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變老後反而會覺得更開心?

文:Jeffrey Kluger
譯:高子媁

如果命運想要捉弄你,麼們沒有什麼是變老比死亡更好的了。尤其是後反造成死亡的事件。你的而會體力逐漸衰弱、世界愈趨狹小、更開曾經帶給你快樂和滿足的麼們事物也已消逝。但意外的變老是,快樂卻仍充盈著你,後反而且通常都會比以往更甚。而會

位於洛杉磯的更開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心理學家Alan D. Castel在他的新書《Better With Age: The Psychology of Successful Aging》中如此說道,某種程度來說,麼們青春期和中年期是變老為了老年時期樂趣的培養期。Castel所引用一項2006年的後反研究中,一群30歲和一群70歲的而會人被問到覺得哪一組會比較快樂?兩組都選擇了30歲。但當被問及主觀的更開幸福感時,反而顯現出70歲那組比較快樂。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人類學家和其他研究人員都對這相似的發現感到非常有興趣:老年期通常被視為平和、感謝和達成感,而非悲傷、恐懼和遺憾。研究人員調查發現「衰老卻快樂的現象」與許多事情相關:年長者專精於「恐懼管理理論」、「建設性的分心」、「自願肯定義務」。換句話說,他們想開了:我快要死了?還有什麼新奇的事物?啊!我還有孫子呢!

Jonathan Rauch在他5月出版的書《The Happiness Curve》寫道,同樣令人驚訝的是,老年時的快樂就代表著中年時的悲慘。對生命的滿意度似乎是一道U型曲線,兩端的巔峰分別是孩童時期,此時這個世界如同一座巨大的遊樂園;以及老年時期,當我們都已乘坐過這些設施數千回,並完全滿足於只在一旁觀看。而40、50歲的中年時期,當我們的體力、潛力和生產力都在巔峰,我們應該感到最幸福的時候,生活滿意度卻是盪到谷底的。

研究顯示,這個U型曲線理論不受國家、文化或收入高低的影響。這是非常有道理的。首先,體力和生產力需要大量的工作維持,而這些來自其他壓力最大的時期,包含養育孩子、支付貸款以及孩子們的學費。你的幸福指數(若生活以財富、成就和家庭來衡量)可能與情感幸福(實際上的感受)有很大的出入。一個看似快樂的生活並不必然真的快樂。

接下來的幾年,這些都會有很多改變。首先,體認到自己可能永遠都無法實現長期目標可能是一個正面的經驗。在屢屢碰壁了40年,有了合作夥伴,或是成為部門主管之後,發現自己可以毫無顧忌地停止嘗試其實是一種解脫。

同樣地,Rauch在書中也描述年長者解決危機的能力。我們可以將生活比喻為一連串遇到颱風的經驗,有好的也有壞的,包括墜入情網、失戀、結婚、離婚、得到新工作、失業,一開始總是感受最深刻的。但也只有這些強颱能造成影響,在你發覺風雨總會過去時,雖然被淋到全身濕透了卻仍屹立不搖。

當然,智慧也會影響。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任何希望存活的物種都需要謹慎地管理自己的資源。這代表著第一波食物和其他資源會優先給予飼養員、戰士、獵者、種植者、建築工人,當然還有孩子。被視為收穫比貢獻多的年長者只能分到剩下為數不多的東西。但在現代醫學得以延長人類壽命之前,一般家庭成員中就有祖父母,甚至是曾祖父母。這是因為年長者雖然在物質上收取較多,但他們以行動回饋,為圍繞在身旁混亂的群眾提供一個平台型、推論型的中心。

另一個由Better With Age所引用的研究中顯示,一群介於50至70歲Fortune 500大企業的成功執行長,雖然在實驗室的測試中推理和處理速度不如年輕人,但他們卻都在經營龐大、穩定且極其盈利的公司。顯然,一定有處理大量資料之外的能力幫助他們走上康莊大道。

年輕時,智慧似乎遙不可及。但對於那些已經得到的人,Castel表示:「智慧通常能讓人們看見那些清楚的部分,或者是在不須批評自己或是結果的狀況下運用常識。」

確實,死亡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可以拖延卻無可避免。當即將抵達終點時,我們大多會變得更有智慧、更平靜,甚至能以微笑面對,這可以算是一種恩典吧。

© 2018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