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彷彿鏡子,反映出我們自己的痛苦

文:安-克萊兒.克蘭迪恩

我們對某些問題的圖解痛苦成見、信念,青少或者是年的難搞模棱兩可,有時會讓我們做出蠢事。小劇

我們對青春期的場進春期既有想法,和錯誤觀念

這裡有一些典型看法,入青它們都與事實不符,彷彿也都有可能扭曲我們的鏡反己親子關係。

  • 「青春期是映出個關卡,而且它不好過。們自」

面對轉變,圖解痛苦我們往往想順其自然,青少等待騷動遠離,年的難搞宛如對眼前這種情形,小劇除了忍受,場進春期別無他法,也彷彿這段過渡時期,對孩子前途不會有任何影響。由於不了解青春期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孩子,也認為青少年應該要自己長大,所以我們會避免與孩子互動,也不讓孩子和我們有所互動,即使就短期、中期,或長遠來看,互動都對孩子有益。

  • 「青春期是荷爾蒙衝動所致。」

的確,以青春期的生理變化來說,荷爾蒙是其中的關鍵因素。不過,在青春期發揮作用的力道,要讓人了解的話,不能完全以荷爾蒙來解釋,特別是在這本書裡的這個段落,如果只以「荷爾蒙變化」來說明孩子在青春期的轉變,或許會讓人認為:在這段蛻變過程,我們要陪伴孩子,除了等待荷爾蒙曲線再度下降,此外沒有其他方法。

然而,這段時期青少年會產生變化,還涉及其他變動,也就是孩子的腦部重塑,這個層面的變化更值得我們關心。要善加運用腦部重塑的變動,我們就必須要了解它,接下來我們會談到這一點。

  • 「從『完全依賴』到『徹底獨立』的歷程,青春期絕對具有重大影響。」

這種看法非常極端,所以不僅青少年為此不安,為人父母的我們,也會因此異常焦慮。事實上,一個人能夠自主、而後能夠獨立,需要點滴造就,況且要能夠獨立自主,也需要很長時日,以致真正的獨立自主,其實是青少年離巢而去很久以後才會出現。如果大家都抱持這種想法,就會剝奪一個人持續練習獨立自主的可能。

  • 「青少年週日早上睡覺,不應該叫醒他。」

或者以為:「無論如何,他在家裡從來都不會幫忙,所以沒必要再試一次」、「他在家裡唯一有興趣的地方,就是他的臥房,以至於大家都看不到他」、「他是懶鬼,什麼都不做,因此,以後也不會改變!」等等。

我們對孩子的很多看法,都以觀察到的事實作為基礎,並進一步成為我們相信的事。不過,這些看法,是我們對於孩子外在表現的個人詮釋,不是真實情形,但這些個人詮釋,會導致我們打消念頭,放棄用不一樣的態度,來為家裡的青少年培養生活能力,例如邏輯推論能力、自我努力的意識、對別人的關注、與人交談的稟賦,以及處理自己情緒、作出合適決定的本領,還有是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也尊重事情的整體狀況等等,縱然這些生活能力在我們看來,好像都是孩子不可或缺的能力。

我們的態度,和我們的矛盾之處

冒險和異常衝動,使大家認為青春期難以應付。那麼,為了要避免衝突,也為了讓家裡的青少年能避開困境,我們可以下定決心,為孩子排除所有障礙;或者反之,為了要保護孩子,也保護我們自己,我們決定要限制一切、禁止一切,也克制一切。

  • 根據我們參考的教養方式,如果不是必須在命令孩子這方面表現得極為堅決,就是得在寬恕孩子這方面表現得極為和善,教養孩子才會產生實際功效,也才能使孩子循規蹈矩⋯⋯

然而,由此而生的問題,正是堅決與和善這兩種教養態度,應該要如何彼此搭配,才能使它們相輔相成。畢竟,堅決有引導作用,也足以妥善安排人事,和善卻對人關懷備至,也能使人相互連結。這裡談到堅決與和善這兩種教養態度,指的不是「二者擇一」,而是「二者兼具」。可是,我們太常從這兩種教養態度的其中一種,搖晃到另外一種,以至於不穩定的「二者擇一」,妨礙了這兩種教養態度「二者兼具」帶來的均勻平衡。

  • 「青少年半大不小」這件事,我們不容易接受。

我們當前理解的,都是表面上看得見的部分,像是孩子的身體看起來已經開始接近成人,也會在需要時展現自我,思考方面則適合進入抽象層面,同時已經擁有推論能力,還可以和我們或其他成人脣槍舌戰等等。由於這些都是外在現象,它們都顯而易見,大家也都能立即理解。

所以當我們接受孩子此時表現出來的這些現象,如果沒有同時注意到「青少年這時候其實半大不小」,我們看待孩子,就會把他當作和他的外表看起來一樣大的成年人(況且在某種程度上,家裡的青少年現在也已經是大孩子了)。如此一來,要我們接納他退化成為孩童,並接納他的疑問、他的情緒波動,和他的脆弱,我們就會感到為難。

換言之,這種現象表示孩子本身也是這樣,不容易接受自己此刻半大不小的狀態,因為他目前還沒有完全懂得自我調整的方式。更糟的是,有時候我們會用孩子還不能掌握的標準來苛求他,以致孩子做不到我們的要求,而後我們面對孩子的神色,又反過來讓孩子看到自己能力不足。

  • 儘管近期出現的神經科學論述,已經能清楚說明青少年腦袋裡發生的事,我們卻不知道有這些資料。

所幸有大量的解說素材足以協助我們,包括影片、圖文並茂的報告,和科普作品,它們提供的線索都具有教育意義,也能讓大家認識這些新知。而且透過這些解釋,青少年的器官運作和行為舉止之間,也有了關聯。於是,我們會有許多全新角度,像是神經元的連結、多巴胺的流動、可塑性、腦部的翻修重組⋯⋯讓我們今後能透過它們,來理解家裡的青少年。

孩子進入青春期的轉變彷彿鏡子,會反映出我們自己的痛苦,可是這些苦楚,我們自己不一定都意識得到:

  1. 我們在孩子身上,看出了自己的某些事。這種把戲如同鏡像,也猶如回音。對我們來說,藉由這種方式看到自己,未必使人感到安慰,反而令人覺得惱怒。
  2. 我們眼見孩子投注心力,親近某個或某些同儕團體,而且還無緣無故就離家外出,我們會感覺自己被孩子拋棄。
  3. 我們在為人父母的世界一路行進,走著走著,已經記不清自己的青春歲月(甚至已大幅遺忘),以至於我們對自己青春期曾有的體驗,感到懷念。
  4. 孩子沒有意識到我們的付出,甚至也看不出我們為此有所犧牲。面對他的忘恩負義,我們感到失望。
  5. 我們對孩子的前途感到悲觀,而且為此焦慮,再加上我們設想的悲慘局面,也導致我們感到焦慮。

我們的荒謬指令

即使我們不希望事情變成這樣,我們仍然會使孩子陷入窘境。

當我們對孩子說:「去探索世界吧,可是得在我們看得到的範圍裡。」此時我們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是法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諾.胡貝克(Bruno Humbeeck)所說的「直升機父母」。

談到超級爸媽,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直升機父母」,他們對孩子下的指令,總是自相矛盾。我們為了要遵循這類父母的荒謬原則,模仿他們命令孩子,於是就唆使家裡的青少年,投入3C產品的懷抱,讓孩子不用走出家門,就能徹底探索世界。然而,接著立刻對這件事感到懊惱的人,就是我們!

我們會對孩子說:「雖然學業的世界嚴酷無情,可是沒有人會送你禮物,讓你不勞而獲,畢竟人的一生就是得努力搏鬥,戰勝難題。」不過,即使我們對孩子這麼說,除了在學校之外,平常在生活中,要我們展現出最起碼的努力,與最少的負面情緒(像是哀傷、失意、沮喪),我們自己終究仍做不到。如此一來,我們的言行不一,會導致孩子想像出來的成年生活相當簡單粗略,而且孩子不覺得自己能應付他想像出來的那種日子,也不覺得自己置身其中會受到鼓舞。

青春期這段時間,正如毛毛蟲即將變成蝴蝶,孩子在奔向外面的世界之前,在家庭形成的蛹裡面,他那雙翅膀此刻若不是尚未開始拍動,就是拍動得不夠充分。於是接下來一段時日,某些青少年會太早太快,就破蛹而出,可是他們的雙翅,卻還不夠強壯。其他青少年則會繼續留在蛹裡,日後他們要破蛹而出,會非常辛苦,時間也會在青春期結束很久之後。

先不談高等教育的話,要獲得基礎知識,在學時間至少要15年,這件事我們通常都會同意。然而,生活能力(社會情緒能力)的學習過程,和每個人的成長發展階段有關,這些能力也需要一段時間的訓練,大家才能夠應用自如,這件事我們卻比較難以接受。

舉例來說。某位青少年14歲,因為曾與雙親一起搭長途飛機旅行,所以他已經學會這件事,也知道該如何搭長途飛機單獨旅行。不過,當這位青少年扣上行李箱,準備獨自動身上路,這時候為了要協助他,同時幫他確信自己沒遺漏任何事,藉此消除他對自己的疑慮,他仍需要父母其中一人在場陪伴。

同樣舉例說明。某位青少年16歲,他的烹飪能力,已經讓他快要可以遵照一份以他的年齡來說,顯得相對繁複的食譜做菜。可是,下廚之前的所有步驟,和結束之後的一切整理工作,他不一定都很清楚該怎麼做。

再舉一個例子。某位青少年17歲,即使在政治方面,他的見解已相當敏銳,然而,他與其他人討論時,如果他又受到情緒支配,就很容易激動易怒,而且要他在交流中仔細聽他人觀點,同時要別人仔細聽他的觀點,可能都很困難。

相關書摘 ►《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父母老是喜歡「監視我」該怎麼辦?

書籍介紹

《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阿德勒正向教養,幫你STEP BY STEP化解青春期風暴,擺脫為人父母的焦慮與恐懼》,地平線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安-克萊兒.克蘭迪恩
譯者:陳文怡

孩子總是不在家,心也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挑釁、逃避、衝動、冒險、過於激動、缺乏活力、消沉沮喪、拖拖拉拉……青少年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擔憂孩子變成無法想像的模樣,然而孩子覺得我們處處礙著他、不了解他們。

家有青少年的父母處境都是相似的!父母都是在與孩子的相處之下逐漸學習,從錯誤中調整,改變自己對孩子的反應方式。本書是臨床心理師與插畫家合作,運用阿德勒正向心理學、正向教養、腦神經科學等知識,幫助父母面對日常生活中與孩子攻防的45個具體情境。

全書以清晰的步驟,搭配幽默插圖,解析青少年的行爲背後的機制,也讓父母檢視自己對青春期的既有觀念,和內心對教養的矛盾態度。作者提供具體的互動建議、對話腳本、和情緒釋放技巧,積極地支持父母不放棄理解與交流,讓親子關係在青春期這段棘手時間,得以維繫。

愈常接納,愈少強迫;愈常協調,愈少翻臉;愈常論證,愈少說服,我們的親子關係,就會愈好!

getImagePhoto Credit:地平線文化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