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醫師X心理治療師診療告白:你的人格特質適合養怎樣的狗?

文:克里斯多夫・翁推(Christophe André)

投射作為一種模版

投射作為一種模版,精神所投射的科醫是某種真實。我的師X師診適合假定是與我們同住的家畜,反映了我們作為人類,心理在生物上以及個體上的治療形象。我將這個模版運用在那些希望在動物調解(為了飼主福祉,療告或是人格動物和飼主的關係發展)當中進行個人輔導的求助者身上:動物是訊息的載體,帶來我們對自己的特質反思和理解。

犬隻作為社會和權力的養樣分級

投射的模板在個體和集體的層次上皆饒富趣味,犬隻究竟可以告訴我們——至少是精神在我們的文化之中,關於人類的科醫什麽事呢?

幾千年以前,某些狼種發生了變化,師X師診適合變得不那麼畏懼人類,心理牠們被發現能更自在地在人類的治療垃圾桶裡覓食了,便就此佔領一個使牠們變為更加依賴的療告新生物聚落。為了換取安全,牠們交出了自決權。接著人類選擇出在心理上和經濟上最為依賴的犬隻,但也因為選擇的緣故,為了把犬隻運用在自己的意願上,人類過度發展某些行為特徵(像是作為本質上行為序列或基因編程上的 patrons-moteurs,罕能透過學習而改變),但卻通常是傷害了動物的生理平衡。

而作為物種之一的人類,從中學到了什麼呢?依賴和失去自我實現的投射體現在哪裡呢?答案就是:人類面對社會方式!

社會組織了個體,並且定義何為可被接受的、何為應受譴責的,同時保護組織內成員的安全,允許成員在特定框架之下發展。社會是一個虛擬的存在,自有一個恆定狀態能持續運作,但有時候卻也造成內部成員的傷害。我們所存在的西方社會將權力從我們的手中拿走,並且傾向於壓抑個人的主動性、個體的發展和創造力,以及自我實現。社會是道德的戒訓者,定義了在社會的生存之下可被允許的那些事。

這就是一個向我們應證社會存在的系統模版,即便是虛擬的。行為主義模版向我們展現社會利用正面或負面的懲處(多重禁制),多於正面或負面的強化。博弈理論證明了社會才是獲勝者,社會的成員是輸家,即便成員總是被認為也同樣是贏家。事實上,西方人在得到安全的同時也喪失了主動性和自決權。精神病模版則告訴我們,遏止主動性和自我認識是慢性憂鬱症的來源之一,而這類型的憂鬱症在我們的社會當中無聲地肆虐。

寵物狗在人類生物聚落的處境和人類在自己的社會環境之中的處境極其相似:心理依賴、經濟依賴、安全依賴、喪失主動性、(強制性地)向分級權力存在者的律法屈服(無論是真實的存在還是虛擬的)。我們發現人類傾向於懲罰犬隻而非獎勵牠。許多的犬隻飼主告訴我:「我的狗必須服從於我,因為牠『必須』這麼做!」而並非因為這麼做有什麼好處(享樂主義)。這些談論者沒有意識到的是,他們的闡述恰巧就是投射了當他們面對社會時的情況。

在他們的想像當中,人類把犬隻當作奴隸,就好像人類也是這個社會的奴隸。自此之後,權力的等級制度便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人類使用在犬隻身上的模版,而這個模版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廣為使用的模版。人們相信,人類在犬隻身上收回了一些他們面對社會(文化、宗教)時所丟失的權力和威信。

如此說來,將這種模版轉變為另一種更尊重犬隻本質的形式就非常迫切需要了。但是這有可能嗎?如果我提議讓飼主改變他和寵物之間的關係,飼主是否也將冒著改變自己生活模式的風險?但如果這意味者尊重他的寵物,也許最終他也將能夠自我尊重?我們尊重了動物的生理平衡嗎?

選擇先天(或說遺傳上)需要奔跑以及每日運動超過十個小時的狩獵犬和牧羊犬,在動物的能量管理上是一大問題。自然法則上從未選擇昂貴的能量行為,能量的消耗必須透過更高額的補給作為補償。換句話說,一隻狼不會為了追捕一隻羊腿而狩獵三個小時,但是一隻狗卻可以。這些消耗的能量只能依靠人類配給豐富的食物能量補償(而且是免費的),這使得犬隻在經濟上依賴於人類。

集體的投射

人類用自己的形象塑造了動物,對於狗來說的確如此,數千年來日漸形塑而成。貓咪則早已脫離人類的支配,牠們既是自願被馴服,但對於大部分種類的貓來說,仍然保留了自決權。「像狗和貓一樣的對立存在」並不意味著「爭吵」,而是表現出犬科的依賴和貓科的自由之間的差別。即使在情感上,狗也被侷限在關係之中,貓咪則是任意地給予感情。在貓咪和狗的主人身上,透過他們和寵物之間的關係,同樣也透過飼主和同伴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看見這些投射。

個體的投射

除了集體的投射之外,對於為飼主個人福祉與發展服務的教練來說,個體的投射是我們所關心的。在普遍責任的哲學裡,每個存在的事件都給出了一些資訊,這些資訊是關於那些經歷事件的人,也是為了那些經歷事件的人,這便是透過動物作為媒介所傳遞的資訊。就像孩童一樣,動物有時候是一個家庭系統動態(或說問題)或是飼主心理反應(情緒上或認知上)的顯影劑。飼主最不能忍受他的寵物所表現出來的品格特徵,往往就是最容易表現出來的,因為這正是飼主無法忍受自己的那些特徵。這同樣也是我最常對自己的提問:若我不能夠忍受這樣的情況、這種情緒或這種感覺,對我來說又代表著什麼意思呢?

從個體投射模版所得出的建議是,如果我對某些,比如像是我的寵物,所表現出的行為有所反應,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要解碼這個問題,就得需要一位懂得破譯的治療師來介入干預。

犬隻品種選擇的投射

雖然不可能在這裡羅列出所有寵物和飼主個體投射的案例,但我會描述一些主要的犬隻,當牠們因為特定的功能而被選擇飼養時,飼主性格與犬隻品種的關聯性。一般來說,人類的投射與犬隻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恰好相反,這些投射只表現了人類個性的其中一個面向。

什麼樣的人格特質適合什麼樣的狗?

  • 牧羊犬

適用於集聚羊群的牧羊犬(如邊境牧羊犬、澳大利亞牧羊犬等),展現出搜集和積累的能力。相關的人格投射包含害怕失去、佔有慾和偏好累積(價值觀、訊息、知識)。

  • 護衛犬(以及分流出來的戰鬥犬)

展現出對敵意的保護能力。在人格投射中體現的是自卑和優越交融的複雜心理。有趣的是,這種類型狗往往會遭受到種族主義法條的攻擊或是遭到企圖性的滅絕。

  • 槍獵犬,如嗅覺獵犬(小獵犬、布拉克犬、指標犬、巴吉度犬等)或是尋回犬(拉布拉多犬、黃金獵犬等)

展現出定位、引導的能力。投射在缺乏方向感的人格特質上。有趣的觀察是,在這個品種當中選擇的導盲犬,能夠引導外出和返家的路途;而選擇護衛犬品種作為導盲犬(例如德國牧羊犬),比起引導的作用,顯露出更多對於保護的需要。

  • 梗犬狂(臘腸犬)

展現出安心、(對他們的意圖)忠誠以及堅忍不拔。投射在喜愛這些特質的人身上。

  • 競賽犬(格雷伊獵犬、哈士奇)或運動競技犬(例如敏捷的邊境牧羊犬)

展現的是實現的能力。投射的是那些無法自我實踐的人。除此之外,牠們也被認為是最能與人類合作而非依賴的犬科。

  • 巨型犬(愛爾蘭獵狼犬、巨型貴賓犬、聖伯納犬等)

表現出過度發展的能量。投射的是內心受到傷害而過度膨脹的精神自我。

  • 陪伴犬(迷你貴賓犬、比熊犬、拉薩犬、獅子狗、蝴蝶犬等)

展現的是同情以及/或是開心果的能力。也就是吸納所投射的飼主的愁苦(抑鬱、悲傷、憤恨、走投無路、畏縮......等)。也因此這類型的犬種成為人類伴侶的一種情感藥物。

話說回來,投射並非事實的真相,而更像是開啟和自己對話的那一扇門。

普遍的責任

從二元論的觀點來看,人們通常對刺激的觸發作出反應。為了變得更好,以為只要刪除或修改觸發點便足矣。這就是當寵物造成困擾時,飼主向我提出的要求:「只要能改變我的寵物貓或寵物狗的行為,我就能更快樂!」確實,我們可以在有限的動物特質範圍內,用比較可以被接受的行為來取代寵物的問題行為。

但從系統性的觀點來看,在問題之中我們是被動同時也是主動的。要解決問題,就必須也肩擔起自我改變的責任。

用普遍責任、業障、道家、荷歐波諾波諾(Ho’oponopono)或量子哲學的觀點來看,我們都在努力從根本上改變自己。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別人,也很難改變別人,而且最終我們還是必須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特別是要對自己感受和生活的方式負責。那麼,解套的方式就只有敞開心懷接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以及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

人類(或動物)是基因和經驗交互作用、信仰和外在條件複雜構成的產物,對特定的情境做出反應行為。我們很難改變基因和生活經歷,然而,有朝一日卻有可能改變過去習慣的信仰和條件,但這些信仰和條件在今時今日或許只淪為無用的負擔,甚至阻礙了我們的福祉和個人發展。

接納自我

對於那些無法接受改變的人來說,能夠接納自己就已經很足夠了,對他們來說這無疑已經是最困難的事。在所有的動物之中,人類擁有一顆蓬勃發展的腦袋,這是一份天賦,卻同時也是一個災禍。大腦不停地思考,人類必須在嘈雜的噪音當中採取行動。這些噪音甚至會永久地存在,能在寄生的長篇廢論之中將兩個通情達理的思緒梳理出來簡直是一種奇蹟。在這種過度發展,甚至是有點病態發展的功能之中,憂慮和評斷起了重要的作用。人們罕能接納自我,總是與他人相提並論,然而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人能和你有相同的生活。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人生也都是無與倫比的。但即便如此,人們還是在身體上、心靈上將自己與社會(或他人)理想化的標準做比較。

在普遍責任的哲理中,人們選擇自己的模樣、存在的地點和時間、與誰一起生活著。人類就像動物一樣,可能受到特殊遺傳基因的影響而焦慮、抑鬱、衝動與興奮。在未能有精神藥物的作用而強行制約基因表達的情況下,除了接受自己並採取行動之外,還能有其他辦法嗎?

如果我有一個焦慮的人格,能預見未來會出現的厭惡情況,也許是一個我完全無法忍受的情況,但我知道自己的思維模式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並不會有所改變,若有一天我不再焦慮了,抑鬱從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我也不會為此而感到快樂。儘管焦慮、抑鬱、痛苦,我仍然能生活著、努力著。正是因為接納自己這方面的個性,不完全相信大腦喧囂又蒸騰地創造出來的那些災難,我才能完整地活著。而這便是日常。

如果我活在失望之中,被過往的懊悔與罪惡感折磨著,有朝一日當我不再相信自己腦中的長篇大論,我會相當開心,一步又一步紮實地踏在追尋幸福與個人創造力的路上。

從經驗當中自我接納

生活的本質就是採取行動。但是,在被遺傳因子、被社會、文化、信仰、慣性、以及身體束縛住的情況之下,該怎麼行動呢?方法無它,雖然不總是容易的,但仍然必須一步一腳印地向前行。

蹣跚學步的嬰兒為我們展示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奇蹟,跌倒了一百次,就在第一百零一次重新站起來,這是多麽強韌的動機。當我們解釋混沌理論時,初始狀態的一個細微調整,一個實際行動,一個微乎其微的事件也可能帶來可觀的影響。有些人可能會擔憂這些影響的不安全性,後悔參與了行動,想收回勇往直前的勇氣。但也可以選擇從經驗當中接納自己,包容那些作為後果的情緒紊亂和信念騷動。

結論與建議

世界作為一個幻象,我們都只是活在各種詮釋和信仰之中。這些模板和信仰的好處,並不是讓我們更接近真實的世界,而是讓我們瀏覽這個世界。我們所擁有的模版越多,就擁有越多的辦法或能力用以解決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行為世界之中,有些模版比其他模版來得更為有效:像是行為療法、系統性干預、認知重組、精神藥物或反古典制約等。

在人類和寵物的關係世界裡,投射模版大量地作用在自己的身上。關鍵的解碼要素在於:「這件事告訴了我自己什麼事?」於此,我為自己的知覺、行為和感受負起責任,或甚至在精神哲學當中為我帶來了獨特的生命經驗,即便是在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之下。如此一來,我再也不是受害者的角色,而是自己生命事件的共同創作家。

相關書摘 ►精神科醫師X心理治療師的診療告白:如何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我們都是脆弱的人:允許自己的痛苦和不完美,突破困境低潮,重啟與自我相處的快樂》,木馬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克里斯多夫・翁推(Christophe André)
譯者:黃奕菱

精神科醫師與心理治療師的診療告白!

內向、焦慮、憂鬱、工作壓力、慢性病痛,
對疾病與死亡的恐懼……,
如果你也有難以面對的傷痛,為痛苦騰出一點空間,

當心理疾病襲來時,
我們可以理解痛苦、接受情緒,克服恐懼,
找出與脆弱自我的相處模式,
最後,學會與不完美自在相處

本書特色

  1. 23位精神科醫師與心理治療師,以自身遭遇的心理疾病為例,即便是最權威的醫生或心理師都會有私人情緒或疾病必須面對,正如疾病並不會挑選病人,只要是人都一定會有可能遇到。
  2. 書中雖以談論心理疾病為主,但並不隱諱或黑暗,藉由專業醫師使用在病患與自己身上能有效的對抗、治癒疾病的方式,給被同樣困擾干擾的讀者提供親身經歷與建議。
  3. 透過真實案例分享,讓所有對於有志在精神學科與心理主題的讀者,在此領域更加深入了解。

下述情況是否曾出現在你的生活中?干擾生活、擔心成為他人的笑柄?甚至讓人喘不過氣、每天都在沉重的壓力中度過?

【症狀1】壓力來臨時只想逃離抗拒
【症狀2】面對陌生人緊張說不出話、社交讓你渾身不自在
【症狀3】擺脫不了工作、感情、人際、疾病引起的焦慮
【症狀4】任何成癮:酒精、藥物、3C、性愛
【症狀5】無法接受曾經的創傷
【症狀6】朋友說你是「老好人」,無法說不無法拒絕
【症狀7】對自我要求甚高,必須是一個完美的人

在此書中,醫師與心理治療師們,將會跟讀者聊聊這些問題,更重要的是,告訴你是什麼幫助了他們脫離困境。

為了不重蹈覆轍,書中也會提到這些專業者如何照料自己並持續維持的方式。因為,要保持好的狀態才能提供好的治療。良好的身心狀態能大大提升他們的同理心。

因此,在書頁中可以讀到具體的建議,不只有用,更是被使用過的建議,其中包含:給社交焦慮者練習自我表達的JEEPP法則、被焦慮佔據時爬梳思緒的忠告、憂鬱預防以及來襲時書中採用的正念認知療法、自我的復原能力到正向心理學,如何辨別紛擾的思緒與情緒,並與自我區分……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的案例並不是被推崇的典範,而是希望讀者能從中得到啟發:失誤,脆弱,但他們努力執行了自己提供給病患的建議。這些醫師與治療師並不會比常人優越,但他們有較有力的方法,並渴望能傳授一些自身的經驗。

希望能藉由這些醫師與治療師親身心路歷程淘選而出的建議,伴隨讀者走過被痛苦侵襲的期間。

getImagePhoto Credit: 木馬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