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最受歡迎的幸福練習課》:我們經常憑一段經驗的結局來判斷好壞,導致做出奇怪的選擇

文: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

可靠的哈佛歡迎壞導記憶犯了三個錯

結局好,萬事好

最近我跟太太起了口角,最受因為她堅持我喜歡《辛德勒的幸段經斷好名單》這部電影。她不是福練堅持我會喜歡這部電影,或我應該喜歡這部電影,習課選擇而是們經堅持我確實喜歡這部我們在1993年一起看的電影。

這讓我非常不平。常憑出奇我不見得能正確判斷很多事,結局但絕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來判更何況十幾年來,哈佛歡迎壞導我一直告訴所有願意聽的最受人:「我不喜歡《辛德勒的名單》。」而我太太竟然說我錯了,幸段經斷好作為一名科學家,福練我在道德上必須檢驗任何跟我吃爆米花的習課選擇行為有關的假設。

所以我們租了《辛德勒的們經名單》重看一遍,而實驗結果清楚顯示:我跟太太都是對的。她是對的,因為在電影的前兩百分鐘裡,我的確看得目不轉睛。但我也是對的,因為電影的結尾真是糟透了。導演史蒂芬・史匹伯並沒有在故事尾聲就結束這部電影,而是在最後一幕讓劇中角色的本尊現身,向電影中的英雄致敬。我覺得那一幕實在太突兀、太矯情、太多餘了,於是對我太太說:「拜託!真是夠了!」顯然,我在1993年也曾用非常大的音量對全電影廳的人說這句話。

這部電影的前98%都非常精彩,但最後2%非常愚蠢。而我記得自己不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對我而言)結局很糟糕。這段記憶唯一奇怪的地方,在於我看過非常多電影,其精彩部分遠低於98%,但其中有幾部我還蠻喜歡的,只是在那幾部電影中,糟糕的部分是出現在開頭、中間或其他地方,而不是結尾。為什麼我喜歡結局完美的普通電影,而不是近乎完美、但結局糟糕的電影?畢竟相較於普通電影,近乎完美的電影觸動我的情緒、讓我滿意的時刻不是更多嗎?

是的,但顯然那不是重點。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記憶中存放的並不是一段經驗的完整情節,而是該經驗的重點提示,而且記憶的特性之一,就是會牢牢固著在結局上。無論是聽到一連串聲音、看到一連串圖片、聞到一連串氣味,或遇到一連串的人,我們都比較容易記得那段經驗的最後部分,而不是開頭或中間的內容。這麼一來,我們對那整段經驗的印象,就非常容易受到最後部分的影響。這種傾向在我們回顧快樂和痛苦的經驗時,特別明顯。

例如,一項研究要求受試者把手放進冰水中(這個實驗項目會帶來相當大的痛苦,但不至於造成傷害),同時必須使用電子量表,即時回報自己的痛苦程度。每個受試者都接受了短試驗和長試驗。在短試驗中,受試者要把手泡在冰水中60秒,水溫維持在13°C。在長試驗中,受試者要把手泡在冰水中90秒,前60秒的水溫維持在冰冷的13°C,後30秒的水溫則悄悄升溫到微涼的15°C。所以,短試驗包含冰冷的60秒,長試驗則包含同樣冰冷的60秒,以及微涼的30秒,那麼,哪一個試驗比較痛苦?

這取決於我們對痛苦的定義。長試驗顯然包含了較長的痛苦,而受試者的即時回報也顯示:他們在兩個試驗的前60秒經歷了同樣的痛苦,但在接下來的30秒,手繼續泡在水裡(長試驗)則會比手離開水中(短試驗)更痛苦。

但是(抱歉),當受試者被要求回憶自己的體驗,並說出剛才的痛苦程度,卻通常會說短試驗比長試驗更痛苦。雖然長試驗要求受試者額外忍受50%泡在冰水中的時間,但水溫最後稍微上升,所以受試者的記憶中,長試驗反而比較不痛苦。記憶對結局的固著也說明了,為何女性記憶中的分娩沒有實際上那麼痛苦,以及為何關係變差的夫婦記得,兩人從一開始就沒有真正快樂過。正如莎士比亞寫道:「落日餘暉、樂曲尾聲,就像宴席最後的甜點,意味最悠遠,比任何往事更能銘刻於心。」

我們經常憑一段經驗的結局來判斷它的好壞,這導致我們做出一些奇怪的選擇。例如,在前述冰水實驗中,當受試者被問到如果重做一次試驗,寧願接受短試驗或長試驗,結果69%的受試者選擇長試驗,也就是說,他們寧願多忍受30秒的痛苦。因為在受試者的記憶中,長試驗不像短試驗那麼痛苦,所以他們選擇了前者。

我們很輕易就能質疑這種選擇的合理性,畢竟要判斷一段經驗的「整體愉悅度」必須同時考量質跟量,而前述受試者顯然沒有考慮到「量」的問題。

不過,我們也可以很輕易替這種選擇辯護。我們挑戰鬥牛機或擺姿勢跟帥氣的電影明星合照,並不是因為那短暫經驗令人開心,而是為了留下一段美好回憶,供日後可以向他人提起:「我在鬥牛機上待了整整一分鐘!」如果我們願意花好幾個小時沉浸於回憶,回味當初那只有幾秒鐘的體驗,而且如果記憶總是過度強調結局,那我們何不多忍受一點痛苦,來換取一段沒那麼痛苦的記憶?

前述兩種觀點都有道理,無論你支持哪一種都說得通。問題是,你很可能同時抱持那兩種觀點。舉例來說,在一項研究中,A組受試者得知一名女士(姑且稱之為「虛線女士」)在60歲之前都過著非常美好的生活,但是在60歲之後,她的生活就從「非常美好」變成「尚可」。後來她在65歲時死於一場車禍。整體來說,虛線女士的生活(如圖10-1虛線所示)有多令人滿意呢?

A組受試者認為,如果滿分是9,那麼虛線女士的生活應該是5.7分。B組受試者則得知另一名女士(姑且稱之為實線女士)在60歲時死於一場車禍,但是在那之前她都過著非常美好的生活。整體來說,實線女士的生活(如圖10-1實線所示)有多令人滿意呢?B組受試者認為實線女士的生活應該是6.5分。看來,這些受試者比較喜歡實線女士的美好生活,而不喜歡虛線女士那種同樣美好、但有幾年尚可的生活。

image10-1Photo Credit: 一起來出版
圖說:人在分別考量兩種生活時,會著重曲線的形狀。畢竟,沒有人喜歡結局糟糕的人生。但如果把兩種生活放在一起比較,就會著重曲線的長度。畢竟,沒有人喜歡早早結束的人生。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