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回收廢材蓋大房子,小智研發環保設計 創造綠經濟新價值

若你行經臺北市中山北路,用回研發一定對花博館的收廢設計『遠東環生方舟』印象深刻,這一棟用150萬支寶特瓶當做建材蓋成的材蓋創造綠建築,在兩年前獲得世界經濟論壇的大房「科技創新先鋒獎」,負責這項工程的小智小智研發,是環保臺灣唯一獲選的企業。

a301Photo Credit: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CC BY 2.0

走進小智研發辦公室,地上踩的濟新價值地磚,抬頭看到的用回研發天花板,到牆面椅子,收廢設計通通都是材蓋創造回收廢材再利用,簡單的大房說就是回收物品,從塑膠、小智衣服皮帶甚至是環保稻殼、米糠,綠經都是他們研究建材所使用的廢棄材料。小智研發共同創辦人劉子煒拿起桌上的墨鏡說:「這是用PC(聚碳酸酯)材料經過改質增加結構,就可以拿來做眼鏡(墨鏡)。」

款式時尚的墨鏡,所運用的PC(聚碳酸酯)材料,其實是從民眾所丟棄的燈罩及飲水機的水桶,回收處理後的廢材所製造而成的。像這樣的廢材在辦公室裡不計其數,而且每天都在增加中,因為員工每天都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寄來的各種廢棄材質,多達上千種,別人不要的垃圾,小智研發總是能夠想盡辦法,創造再利用的價值。

a302Photo Credit: 準建築人手札網站 CC BY 2.0

正因為專門研究各種廢材,小智研發認為,人類文明行為最消耗能源的材料是建築行為,從木材、水泥到各種金屬等等,建築產生大量廢料,再加各種消費行為,如:食物包裝、保特瓶、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讓地球垃圾越來越多,大家卻沒有思考如何處理,因此,他們連結臺灣回收產業,並結合材料設計,讓廢材再回到應用端,也就是消費市場,開創回收經濟價值,而臺灣成熟的回收產業,正是背後功臣。

b053圖說:小智研發回收廢材所製成的建材 /攝影:關鍵評論網

臺灣回收產業密集成熟 值得國外學習

劉子煒說:「國內的回收工廠很厲害,用製造業思維解決問題,將垃圾變成可以營利的產品。而臺灣的回收鏈端機制比起國外相當密集成熟,技術值得國外學習。最特別的是,在其他國家,很少有地方,能在一小時、兩小時內,開車從回收場、工廠到學校設計的地方,這是臺灣的優勢。我們有各式各樣中小型加工產業,宛如技術知識庫。」

只是可惜的是,當製造商和設計端沒有連接起來,市場就無法妥善應用。演變成消費端需求量不大時,終究落入價格競爭。而小智研發就是連結這兩端的關鍵點,不設限任何可能性,一直嘗試各種廢料不同形式製造的方法,以及不斷思考應用端是什麼。舉例來說,開發一個元件,可以拿來做建築,也可以是衣服的扣件。回收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可以做成不織布,但若能做成室內裝修材料或是各種建材,才能夠提高整體價值,帶動綠經濟循環。

整合環保設計及回收業 開創綠色產業新思維

整合臺灣回收產業及材料研發兩端,小智研發的運作模式也將複製到世界各地。為讓在其他城市的員工瞭解,新進員工必須在臺灣總部見習一年才行。而技術的下一步,他們要把寶特瓶做成飛機航空材料,更計畫成立成「可移動的小型回收站」。

b05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

劉子煒說:「我們的概念是一個小型的回收工廠,把回收端是一個工廠的這個行為變成一個回收點,消費者只要把手上的寶特瓶直接投入,就可以變成材料碎品,這個概念就沒有地域性限制,在世界各地大城市、海邊都可以做。可移動小型回收站可減少壓縮、運送、土地置放集約處理及水資源等成本,真正落實環保。」

臺灣地小人稠,處理垃圾成為當務之急,小智研發的環保設計及臺灣回收產業的整合,為全球綠色產業,開創了值得借鏡的經驗。

想看更多回收環保相關新知,快訂閱我們的「回收綠報報」!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