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敵/Anti」對談一:「政治正確潮」背後的權力問題

(《方圓》編按:文學及文化季刊《方圓》,敵/對談每期邀請各領域的政治正確創作人、評論人與學者等就文化主題對談。潮背「敵/Anti」一期探討了「政治正確潮流」背後的權力權力、性別與表演政治的問題議題,並從學究理論到世俗實踐的敵/對談角度,分析了「敵」與「我」之間複雜的政治正確辯證關係。以下節選部份內容,潮背原文約一萬三千字。權力)

Anti:「敵」「我」的問題捆綁或超越

時間:2022年6月24日
地點:艺鵠ACO
主持:朗天(作家、文化評論及策劃,敵/對談兼職執教大學,政治正確近作有《反復:易經新寫》。潮背下稱「朗」。權力)
與談人:
吳國偉(具有神學概念的問題公共教育工作者。下稱「吳」。)
周思中(香港文化人和社會運動者。下稱「周」。)
楊慧儀(香港浸會大學翻譯、傳譯及跨文化研究系副教授。下稱「楊」。)

朗: 這期的專題是「敵」,做這個專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近十年以來出現了一個清晰的「pc潮」,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的潮流。簡單來說,就是左翼在英語政治世界佔有足夠的動員力後發起的一些社會運動,包括各種文化運動,例如#MeToo,也包含了一些用語的改革,例如不能再叫chairman,只能叫chairperson。極端例子有羅琳(J. K. Rowling)事件,她因為不夠政治正確而被除名。或者連women也不能再叫。甚至在祈禱的時候,不能只叫amen或阿們,而要在後面加上awomen。父權社會的確存在了一種不公義的狀況。但我們常說過猶不及,這十年來,一些本來為了爭取公義的運動卻好像過了火一樣。因而似乎出現了一些setback,做成了新的不義。

比如我覺得,羅琳被除名一事便是一種新的不義,去到連《Harry Potter》也不配有這個作者的程度。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它造成了一個反作用,令一些原本右傾的、保守的勢力乘機反擊。最佳的例子有最近美國「Don’t Say Gay」的運動。似乎是平權太過厲害,Florida的州長因而push on通過一些法例,令小學三年班以下的人,不能在課堂內談平權和gay and lesbian的話題。反過來說,這形成了一種反擊。因此產生出一種對抗式的文化狀況,一個源於平權的對抗式運動,並產生了一種反動。用左翼的說法就是,革命的力量將會招來反動的勢力與之對抗。最新的例子也有與Amber Heard之間的官司。這宗官司引起鋪天蓋地的性別、#MeToo和政治正確等運動的討論和反思。我們不如就從這裡開始吧?

AP22145654364898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楊: 我雖然是女人,但我一直也沒有覺得自己是十分女權的代表,但學生和同事們都經常形容我似是一個castration threat的肉身臨在。(笑)我先不用學究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我認為,歷史以來,女性作為受迫害的群體,這是真的。但這其實和所有的經典權力架構一樣。

歷史來到這一步,已不再是那麼簡單。一個單一的身份並不能代表甚麼,不能算是一種人格的保證,許多受迫害的群體之中也有「賤人」。我剛開始留意這宗官司時,單純抱有一種八卦心理。而更大的語境是,當我們在比較英國BBC和荷里活的演員時,即使大家的成就都很高,但他們之間卻存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狀態。在英國,演員是一種職業、profession,但荷里活的演員更像是一種明星的存在。

對我來說,這些明星之間的互動其實掩蓋了我去看這宗官司作為性別的閱讀。我相信,如果他們是同性的伴侶,這些事也未必不會出現。但從演戲的角度來說,我覺得Amber Heard在這場官司的演技實在太差了,不太persuasive,於是我就成為了Team Johnny。我的Facebook好友對此都覺得很出奇,我居然挺Depp而非挺Heard。其實我都會經常警戒自己,不要以為受壓迫的社群,包括少數民族、女性或者受壓迫的宗教群體都一定是好人,絕對不是。但很多時候,我們作為activist,遇到個別例子時,要懂得將它與更大的政治語境分開來討論。

朗: 所以這是個別例子嗎?

楊: 很多時候,例如我們去處理一個個案的時候,都會將它放在一個大的政治語境去看,但同時也要留意這個例子那些specific的circumstances到底是甚麼。我相信這是所有做研究、個案,以至一個text的人都會這樣做。

周: 我其實沒有緊貼這件事情的發展。但我的家人有,所以我就偷聽了一下。我看到一些頗為有趣的反應。好像有很多女性都會覺得這場官司的女方很bitchy,感覺上這是一個頗為普遍的印象。而這些人,一般來說都是進步的人。可能就好像剛才Jessica(楊)所說,每個類別都有好人和壞人,這一點大家都好像spot得到,這一點會比較明顯。但對於整場官司的對錯,其實我並沒有考究。唯有那些咬牙切齒的感覺,很真實。

相關文章:

  • 對談二:「政治正確潮」的性別與表演政治
  • 對談三:政治以外的超越與掙扎
  • 對談四:敵我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裂縫

文章摘自《方圓》文學及文化專刊 二〇二二年長夏號 總第十三期

268144_502935圖片來源:香港文學館

出版:香港文學館
總編輯:朗天
代主編及創作編輯:朗天
專題編輯:朗天 查映嵐
評論編輯:鄭政恆
學術編輯:張歷君
視藝編輯:查映嵐
執行編輯:何曉瞳

(《方圓》網站、Facebook、Instagram)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