飢寒交迫,重體力勞動使他們需要攝入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但以其微薄的收入很難吃得起肉。這難不倒勞動人民,他們每天收工後就去菜市場拾撿被丟棄的動物內臟果腹,用牛油、朝天椒和各種香料勾勒出重口重辣的鍋底,用於殺菌以及消弭內臟的異味。

這就是火鍋的誕生。

是的,火鍋就是四川人的自由女神,它不需要高端和稀有的食材,只接納被食肉糜者棄之如敝屣的豬胃、鵝腸、雞腎、牛鞭等等。

火鍋給勞動人民提供了百年庇護,而今早已不分貴賤、成為各階層咸宜的人民美食,但它雖然登堂入室,哪怕店鋪裝修得像宮殿一樣豪華,鍋裡的靈魂永遠都是內臟。

內臟才是重慶人民的庇護所,是重慶遊子的鄉愁。所謂無毛肚不火鍋就是這個道理,當然還有黃喉、鵝腸、肫肝、腦花、牛鞭等等,不一而足。你在北京的家中涮肉,雖得其形,不得其魂。因為你買了最好的肥牛和羊肉捲,甚至還有鮑魚生蠔,但是你忘了內臟。

既然選擇最後一站回到故鄉,那一定要去吃一頓靈魂內臟火鍋。我告訴王睿。

重慶有很多老字號的毛肚火鍋,也有號稱殺牛場直營的牛雜火鍋,每家類似的火鍋店都把自己的內臟吹得天花亂墜,比如牛鞭是水牛鞭不是黃牛鞭,還有號稱是犀牛鞭的。總之重慶人能把內臟吹出米其林美食的感覺,但我們今天並不想找一家米其林內臟餐廳,我們只想去一家重慶街頭再尋常不過的火鍋店,坐下來和百年前的重慶人交交心,感受一下被時代庇護的感覺——那個年代的碼頭工人哪去找犀牛鞭?有牛鞭就不錯啦!當工人們背對著紙醉金迷的高檔酒樓,彎著腰拾起人家棄之如敝屣的牛鞭時,可曾想過百年後的情形?牛鞭如果會照鏡子,會不會發現它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不要變成自己討厭的模樣。」這是我們內臟之旅最後一站的主題。我和王睿走進一家不起眼的火鍋店,它不在徹夜不眠的南山,也不是上過央視的網紅,僅僅是朝天門碼頭旁一家孤零零的小館,七張桌子七口鐵鍋,28張老式條凳,以及廚房裡忙碌的墩子,墩子刀下的內臟。我們之所以選這裡,是因為朝天門正是火鍋的誕生地。

「毛肚、黃喉、鵝腸、牛鞭、腰片、鴨胗、肥腸、千層肚……」王睿在菜單上鄭重其事地打著勾,他當年填高考答案卡都沒這麼認真。

「不來點牛肉嗎?」我問。

「可以點,但沒必要。」王睿回答。

「不來點素菜嗎?」我又問。

「可以點,但沒必要。」王睿回答。

一旁的服務生頷首以讚,他說你這位顧客暗合古人,和當年的公孫浩一個樣。

「公孫浩是誰?」我問服務生。

「公孫浩就是火鍋的創始人,一百年前,他在朝天門碼頭當棒棒(用扁擔幫客人挑重物),也幫嘉陵江的遊輪和酒樓進貨。那裡是民國名流的錦衣玉食之所,自然容不下內臟的存在。每天運完貨,公孫浩都發現大量的內臟被遺棄在碼頭,無人問津。他覺得浪費,就把內臟挑回工棚,用鐵鍋煮沸殺菌,重辣重油去腥。在重慶無數個濕冷難當的冬夜,公孫浩用滾燙的內臟慰藉工友的身心,創造性地解決了溫飽問題。所以他除了火鍋創始人的稱號外,還得了一雅號『內臟之王』,標識著他用內臟填飽大家五臟廟的豐功偉績。」

後來,在大家的簇擁下,公孫浩湊錢開了重慶第一家火鍋店,店名叫杜工部。只為杜工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那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認為他的火鍋店就是這樣的處所。

後來重慶成為陪都,在日軍的大轟炸中,杜工部火鍋店成了廢墟,據說當時人們正在店裡吃火鍋,聽到防空警報響起,大家作鳥獸散,紛紛衝向防空洞,唯獨公孫浩依舊坐在廚房裡翻洗著毛肚,他在盆裡加入食鹽和白醋,把毛肚肚葉層層抻順,然後細細揉搓,彷彿歲月靜好。

「快跑啊浩,邊跑邊搓!」工友們高喊著。

公孫浩仍在細細揉搓,充耳不聞。直到被磚石掩埋。

事後有人分析,說搓毛肚就和捏泡泡包裝袋同個性質,容易把人催眠,公孫浩當時達到了顱內高潮,沒聽見警報。

不管怎樣,公孫浩和杜工部火鍋一起被歷史塵封。九十多年後,杜工部火鍋重現於解放碑,號稱是當年杜工部的傳承人,但是我走進店門,看見的是金碧輝煌的裝修和高昂的菜價,各種生猛海鮮和空運肉類在菜單上濟濟一堂,我努力地尋找著內臟的蹤跡,它們並未絕跡,但似乎已經不是當年的模樣,並且賣得並不便宜。比如杜工部的菜單裡就有犀牛鞭,號稱是從非洲進口的。我曾經點過一次,將其放進九宮格的C位(九宮格的中間那格火力最旺),看著它在沸騰的紅油裡上下起伏,春風得意。

它明明是黃牛鞭。黃牛和犀牛「牛牛相輕」,這根扮作犀牛鞭的鞭奸並不自知,它已經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模樣。

而杜工部那金牙銀鏈的老闆,他不是當年的內臟之王。

「內臟之王沒了。」服務生告訴我倆,把我的思緒從杜工部拉了回來。

「內臟之王是民國的legacy(遺產),會不會有這種可能性:蔣介石在撤退的時候將內臟文化帶去了台灣?不是說台灣保留了更多的傳統文化嗎?」老王悠然神往。

「我去過台灣,吃過那兒的名小吃大腸麵線,還有夜市裡的大腸包小腸,沒啥高明之處,比起四川的江油肥腸差遠了。國民黨帶去台灣最珍貴的,應該是王祖賢的父親,而不是內臟。」我打破了王睿的幻想。

「王祖賢的父親是內臟之王?」服務生好奇道。

「王祖賢父親的『王』是王睿的『王』。」我解釋道。

「也就是王八蛋的『王』。」王睿補充道。

那天,在朝天門外這家再尋常不過的火鍋店,王睿喝得酩酊大醉。王睿喝多了的表現是吟詩,而這天他吟了一首〈滕王閣序〉: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嗝。
……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嗝。
……

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這句你吟過了。」服務生提醒道。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鑾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嗝。檻外長江空自流。」王睿醉眼矇矓地盯著窗外的嘉陵江。

服務生聽得入了神,問這是誰寫的?

王勃。我告訴他。「也是王睿的『王』。」

內臟之王的王。

內臟之旅的最後一站,就這樣在王睿的醉話和打嗝聲中告一段落。但這不是結束。我在重慶還聽說了內臟之王的另一個版本。

其實,「公孫浩創造火鍋」是子虛烏有的民間傳說,壓根就沒有公孫浩這個人,純粹是杜工部火鍋店的營銷策略。火鍋真正的由來是這樣的:

1934 年,蔣介石在南昌發表演說,為「新生活運動」揭開序幕。所謂新生活運動,是一種以生活形態的改進來促進革命的構思,「提倡節約、簡樸生活」即是此運動內容的核心思想。抗戰全面爆發後蔣介石去了重慶,所以新生活運動的中心其實一直都在重慶,甚至在重慶建立了「陪都新運模範區」,蔣介石親自兼任區長。

朝天門就位於新運模範區裡,一日蔣介石和宋美齡散步至江邊,看見碼頭遍地扔棄的內臟,不由大為光火,把區裡的工作人員叫了來,在現場支起一口大鍋煮起內臟,然後讓工作人員當場吃掉。本來是一種懲戒手段,沒承想工作人員越吃越香,還邀請蔣介石夫婦一起吃。蔣介石滿懷狐疑地吃了一根牛鞭,頓覺靈台清明,他還夾了一根牛鞭請宋美齡吃,被宋三小姐捂著鼻子拒絕了。

宋美齡不行。

之後蔣介石在重慶用行政手段大規模推廣以內臟為主要食材的火鍋。這就是火鍋的真正由來。蔣介石才是真正的內臟之王。

聽到這裡,我不由得感慨萬千,想起自己前不久才在北京吃了呷哺呷哺,那是從台灣傳來的火鍋,相當於一種文化回歸。

蔣介石終於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模樣。

回到成都後,王睿成了一個徹底的內臟愛好者,每天肥腸粉、烤大腰換著來,每週必吃一頓火鍋,最老的那種,環境差,服務生凶惡,老闆娘脾氣大。用從沒換過的牛油,吃膽固醇最高的內臟。由於每週吃火鍋,他偃旗息鼓的痔瘡大有捲土重來之勢,但他不在乎。

老王你變了,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很多人這樣評價。

「你變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而我變成了你。」

老王對著台灣方向答道。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就愛吃肉!人生盡歡,肉慾橫流,一起享用蘇東坡的羊脊骨、史湘雲的烤鹿肉、村上春樹的牛排》,聯經出版

編者:李舒

  • momo網路書店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人生盡歡,肉慾橫流!

《皇上吃什麼》暢銷作家李舒,再一次帶領團隊,推出香氣四溢、鮮嫩多汁、肥美可口、色香味俱全的吃肉文化史。

不僅告訴你古至今文人雅士吃肉的故事,還教你雞怎麼炸、鴨怎麼烤、牛怎麼煮、羊怎麼涮最好吃,更重要的是,要去哪兒才能吃得到!

在這本書裡,你會發現,不僅僅是你,從宋代第一傲嬌摩羯座文人,到日本仗劍獨行的人氣吃貨大叔,從以殺人為樂的腐國推理女王,到讓所有男人愛恨不得的千古第一淫婦,古往今來的各種人,都在用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毫無忌憚地吃肉。

沒有一隻雞能活著離開山東德州,沒有一直鴨能活著游出南京,沒有一隻鵝能活著走出廣東。一方雞鴨鵝入一方菜,這裡有一場吃肉界的家禽普查。

在中國,豬難逃被吃掉的命運,我們深入到活色生香的菜市場,去跟新時代的豬肉鋪女老闆聊了聊如何正確吃掉一頭豬。從臘肉到清醬肉,跟豬肉來了一場時光旅行。

但是,你知道嗎?中國人在吃豬之前,羊肉才是肉食界的扛把子,草原上桀驁不馴的羊羔可以做成羊羔酒,脂香配合酒的辛烈,讓雍正皇帝二十年念念不忘。牛肉在古代,是梁山好漢的最愛,也是最具男子力的食物。

我們還探索了肉跟碳水的美妙結合,燒賣燒麥有著怎樣的區別?肉夾饃和羊肉泡饃又有怎樣的愛恨情仇?以及看似差不多的上海生煎其實暗藏著一條波濤洶湧的鄙視鏈?

當然,還有內臟,被丟棄的內臟有多少種好吃的方式,讓我們來告訴你。

眾多作家、攝影師、插畫師,耗時十個月,備製了一席「肉」的盛宴,通過「靈與肉」、「雞鴨鵝」、「豬」、「羊」、「牛」、「內臟」六大主題,奉上一部肉的百科全書。

愛吃肉是天性,請大聲說出我要吃肉!

本書特色

  • 這是一本釋放人類天性的治癒之書,它用肉來拯救那些被壓抑、異化的都市人的靈魂。
  • 我們從全世界精選25個肉食勝地,深挖出42種肉類美食,全方位為你呈現一個趣味橫生的酒池肉林世界。
  • 它也不是那種死氣沉沉的常規書籍,拋開時間和空間,以電影大片的形式向你展示鮮活、跳脫、生動的肉類,用色彩學的方式向你展示有關肉類的不同性格。
  •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從古時候開始,對於吃肉這件事,大家總是充滿爭議。但這世界一直屬於肉食者,從史前時代起,愛吃肉就像一枚烙印印在人的天性裡。
  • 有壓力的時候,讓你振作的是油脂的梅拉德反應;失戀的時候,讓你想念的是炸雞桶;孤獨的時候,唯有撕咬豐腴鮮香多汁大塊的牛排才能促進多巴胺的快樂分泌——肉,一直與人類最深層的情感相聯繫,肉香是靈魂散發出的香氣。
就愛吃肉:人生盡歡,肉慾橫流,一起享用蘇東坡的羊脊骨、史湘雲的烤鹿肉、村上春樹的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