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強打平」不是真理,告訴你為什麼該把球往天上打

文:達斯

不可否認的打強打平打,「全壘打」在棒球裡是理告最快、也絕對可以得分的訴為什麼方式,想要打出全壘打最直觀的該把就是把球打得越遠越好。而球從被擊中的球往瞬間到飛出牆外這個過程,一定會經歷到兩個階段:第一,天上是打強打平打球與棒子的碰撞;第二,就是理告球的飛行。

所以如果想要增加球的訴為什麼飛行距離,碰撞的該把瞬間你需要給球足夠的動量,也就是球往增加揮棒速度,除此之外也要確實地擊中球心,天上讓力量能從棒子完整的打強打平打傳導到球上。但是理告當球被擊出後,你以為你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球在天上飛嗎?錯了,訴為什麼飛行中的球你一樣有辦法能讓它再多飛一會兒。

要知道如何讓球在空中飛久一點,我們得先了解變化球的原理。如果你是數據愛好者,對轉速一定不陌生,直球轉速快的投手之所以能把球投在好球帶偏高的位置,就是因為高轉速造成球下墜的幅度來得比一般的球還要小,打者原本以為會進好球帶的球,沒想到卻比自己預想的進壘點還要來得更高,也就較不容易擊中球心。但是為什麼轉速快的直球下降幅度會比較小?

其實直球的旋轉方向和行徑方向相反,稱為逆旋(backspin);曲球的旋轉方向則是和行徑方向相同,稱為正旋(topspin)。

而旋轉方向就是影響球飛行軌跡改變的關鍵,棒球在飛行過程中除了受到空氣阻力的作用以外,還會受到一種力叫做馬格納斯力(Magnus force)。

當球產生和直球一樣的逆旋時,由於球上方的空氣流速變快,壓力降低;球下方的空氣流速則是變慢,壓力增加,如此一來一往,便對球產生了一個升力(lift),而這個力就叫做馬格納斯力。

相反的,當你投出像曲球一樣的正旋時,就會對球產生一個向下的馬格納斯力,這也就是為什麼曲球投出去時看起來像直球,卻會在半路中突然往下掉的原因!

860px-Magnus_effect_svgPhoto Credit: Bartosz Kosiorek / Gang65 CC BY-SA 3.0
向下的F箭頭為「馬格納斯力」。

因此轉速越高的直球所產生的升力會越大,飛行過程中下降的程度會比轉速低的直球來得小,而這較小的下降距離也就造成了「快速上飄球」的錯覺。畢竟對一位打者來說,從投手出手後大約只有不到0.5秒的時間判斷要不要去揮這顆球。

另外也簡單談一下前陣子很紅的子彈球(Gyroball),子彈球的旋轉方向是和行徑方向垂直,因此不會在飛行過程中對球緣上下的空氣流速造成改變,所以子彈球受到重力的影響,下墜幅度會比一般逆旋的直球來得更大,但會比正旋的曲球來得小,造成一種像是指叉球的效果。

回到打擊的話題,到底要如何讓飛行的中的球再多飛一會兒呢?相信許多人經過上面的介紹,已經大致可以猜出答案了。沒錯,就是要在打擊出去的球上製造出像直球一樣的逆旋,增加它在飛行過程中所產生的「升力」,藉此提升球的飛行距離!

但是要如何在擊中球的瞬間製造出一個快速的逆旋呢?簡單來說就是要將棒子切在球心的下緣,藉此產生球的逆旋效果,覺得很玄嗎?看看下面這部影片吧。(7秒後建議可用0.25倍速觀看)

經由慢動作可以看到球飛出去之後真的產生了逆旋的現象,有些人可能也發現這個Tee座怎麼長得這麼奇怪,一般的Tee座不是應該立在地上嗎?

這個Tee座的設計就是希望大家去習慣將擊球點落在球心的下方,除此之外,它還有另一個效果,就是要讓打者在練習中不知不覺產生向上揮擊(uppercut swing)的揮棒軌跡,向上揮擊的好處在於能夠擴大擊球區段,由於投手投出的球在進到本壘板時約和水平面呈現一個負8~10度的夾角,如果打者稍微提升揮擊仰角的話,就能有助於增加擊中球的機率。研究也顯示,能產生最佳擊球距離的揮擊仰角大約就是9度、並將擊球點落在球心下2.65公分的位置。(棒球半徑約為3.5~3.7公分)

一定有人發現了,你叫我提升揮擊仰角,這個不就是俗稱的「倒棒」嗎?

很多人可能有類似的經驗,在揮棒的過程中總是被教練或學長糾正說自己倒棒了,所以你是在告訴我當初教練和學長講的都是錯的嗎?這可不盡然喔!向上揮擊的確會延長揮棒軌跡,造成揮棒時間變長沒錯,但當你擁有足夠的揮棒速度時,就可以稍微掩蓋掉軌跡過長的缺點,並大幅提升擊球距離。

hit-1407826_1280Photo Credit: KeithJJ / pixabay

但是每個人都適合用向上揮擊的打擊方式嗎?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因人而異,如果你是屬於比較短槍型的打者,就算有完美的揮擊仰角和擊球點,你的爆發力也無法把球尻出牆外的話,那最適合你的擊球方式當然還是「打強打平」,因為全壘打肯定不會是你最有效率能貢獻球隊的方式,一昧的追求長打,只會讓你打出更多外野手能輕鬆完成的接殺。

因此在國小、國中階段,如果比賽地點常常是在過大的河濱球場、或甚至是正規的棒球場,教練一定會希望你盡量把球打得強勁,才能有效增加對方的防守難度。

但對於大聯盟選手來說,這些怪物的power都不需要我多加贅述了,擊出深遠的高飛犧牲打對他們來說已是家常便飯,這時要如何增加擊球距離,讓原本應該落在警戒區的球能順利飛出牆外,這些細微的擊球技巧調整對他們來說就非常關鍵。

紅襪隊去年差點拿下三冠王的強打J.D. Martinez就曾經盛讚自己隊友Mookie Betts的打擊機制,他也提到說Betts在打擊準備動作時雖然是把棒子放在頭盔的高度,但他會在下棒前做出一個非常順暢且自然的手肘下放(約影片14~16秒處),這個動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棒子的起始位置稍微降低,以利於提升揮擊仰角。這樣的擊球策略也讓身高並不是太突出的Betts(約175 cm),能在去年成功擊出超過30支的全壘打。

總結來說,雖然我們大致了解飛球革命的由來,也知道為何職棒球員開始把球往天上打,但並不代表任何人都適用這樣的擊球型態,還是要考量到每位選手的攻擊習性以及長打能力,再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打擊方式。

如果你本身就是安打型的球員,也不需要強求自己去做過多的改變;但是如果你本身力量足夠,卻總是無法把球扛出牆外,上面所介紹的這些,也許你可以參考看看喔!

延伸閱讀

  • 用「加重球」訓練,能讓投手球速變快嗎?
  • 避免棒球運動傷害:哪些是常見的錯誤投球機制?
  • 運動員心理訓練:如何避免「練習一條龍,比賽一條蟲」?

本文經棒球視角Baseball Vision與運動視界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