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來自馬里烏波爾》導讀:由沙皇時代貴族世家淪落到戰後德國難民營,述說烏克蘭人一個世紀來所遭遇的悲慘命運

文:鄭芳雄(台大外文系退休教授)

【導讀】以文學喚回歷史的來自淪落蘭人記憶

娜塔莎・沃丁(Natasha Wodin, 1945-)這本自傳小說《她來自馬里烏波爾》(Sie kam aus Mariupol, 2017)之所以享譽當今德國文壇,主要因為它填補了文學界甚少碰觸的馬里民營命運書寫空白,揭露二戰期間德軍除遂行大屠殺之外,烏波烏克還繼蘇共的爾導勞改營之後,逮捕、讀由到戰凌虐數百萬烏克蘭強迫勞動的沙皇時代世家述說所遭黑幕。作者身為強制勞工的貴族國難個世遺孤,說出感人的後德悽慘故事,多少喚醒了世人的紀來社會良知。

學界尤其肯定書中的悲慘文學社會學的題材訴求,而授予「德布林文學奬」。來自淪落蘭人一般讀者也許不瞭解,馬里民營命運為何一部自傳體的烏波烏克家族回憶錄會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我們不妨從德布林(Alfred Döblin,爾導 1878-1957)這位表現主義社會小說家的一句話來解讀,他說「一本書(所涵蓋的讀由到戰)必須比作者還多」,主張敘述者應排除自我主觀的立場,讓敘述客體直接陳述,使個人事物與時代社會相結合。而沃丁的文學貢獻也就在這個結合點上。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不僅探究出亡母的身世,書中所描述三代家族所經歷的故事:由沙皇時代的貴族世家淪落到戰後德國難民營裡的賤民(作者自稱「人類垃圾」(Menschenunrat) 的演變,曲折的情節,同時述說馬里烏波爾及烏克蘭人將近一個世紀來所遭遇的悲慘命運。

這樣的命運,敘述者認為是由「戰爭及共產國族主義」因素所造成,此因素未除,導致俄烏戰爭一直延續至今。可見,沃丁這本用感性語言換回記憶、以文學建構歷史的傳記小說(2017年出書),頗具醒世和預言的魅力。

寫作動機乃出於作者的自憐、傷懷與悲情,出於同情在男性沙文主義和法西斯所主導的戰亂中被迫害的女性的悲憤,想捕捉過去痛苦的回憶:難民營裡悲慘的童年、十歲時(1956年)母親自殺的陰影,對於自稱是劫後餘生的「人類垃圾」,「德語成為我必須牢牢抓住的」浮木,此一悲傷情懷長年來一直逼著她動念去回顧過去,重現那悲慘荒謬的人生。這歷程其實暗合所謂「悲劇的誕生」、藝術救贖的主題:人生中令人悲傷之事,表象中吾人樂於觀之(取自歌德)。

小說屬於德國戰後文學的書寫架構,回憶式的敘述參雜作者自己的幻想、寫實與杜撰,網路資訊與文檔,即連所謂姨媽莉迪亞的日記、網路搜索的情節也可能出於虛構,不過為建構小說敘述的角度而已。

作者沃丁出生於1945年,與她的母親同屬烽火女性,時間點勉強搭上戰後文學的列車。就形式而言,作品可能受到德布林小說的啟示,因為作者的回憶運用客觀的敘述角度,直接讓網路搜尋資訊、文檔、日記筆記直接說話,「我瞪著(網路)螢幕,螢幕也回瞪著我」,這個叙述我(第一人稱敘述者)是客觀的,也符合德布林「敘述小說」(epischer Roman)的要求。內容題材也具獨特性。

沃丁以七十高齡才開始挖掘家族史、拼湊已逝母親的形象,所懷的悲愴與心酸,應該不亞於諾貝爾文學得主鈞特.葛拉斯之書寫《剝洋蔥》,後者自稱他的創作越剝(自剖)越催淚,其實不過說出其作為納粹戰犯的懺悔,這是屬於他個人、個體的,而前者是在重現、控訴近代恐怖獨裁統治所造成的社會悲劇,是全人類的。沃丁個人之逃離鐵幕奔向德國社會,與目前烏克蘭之抗戰不屈、奔向自由的西方,本質相當類似。

這部回憶錄小說是作者晚年的成名作。巧合的是,它將讀者的視野,從目前俄烏戰爭的戰場,帶回俄共前身布爾什維克黨的暴行,也點出當時如何荼毒百姓造成內戰、飢餓、殘殺的歷史背景。讀者可藉此瞭解馬里烏波爾經歷過共產政權鬥爭下的面貌,何況此書又彌補德國戰後文學的不足:描述納粹迫害、凌虐烏克蘭奴工的慘狀。

光第一部後段及第二、三部的內容,就可扺得上甚至超越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的代表作《呼吸鞦韆》(Atemschaukel)裡的主題訴求,把故事場景由羅馬尼亞、蘇聯,銜接到馬里烏波爾和德國等地,更能彰顯戰亂中歷史社會背景的來龍去脈,頗值得閱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她來自馬里烏波爾:沒有影子的媽媽與其歷史謎團【最後一塊戰後文學拼圖】》,菓子文化出版

作者:娜塔莎・沃丁(Natascha Wodin)
譯者:宋淑明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沒有這一張重要臉孔,歷史如何填補深邃空白的——裂縫?
她對母親的奮力追尋,吹起龐大的歷史珍貴碎片

割開縫隙,照見歷史裂縫的光或者黑暗,
竟如此刺眼與驚心——

終於掀開灰燼,奇蹟出沒,她不再是沒有任何影子的人。

首部為二戰的百萬東歐勞工立碑之作!
席捲歐洲排行榜的奇書,不只是夾縫中的女子命運,更窺見世紀全景,
最後一塊戰後文學拼圖,就此生成。

「作為世紀全景的家族史!」——《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我那可憐的、被逼瘋的媽媽!」娜塔莎.沃丁在書寫大半生之後的大膽嘗試,摸索近乎空白的家族史,讀者也終能瞥見那被世人遺忘的歷史碎片。
這部作品以動人的黑暗之光照見代表數量龐大、數百萬人的命運,一個世界的、具歷史性的文學事件。

十歲的女孩不知道自己屬於某種人類殘忍拋下的戰爭廢棄物,被視為戰爭遺留下來的「人類垃圾」。從小不知為何住在「流離失所者」集中營,更不知母親來自哪裡,經歷了什麼?「如果妳看到了我所看到的」 ,沃丁的母親一遍又一遍地說這句話,但她的意思卻被帶到了她的墳墓裡。

  • 席捲歐洲排行榜文學類,德國暢銷榜長居第一名。
  • 獲萊比錫書展大獎、德布林獎等。
  • 獲歌德學院 New Books in German年度選書。
  • 銷售超過10萬冊以上,售出十餘國版權。
  • 本書是歷史資產上的一張「重要臉孔」。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