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該隱跟猶大,追求自我信仰的「異教徒」——諾斯底主義

文:陳欐青

覺醒的人只有一項義務:找到自我,固守自我,肯定沿著自己的該隱跟猶路前進,不管它通向哪裡。大追的異底主——赫曼.赫塞《德米安》

這是求自《德米安》中被大家所熟知的名言,能非常明確地概括《德米安》一書的信仰重點:人的成長與尋求、奔向自我。教徒不過,令人好奇的肯定是書中明確的成長並不是單純的邁向自我,而是該隱跟猶踏上名為「阿布拉克薩斯」的神祕信仰。書中建構此種信仰的大追的異底主脈絡、代表意義為何,求自又如何解釋此種一方面對自身至高理性主義極力追尋卻又同時對於某種更崇高力量的信仰存在深信不疑的信念,是教徒本文欲探討的重點。

該隱的再評價

書中的主人公辛克萊的成長轉變主要是因於與德米安的來往,其中最初的導火線應屬德米安對該隱的詮釋。在《創世紀》中,該隱與亞伯是亞當和夏娃生下的兩個兒子。有天,種地的該隱拿地裡的出產物獻給神,而牧羊的亞伯則奉上初生的羊和羊脂油。神不滿意該隱的供物,使得該隱發怒而殺了弟弟亞伯。而後,上帝給了該隱一個詛咒般的印記,防止人們為了給亞伯復仇而殺死該隱。

這則故事明顯揭示了該隱的鄙惡與神的容忍。然而,在某次堅信禮課後,德米安卻理所當然地說該隱與亞伯僅是「強者殺死弱者」的故事。留下驚異地無以復加的辛克萊──以及讀者。該隱的印記竟是一種勳章,而非詛咒!德米安一席對於該隱的再評價,使得辛克萊原先正道而虔誠的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顛覆。批判、質疑如天外的隕石般在辛克萊的聖潔世界中降落、衝擊撼動了辛克萊一切的價值體系。

顯而易見地,這是象徵主人公成長的第一步,但同時赫塞在此章節的最後段也埋下了第一顆「諾斯底主義」的種子──早期基督教的異教之一,「該隱派」。「該隱派」顧名思義就是尊崇《聖經》中惡人的教派。知名的偽經《猶大福音》以正面的角度來描寫猶大,記述猶大是應耶穌要求而出賣耶穌,一般認為即是諾斯底主義該隱派具代表性的偽典著作。

Almeida_Júnior_-_Remorso_de_Judas,_1880Photo Credit: José Ferraz de Almeida Júnior @ public domain
巴西畫家阿爾梅達·茹尼奧爾繪《猶大的悔意》,但底諾斯主義的經典記述猶大是應耶穌要求而出賣耶穌

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也稱作靈知派)來源於希臘語gnostikos,指擁有靈知(gnosis)的人。靈知指的並非一般理論上的知識,而是能改變精神狀態的超凡秘傳知識。諾斯底派的信仰建立在強烈的二元論基礎之上,主張我們現處的物質世界純屬一場錯誤,是次等神(Demiurge)的創造。

真正的至高神存在於美善的精神世界,人則是被肉體囚禁而從精神世界流落到物質世界的異鄉人。得到啟示的人能認識最深層的精神自我,便可脫離所謂的惡(無知)及物質現世。

關於諾斯底主義的起源各學者眾說紛紜,據其權威德國哲學家漢斯.約納斯(Hans Jonas,1903-1993)的說法,諾斯底主義始於希臘化晚期一種反映於宗教、哲學和科學大規模的精神原則;而後在早期基督教中成長茁壯,被正統教會視為異端,其造成的影響與威脅之大甚至促使了《新約聖經》的彙編。

諾斯底主義發展出許多分支,曾在唐朝傳入中國的摩尼教便是隸屬於波斯學派諾斯底主義的體系。而諾斯底主義主張由知識獲得救贖的精神原則,化為遊魂般潛入近現代,許多思想大家,如馬克思、尼采、海德格等人的論述中都尚可看到諾斯底主義的幽影。《德米安》的作者赫曼.赫塞與瑞士精神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都被認為是現代諾斯底主義者。

那麼《德米安》一書最知名的,又似詩句又似咒語般的這句名言和諾斯底主義有什麼淵源?

鳥要掙脫出殼。蛋就是世界。人要誕於世上,就得摧毀這個世界。鳥飛向神。神的名字叫阿布拉克薩斯。

這是德米安給辛克萊的紙條,可以說是辛克萊得到的正式啟示。阿布拉克薩斯(Abraxas)是西元2世紀諾斯底主義巴西里得學派中的神祗,創始者亞歷山大港的巴西里得(Basilides of Alexandria)是埃及的基督教哲學家。

有趣的是方才提到的現代諾斯底主義者榮格,曾在1916發表過一篇名為《向死者七次佈道》(Seven Sermons to the Dead)的論文,發表之初在文章的標題下方榮格寫道:作者為亞歷山大港的巴西里得,在東與西交會之處。由於阿布拉克薩斯的身分與來源同樣也眾說紛紜,且赫曼.赫塞曾在1917年接受榮格的治療並受到其極大的影響與啟發,因此以下借用部分《向死者七次佈道》中的內容來解釋阿布拉克薩斯。

螢幕快照_2019-05-05_下午8_43_46Photo Credit: 陳欐青

關於諾斯底主義中至高神祗的名稱,其中一說是普雷若麻(Pleroma)。《向死者七次佈道》明確解釋了普雷若麻和阿布拉克薩斯兩者的關係,「那空虛與充滿的全部便是普雷若麻。那全部的運作法則便是阿布拉克薩斯。」兩者是存在和效應之間一體兩面的關係。

如《德米安》中所述,阿布拉克薩斯擁有多重含意,但大抵是一種神性和魔性的揉合象徵。此後,辛克萊認識了他人中的第二位導師,皮斯托留斯。

皮斯托留斯是阿布拉克薩斯的信徒,他懷抱著想透過宣揚阿布拉克薩斯改善世界的夢想。但隨著對於阿布拉克薩斯的了解愈來愈深,辛克萊對於皮斯托留斯的理想產生了歧見。在經歷和皮斯托留斯分離後,辛克萊了解到一個人的歸宿是詩人、神父或是瘋子,這些都無關緊要,人真正的職責其實只有一個:找到自我。

自我信仰

到此大概可了解諾斯底主義並不是單純的一神或多神宗教,他的本質是一種純粹的個人信仰,有賴獨特的修行和人生道路去理解。如皮斯托留斯曾和辛克萊說的:

沒有比我們自身所擁有的真實更真實的東西了。因而大多數人如此不真實的活著,因為他們把外部的圖像視作是真實的,而卻不讓自己的世界說話。

人是源自精神世界,藏有神性餘暉的個體。雖墮落到錯誤的物質世界之中,但透過認識自己的本源,他終能得救而逃脫肉體的囚籠。可以說《德米安》藉諾斯底主義欲闡述的是一種現世二元論的悲觀主義和自我超越的自救之道。

最後,引用尼采在其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極具諾斯底主義色彩的一句話:

現在,我命令你否棄我,並發掘自己。唯有當你們否決我的一切,我才會回到你們之中。

人自知渺小而無法不對無以名狀的感受產生崇敬或恐懼,宗教在神魔所在的精神世界、同時也是人的來處於焉誕生。身處在人間的人驚懼著,卻忘了神和魔都是人自身的作用,是為人的底蘊。

參考資料

  • 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n.d.). Gnosticism. Retrieved April 29, 2019。
  • 諾斯底主義的基本概覽及影響。2015年8月4日,丁君君、謝瑩瑩(譯)(2015)。
  • 德米安:徬徨少年時(原作者:赫曼‧赫塞)。台北:漫遊者文化。(原著出版年:1919)夏逸平(2018年5月18日)。
  • 從赫塞小說中尋找尼采的影子——以《德米安》為例。香港01。2019年4月25日,陶理博士(1997)。
  • 基督教二千年史 : 自第一世紀至當代。香港:海天書樓。張新樟(2005)。
  • 「諾斯」與拯救︰古代諾斯替主義的神話、哲學與精神修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張新樟(譯)(2006)。
  • 諾斯替宗教︰異鄉神的信息與基督教的開端(原作者:漢斯.約納斯)。上海:三聯書店。(原著出版年:1958)魯宓、劉宏信(譯)(2016)。
  • 紅書(原作者:卡爾.榮格)。台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9)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