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味、土味、青草味,「下雨的味道」到底是哪一味?

文:何政逸(混科學實驗室)

「我聞到一個味道,潮味外面是土味不是下雨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呢?在下雨時,青草除了天空陰暗、味下味道味空氣變得悶濕之外,到底還常常會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潮味特殊氣味——一種濃厚的「土味」飄散在空氣中,但它到底是土味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來解開這個味道的秘密吧!

雨味?土味?不夠潮!青草

關於這個土味,味下味道味 其實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潮土油」,到底1964年由澳洲科學家貝爾(Isabel Joy Bear)與托馬斯(Richard Grenfell Thomas)在《自然(Nature)》期刊中發表的潮味論文裡提出。這兩位學家提到,土味一開始人們把這種味道稱為「土味」(argillaceous odour),青草但他們覺得這個名詞不夠精準,味下味道味因為「土味」暗示著這種味道是到底由「土」造成的。

然而他們在實驗中卻發現,無論是岩石、泥土、礦物,只要有縫隙就可能在下雨時造成這樣的味道。因此,這兩位科學家發明了「潮土油」這個新名詞,源自於希臘字「petra」與「ichor」,意思分別是「石」與「神的血液」,以表示這種氣味來自於岩石、礦物中的液體。

這篇論文當然不是只創造出一個名詞就結束!

為了找出岩石中是什麼東西造成此氣味,他們將不同種石頭、礦物曝曬在太陽下乾燥數個月至一年,並且妥善保護這些石頭,不讓它們碰到任何一滴水,經過仔細地曝曬處理後,再用水或有機溶劑萃取出裡面的物質。他們發現,經過曝曬、萃取而得到的物質都是「黃黃的油狀物」,而這種油狀物的味道,正是下雨時我們聞到的氣味(圖一)。然而受限於當時的技術,這兩位科學家並未解析出這種油狀物的成分,不過已經開啟了人們對雨味的未知寶盒。

618_P24Photo Credit:科學月刊
圖一:為了找出造成此氣味原因,貝爾與托馬斯將不同種石頭、礦物曝曬在太陽下乾燥數個月至一年,不讓這些石頭碰到任何水分。經過曝曬處理後,再用水或有機溶劑萃取出裡面的物質,並發現萃取出許多「黃黃的油狀物」,而這種油狀物的味道正是下雨時我們聞到的氣味。

封印解除!出來吧,土臭素!

那麼這種土味到底是什麼成分呢?

其實這可以回溯到更久之前。從19世紀末開始,人類就一直在研究「土的味道是什麼」,而大部分的研究只說這些造成土味的化合物,可以用水或是有機溶劑從土壤中萃取得到。

另外有部分研究提到此種味道與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細菌、鏈黴菌(Streptomyces)的存在有關,但都沒有明確指出其中的物質成分。直到1965 年,才由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的格柏(Nancy N. Gerber)與萊切瓦里耶(Hubert A. Lechevalier)從研究中確定其中一種明確的化合物──土臭素(geosmin)。

土臭素的命名同樣來自於希臘文,「ge」代表土壤,「osme」則代表味道。在這篇論文中,他們培養數種放線菌,再對其生成的物質進行萃取、分離,最後得到土臭素。他們定義出土臭素的沸點為270°C,可能的元素組成是碳、氫、氧,且在酸性條件下會形成另一種沒有味道的衍生物(argosmin)。很可惜的是,在這篇論文中並沒有定義出土臭素的結構,其完整結構是在3年後才由格柏真正判定出來(圖二)。

618_P25Photo Credit:科學月刊
圖二:降雨前那股特殊的「土味」其實來自於土臭素。土臭素的結構為1,10-二甲基- 反式-9- 萘烷醇(1,10-dimethyl-trans-9-decalol);而土臭素的衍伸物的樣貌則是1,10- 二甲基萘烷-9,1- 烯(1,10-dimethyldecal- 9,1-ene)。

本文經科學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