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與科學家的對話:在藏傳佛教哲學中,是否有和「潛意識」概念相應的思想?

文:丁一夫、達賴的對的思李江琳

佛教對夢的與科意識認識

  • A:西方科學研究睡眠和夢,是學家學中相應想把睡眠和夢當作一種「客觀」的東西來觀察,科學家作為研究者並未睡眠或做夢,話藏和潛而是傳佛被研究者在睡眠和做夢。因此,教哲對睡眠和夢的概念第一人稱的描述和體會,是達賴的對的思主觀性的,不符合現代科學的與科意識「客觀性」規範。而佛教對睡眠和夢的學家學中相應想認識,和佛教的話藏和潛修行分不開,也就是傳佛「第一人稱」描述。所以,教哲當瓦瑞拉說他想知道佛教對夢的概念認識時,他是達賴的對的思怎麼看待「第一人稱」的描述呢?

B:瓦瑞拉認為,東方佛學和西方科學的對話對他的神經科學研究非常有益,為此,他認為神經科學應該修正科學的「客觀性」教條,引入第一人稱的描述,也就是說,把東方佛學中以第一人稱形式表達的知識引入神經科學的研究。他認為,神經科學研究將來不可避免要這樣做。

  • A:藏傳佛教對夢的研究已經有上千年歷史,其中有個重要的傳統,即源自於十一世紀的印度那洛瑜伽(The Six Yogas of Naropa)。這個傳統引入西藏後,演變為「六法瑜伽」,即拙火、幻身、光明、遷識、夢觀和中陰。噶舉派和格魯派的「六法瑜伽」略微不同,但都有夢觀瑜伽。夢觀瑜伽就專門涉及夢,透過控制夢境來修練。經過理論和修行實踐的淬煉,夢觀瑜伽成為一整套知識和精細的修行藝術。

B:瓦瑞拉向達賴喇嘛請教藏傳佛教中,夢和意識的關係。

達賴喇嘛說,古代佛學認為夢和不同層次的意識,即粗意識和精微意識有關。心智和體內的特殊能量可以創造出一種特定的夢的狀態。修夢觀瑜伽時,首先要在夢中認識到自己是在夢中,然後經過長久修練,你能做到控制夢的內容,可以隨心所欲做你想做的夢,最後可以使你夢中的人體和你物理的人體分離。這是一種修行技術,就像靜坐冥想一樣,調動你精微的意識和體內能量。

這種修行技術可以學,可以透過練習提升,但是有些人天生就具有這種能力。達賴喇嘛舉了一個尼泊爾婦人為例。有一次,婦人的身體一動不動長達一個星期左右,旁人看不出她是不是還在呼吸。一星期後她醒來,說她在夢中到了好幾個地方。根據夢觀瑜伽的理論,在這種特殊的夢的狀態下,婦人的精微意識有了脫離肉體的經歷。

現代神經科學利用腦波圖技術,發現在REM睡眠狀態之前,要經歷四個不同的非REM睡眠狀態。達賴喇嘛對此很感興趣,他告訴瓦瑞拉,佛教金剛乘的經典指出,睡眠要經歷四個不同層次,最後獲得睡眠的「明光」。西方科學家認為睡眠中的人並不自知自己處於四個不同睡眠階段,這四個階段一個接著一個,是不可變的。達賴喇嘛說,佛教金剛乘認為經過修練的人,能夠知道自己處於睡眠的什麼層次,能夠控制自己進入什麼層次,使得自己更快進入「明光」的階段。

這個討論似乎顯示,西方科學家確定的睡眠的不同模式,漸進的階段和達到REM睡眠,和佛教金剛乘所講述的睡眠四個層次,最後達到「明光」階段,有著令人驚奇的類似。不同的是,西方神經科學是單純把睡眠當作「客觀」的對象觀察,認為睡眠的不同模式是睡眠者自己不了解的,睡著的人是被動的;而佛教把睡眠看成是一種修練,是主動的,是有目的的要獲得「明光」。

  • A:事實上,佛教對睡眠和夢的觀察與「實驗」歷時千年,有更深的「發現」,只不過西方科學仍然在追求「客觀」的研究,而佛教的結論都離不開第一人稱的主觀陳述。這對於科學家來說,一定是個問題吧。

B:這點對瓦瑞拉不是問題,瓦瑞拉明白大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應該利用第一人稱的主觀陳述。所以他們和達賴喇嘛討論得非常熱烈。佛教經典中的一些結論和說法,即使是來自和當代西方科學完全不同的「典範」,科學家們仍然聽得津津有味。此時達賴喇嘛更像大學老師,而科學家們成了學生。達賴喇嘛有一個強項,就是對佛教經典瞭如指掌,如數家珍。他不是單純地說自己的觀點,而是呈現歷史上佛教高僧大德和佛學學術大師們的知識,透過介紹各種流派,他要讓科學家理解佛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教義信仰,而是經歷了變化、更新的知識集合。佛教大師們的說法可能有所矛盾,但是卻不能簡單地說誰對誰錯,要看你從中學到了什麼。每一個說法都只是一種「虛相」,卻是從某一面來表達「實相」。

  • A:這相當於西方科學家現在的共識:任何科學命題都只是科學家們的一個協定。

B:達賴喇嘛還提醒科學家注意,佛教很重視冥想修行。佛教認為,睡眠就像食物營養一樣,能滋養人體;而另一種滋養人體的方式是「三摩地」(samadhi),即冥想修行。佛教金剛乘中有龐大的冥想修行的理論和技巧,有些非常高深,只有在最高層次的密宗經典和寺院裡才傳授。但是,讓瓦瑞拉高興的是,這種修行技巧並非只有信仰佛教的佛教徒才能學,任何人都有可能學習和修行冥想。

  • A:睡眠和夢的討論與死亡有什麼關係呢?

B:對於佛教來說,它們都是意識的精微層次,即達到「明光」的意識層次。睡眠的某種狀態、冥想修行達到的狀態,夢觀瑜伽的修練,以及修行人的瀕死狀態,都是「明光」的精微意識狀態。

  • A:東方佛學的死亡觀完全不同於西方科學的死亡概念。

B:可以這樣說。對於佛學來說,死亡只是一種深層次的精微意識的轉移,肉體會死亡,精微意識並沒有消失無蹤。所以對佛教徒來說,死亡並不可怕,要緊的是了解和控制死亡時的精微意識。參加對話的西方科學家對此持姑且聽之的態度,但是達賴喇嘛建議他們不妨研究那些瀕死但是處於睡眠狀態的人的腦波圖,這個建議引起了瓦瑞拉的興趣。

接下來主講的題目是「夢和潛意識」。

夢和潛意識

  • A:看到「潛意識」這個概念就能猜到,科學家將要向達賴喇嘛尊者介紹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這是西方心理學史上的里程碑。

B:主講的是精神分析專家喬伊絲・馬克杜格爾。

瓦瑞拉解釋說,精神分析學不是當代科學主流的一部分,很多當代科學家甚至認為精神分析學不能歸入科學研究。我想這可能是因為精神分析學不是「純客觀」的,它非常依賴人的主觀體驗和主觀陳述,也就是說,它在研究方法上不能達到現代科學規範的要求。但是,它產生於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而且至今在西方世界的很多精神病和心理醫療中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代認知心理學把精神分析學的實用性及理論和當代科學結合起來。

喬伊絲向達賴喇嘛介紹了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產生、作用和演變。她說,佛洛伊德生活在十九世紀末的維也納,作為醫師,他對所有現象都在問「為什麼」,為什麼人會生病,生病後又會痊癒? 為什麼人類會發生戰爭? 為什麼人類文明經常會失敗、崩潰? 為什麼猶太人會遭受迫害?他提出這些問題,也想回答這些問題。

她說,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是在西方文明中產生的,它對西方世界的精神病學、醫學和幾乎所有人文學科都有極廣泛和久遠的影響。佛洛伊德之後,所有的醫療業都把身體的疾病和人的心智聯繫起來了。佛洛伊德始終關注人的心理和肉體的聯繫,他始終認為任何身體狀況都在影響心智,而心智或心理上的任何事情也在影響身體。佛洛伊德的理論對西方世界的教育學有很大的影響,對幾乎所有涉及創造性的活動都有深刻的影響,如藝術、哲學。

喬伊絲講解了佛洛伊德理論中關於「性慾」(Libido)的理論,這是佛洛伊德一直在尋找的生命驅動力,這種驅動力給與生命意義,並且在情愛、性、宗教感情,和其他所有創造性活動中表現出來。他又從多年的臨床觀察中總結出,人類還有一種毀滅的驅動力,即死亡驅動力,他名之為「殺人慾」(Mortido)。在人類心理中始終存在著生命驅動力和死亡驅動力的衝突。

佛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三個層次:最上層是「意識」,下面是「前意識」,第三層是最大也最神秘的「潛意識」,這是我們清醒的時候在自己的意識裡找不到的,但是對我們畢生的行為有廣泛的影響。

  • A:喬伊絲介紹了佛洛伊德關於夢的理論了嗎?

B:當然。佛洛伊德在一八九六年完成的著作《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是他自認為最重要的著作。在這部集大成的著作中,佛洛伊德提出了一些結論,和後來神經科學家的發現一致。對夢的研究,發展出他整個有關心智的理論。他指出,做夢的人雖然是睡著了,其實並沒有入睡。他提出了睡眠的不同狀態,五十年後神經生物學家發現,這種不同狀態就是REM睡眠和非REM睡眠。他還解釋了夢的作用,說在睡眠和做夢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像癱瘓了一樣,這時候夢就代替了身體的活動。佛洛伊德認為,夢是通向潛意識最暢通的途徑。

  • A:達賴喇嘛對佛洛伊德的理論感興趣嗎?

B:達賴喇嘛對喬伊絲的介紹非常好奇,特別是關於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的概念。他問道:在神經科學和這三種意識之間,發現了什麼聯繫嗎?

  • A:答案是什麼?

B:喬伊絲回答據她所知,它們之間沒有聯繫。

但是,這只是喬伊絲一方的答案。瓦瑞拉作為神經科學家,這時候出來解釋說,在神經科學中,我們沒有發現和「潛意識」相應的東西,有些科學家猜想「潛意識」和腦幹有關係,和大腦中涉及「本能」的部分可能有關。但是這種比較很模糊,它們之間的聯繫沒有被神經科學家們證實和接受。顯然,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和神經科學是西方文化中兩個不相同的流派。

不過,喬伊絲補充說,這兩個流派之間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它們都對人類行為和心智的模式提出了各自的解釋。

  • A:現代人會認為神經科學的研究更科學一些,因為更客觀,有更多更詳細的觀察數據,更複雜的實驗。

B:但是喬伊絲指出了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臨床實用意義,以及在人類認識自身方面的歷史性作用。她引用了佛洛伊德的話:「我們並非我們自身的主人。我們以為我們知道我們為什麼做我們所做的事,我們以為我們知道我們是什麼人,知道我們自己的感覺,可是實際上我們知道得很少,我們只看到了冰山的尖頂。」

達賴喇嘛問喬伊絲,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她答道:是為了發現有關人自身的真相。她在主講以後,趁機向達賴喇嘛提出了一個顯然令她十分好奇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在場的科學家和觀摩者都想知道答案的:在藏傳佛教的哲學中,是否有和佛洛伊德的「潛意識」概念相應的思想?

  • A:我也想知道達賴喇嘛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B:達賴喇嘛說,首先,在藏傳佛教中,我們會談論「顯現」的意識和「潛隱」的意識。此外,我們也談論意識中潛隱的刻痕。這些是由於以前的行為和經驗而存儲在人心智中。在潛隱的意識中,我們還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以被外在條件喚醒的,另一類是不能被喚醒的。最後,佛教典籍說到,人在白天的行為和經歷會積累潛在的意識刻痕,這些儲存於心智中的刻痕可能會在夜間的夢中被喚醒而變成顯現的意識。有些潛隱的刻痕會以不同的方式顯現,比如直接影響人的行為,但人卻不能有意識地想起行為的原因。

達賴喇嘛又說在藏傳佛教中,關於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觀點。然後達賴喇嘛簡要介紹了古典佛教各流派的不同看法。這方面的豐富知識讓喬伊絲非常感興趣,她承認佛教的知識和佛洛伊德關於記憶和夢的理論一樣非常複雜,她對佛學中關於潛隱的記憶刻痕在人與人之間的傳遞尤其感興趣。她告訴達賴喇嘛,佛洛伊德執迷於意識的傳遞問題,他稱其為意識的系統發生學遺產。他認為胎兒的記憶來自在母胎裡形成的意識印記。也就是說,是母親傳給胎兒的。

達賴喇嘛說,這非常有意思。但是佛洛伊德的意識遺產的概念和藏傳佛教的觀念有一個不同,藏傳佛教認為,兒童的潛隱意識來自於前世的生活。一部非常著名的印度佛教經典說,小牛和其他哺乳動物,一生下來就本能地知道怎樣吃奶,這種知識不需要學習,也不是母親教的,這種知識是來自於前世生活中的意識刻痕。

  • A:看起來,就科學「典範」的角度而言,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相較於當代神經科學的研究,與佛學的意識理論更接近。

B:也許可以這樣說。可能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喬伊絲和達賴喇嘛的對話持續了很長時間,討論得很深入。

在喬伊絲主講後的下午,達賴喇嘛為在座科學家們講解了佛教中關於意識層次的理論,和夢觀瑜伽的修行。達賴喇嘛指出,佛學的意識理論是圍繞著「四聖諦」展開的,而這一切都出自於人皆共有的尋求快樂、避免痛苦的動機。

達賴喇嘛解釋了佛學中關於「無我」的觀念,沒有絕對獨立存在的「自我」,以及佛教不同流派對此的不同觀點。然後講解了佛教中特有的關於意識的層次,從粗意識到精微意識,這是一個連續的從粗到細的分類,而最精微的意識就是「明光」。明光被稱為一切意識的基礎。明光的本質即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空。最後,達賴喇嘛講述了佛學修行中夢觀瑜伽的知識。

  • A:這次對話還有一個話題是關於死亡。到此為止,死亡還說得很少。

相關書摘 ►達賴喇嘛與科學家的對話:佛教的「空」放在量子力學裡就容易理解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智慧之海,達賴喇嘛與當代科學家的對話》,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丁一夫、李江琳

從「客廳對話」發展成「公開對話」,
藏傳佛教的高僧怎麽會和當代的一流科學家持續對話三十年?
他們怎麽談那些深奧的科學和佛學知識?
怎麽對待西方科學和東方佛教之間的深刻分歧和巨大鴻溝?
這樣的對話對當代佛教和科學意味著什麽?
對我們每個人又有什麽啓示?
以智慧出發,從廣袤的陸地到深邃的海洋,當宗教遇上科學後激發出哲思的火花!

達賴喇嘛:佛教科學與現代科學之間的切磋,無疑是東西方兩大文明之間的交流,不只我們可以從西方科學研習到不少事理,現代科學家也能從佛法的擇法智慧中學習到許多知識。這樣的心智交流研討會不僅對雙方非常有益,而且對於人類聰慧之提升,對於世界祥和也有幫助。

達賴喇嘛和西方科學家的「心智與生命研討會」,已經持續了三十年。作爲藏傳佛教根本上師、藏民族的精神領袖,他倡導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對話交流,倡導並身體力行於東方佛學傳統和西方當代科學之間的對話,倡導普世價值和普世責任,倡導建立在科學和理性基礎上的超越宗教的世俗倫理。

《智慧之海,達賴喇嘛與當代科學家的對話》這本書就是介紹藏傳佛教的高僧,怎麽會和西方的一流科學家持續對話三十年?他們怎麽談那些深奧的科學和佛學知識,怎麽對待西方科學和東方佛教之間的深刻分歧和巨大鴻溝?這樣的對話對當代佛教和科學意味著什麽?對我們每個人又有什麽啓示?

跨世紀的精采對話,一方面是學術探索,一方面是利益衆生,幫助大衆尋找達到快樂內心的途徑。在這兩個層面上,現代科學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更理解實在的本質,即佛教所說的「實相」,而長於「內觀」的藏傳佛教和浩瀚的佛學經典,能够彌補現代科學在探索人性方面的不足。

getImage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