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心理學:愛情吸引力法則——出Pool拍拖4大要點(下)

「只想找一個伴,但崩壞的愛情命盤……」你有試過在愛情上像E先生那樣遭遇連環不幸事件嗎?或許你心裡曾有個默默喜歡的人,卻遲遲得不到回應。心理學愛又或者你想跟他/她說:「Don’t wanna be friends」,情吸正式由朋友發展到戀人關係。引力等等先,法則你有想清楚對方是點下個合適的人嗎?那個令你放不下的他/她,是不是真的適合成為你的伴侶?你們之間有足夠的吸引力走在一起嗎?在本篇,讓我們繼續探究愛情心理學的愛情吸引力法則,認識人與人之間互相吸引成為情侶的心理學愛因素,解構人生中那些「突如其來的情吸心跳感覺」!

互惠性(Rciprocity)

從心理學的引力角度而言,我們傾向喜歡一些同樣喜歡自己的法則人、一種雙向的點下情感交換(Gouldner, 1960)。根據互惠性理論,當我們知道對方欣賞我們,對我們有好感的時侯,我們也傾向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他們(Gouldner, 1960)。Backman & Secord(1959)進行過有關的實驗,發現被實驗員給予正面評價的參加者,比起收到負面評價的參與者,對該實驗員有更多好感。即使是陌生人,只要知道對方喜歡我們,我們多多少少也會回饋類似情感給他們(Aronson & Worchel, 1966)。除了對方如何對待我們,我們認為對方怎樣看我們,也會影響我們喜不喜歡他/她。心理學家認為,當雙方都覺得他們的互動是對等雙向的,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換才得以維持下去(Homans, 1961)。

我們可以用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進一步理解互惠性。我們在一段關係中會衡量自己的付出和所得的稿賞,期望達到平等的交換,可以是物質上或精神上(Emerson, 1976)。如果我們付出的好意被對方同樣回饋,那就是對等的社會交換。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好意並回饋時,我們期望著對方在未來回饋好意,以及在未來持續的交換。在愛情上,我們有想被滿足的需求,以愛、關懷和照顧等付出作為交換的「禮物」,期望和對方達到互利互惠的關係(Emerson, 1976;Montoya & Insko, 2008)。不一定每次交換都絕對平均,或每段關係都絕對平等,但只要一般關係是雙向帶來益處,付出有回報去滿足各自需要,這般關係就有足夠的互惠性延續下去,並為雙方提供滿足感。當然,每個人的標準不同,有些人可以佛系戀愛,或無條件付出,但前提是當事人也在身心健康的狀態。

iStock-1224986173Photo Credit: iStock

若然你在一段關係只是盲目地單方面付出,不斷累積憤怒和失望,去到損耗心靈的地步,你就要多多考慮何時抽身了。就像我們追女神/男神那樣,無論我們請他們食飯、送禮物給他們,都只是得到冷冷的回應或不讀不回,這樣勞心勞力的付出,是不是對我們有益呢?或許我們一開始真的喜歡他們,但後來往往放不下的是付出後沒有回報的不甘。經濟學及心理學上有一個名為沉沒成本的認知偏誤(sunk cost fallacy),指出那些經已付出卻收不回成本的投資往往令人難以抽身(Arkes, 1985)。在感情上,我們期待對方終有一天會回報,一直默默付出著、等待著,覺得退出了就「不值」、「唔抵」。可是我們必須為自己設立一個「止損點」,當一段關係只是持續搾乾我們的心血、精神、時間,那我們就該果斷離開,為自己的健康著想。

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侯,很容易會產生心理投射(projection),把自己所認為是「對方的優點」投射到對方身上。我們可能會理想化對方,或浪漫化一段關係,而忘記了認清對方真實的為人及關係係本質。我們是喜歡他們,還是我們腦海中的他們?是純然喜歡,還是故意執著?我們要保持理性,為自己想想,這段關係是單向付出,還是雙向互惠。對等的情感交換才能促進一段關係發展下去。

親密感(Intimacy)

親密感也是建立關係的主要因素,當我們夠熟悉和信任對方,就可以有進一步發展。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是提升親密度的重要一環,如分享我們的個人經歷、喜好、價值觀等,甚至秘密(Collins and Miller, 1994)。當我們遇見一個人時,第一印象對於關係的建立是重要的(Berscheid & Regan, 2005),例如我們可能被對方的外貌或態度吸引。若要進一步提升親密度,我們可以透過自我揭露表達自己,也讓對方認識自己。它在心理學上是一種信任及友善的表現,有助增加好感。Collins and Miller (1994)指出,當我們對別人進行自我揭露,或是別人對我們進行自我揭露時,都是可以增加對方對我們的好感。而Sprecher et al.(2012)其後補充,表達自我的一方比起作為聆聽的一方,可引起對方較多的好感。

心理家認為自我揭露可以提升對方對我們的熟悉程度(familiarity),以及降低對方認知上對我們的不確定性,從而產生好感(Berscheid & Reis, 1998;Berger & Calabrese, 1975),這就如我們上篇所提及的。另外,我們也可以用前幾段提及的社會交換理論去理解自我揭露的作用。相關學者指出,聆聽別人的自我揭露可以是一種精神上的犒賞,因為它代表了別人對我們一定程度的信任和喜愛,而互相的自我揭露可以促成一種情感交換,也合符關係上的互惠性(Altman & Taylor, 1973)。不論是未發展還是已發展的愛情關係,自我揭露都是提升兩人之間吸引力的重要因素(Derlega et al., 2009)。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妨和喜歡的人分享生活點滴,表露自己的心聲,讓彼此更熟悉對方。

shutterstock_1446411674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