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導讀:「製作亞歷山大大帝」,英雄的原型與暗影

作為西方英雄的亞歷亞歷英雄原型之一,再也沒有比森谷公俊教授所著《亞歷山大的山大神話山征服與神話:非希臘中心視角的東西方世界》一書的主角亞歷山大大帝,更容易找到在大眾流行文化中的征導讀大帝的原對應。森谷教授自己即在書中以名導演奧立佛・史東(Oliver Stone)在2004年拍攝的服與電影《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作為全書開頭的製作引言。這當然不是型與這傳奇的一生第一次被搬上大銀幕,早在1956年,暗影亞歷山大大帝的亞歷亞歷英雄生平登上了好萊塢的世界,由當時炙手可熱的山大神話山英國籍演員李察・波頓(Richard Burton)飾演主角。然而,征導讀大帝的原兩部電影表現都不上不下,服與是製作當年度的大片之一,但也談不上熱賣,型與尤其是暗影2004年的史東版,更是亞歷亞歷英雄不如預期。至於在評價上,不管哪一版本都給人平庸的感覺。這或許是非戰之罪,因為亞歷山大短暫的一生,有太多的精彩,太多複雜的面向,再加上那獨特的個人魅力,試著在兩三個小時內交待清楚,本身就是極艱艱的挑戰。

亞歷山大最吸引一般人的,反而不是書中所反覆討論的,在歷史上屬於解放者或征服者的定位,而是那不顧一切的逐夢形象,為著特定的信念,不曾停下腳步享受著眼下的財富和權力,沒有任何遲疑不斷地向前征服,挑戰著未知的世界。如同1956年的電影版裡所強調,那句傳說中亞歷山大的名言,寧可「與榮譽共生的短暫生命」(short life with glory)也不要「沒沒無名的長壽」(long life of obscurity)。這大概也是2004年版本敗北的原因,不在於對小布希政權的暗諷(不論這說法是否為真,四年之後2008年直接以小布希為主角的電影《W.》,才見得導演一貫的功力),而是人們並不想花三小時的時間去看身陷泥淖中的亞歷山大。

如果對搖滾樂歷史熟悉的讀者,看到這句名言,一定會忍不住想起尼爾・揚(Neil Young)那句出自名曲《My My, Hey Hey》,後來成為搖滾精神寫照的重要歌詞:「寧可燃燒殆盡,也不要逐漸消逝。」(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一定程度上,亞歷山大過著近似於搖滾人「Rocker」般的生活,馬不停蹄地前進,屢屢在戰場上身前士卒,對征戰的刺激上癮,於安穩的生活則感到厭煩,雖然染熱病身亡時年已32歲,趕不上搖滾人的「二七俱樂部」,但也亦不遠矣。

如果對搖滾樂不熟也無妨,亞歷山大這樣近乎偏執的逐夢征戰,很容易就想到另外一位相似的人格,蘋果的賈伯斯(Steven Jobs),只不過征服的目標,一個追求實際的領土,一個追求商品的突破,都試圖打造沒有邊際的帝國。亞歷山大雖然不曾經歷過賈伯斯的被放逐,但也必須面對內部不同派別和種族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賈伯斯則和亞歷山大一樣,他們不只打造出帝國的規模,同時也帶來新的文化,帶領風氣,影響了整個時代。兩人最大的不同,或許是一生和癌症對抗的賈伯斯,比起猝死的亞歷山大,有更多的時間和心血在帝國的營運和維持上,有明確指定的繼承人,讓帝國在身後得已延續,而非亞歷山大去世後的崩解。然而,不管延續或崩解,後繼者都已不復他們的理想和熱情。

雖然作者強調,這不是一本亞歷山大的個人傳記,但這本書確實已具有了傳記的原型,關於亞歷山大生平的種種傳說,無論英雄事蹟,每場戰役的經過,或者比較私密,如同性愛、和母親關係的傳聞,在本書都有詳盡的提及,並給嚴謹的論述和交待,展現一位專業研究者的分寸和識見。尤其強調亞歷山大及其所創下的豐功偉業,絕非是「橫空出世」,單憑個人的才情即能達成,他的父親腓力二世已替馬其頓王國打下了堅實的國力和武力,成為日後亞歷山大東征的基礎;「東方遠征論」這樣的構想,更是早在希臘知識份子之間流傳已久,希望能結束希臘諸城邦彼此敵對、爭戰不休的狀態,共同將關注放在對東方的開展,這也成為日後亞歷山大東征的思維基礎。這並非要否定亞歷山大個人的貢獻,沒有他卓越的政治和軍事天才,那龐大的帝國難以成形,但若沒有回歸歷史的脈絡,放在「結構」之中去理解他的成功,那無疑只是「反歷史」的神話。

0701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亞歷山大大帝與波魯斯國王的王者之戰 由夏爾.勒.布朗(Charles Le Brun)所繪的希達斯皮斯河戰役。

全書另一精要之處,宛如和彼得.柏克(Peter Burke)的史學名著《製作路易十四》致敬,本書在傳記之外,也可以視為對「製作亞歷山大大帝」的討論。亞歷山大成為西方的英雄原型,看似理所當然,來自於他打造的龐大帝國,以及過程中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傳說,但作者提醒著,這中間有許多的環節,是經由後人的「創造」才完成。可以說亞歷山大的一生提供了一枚原石,唯有經過後人們的打抛、磨光,才能有如此炫麗、恆久的閃耀。這過程的參與者,有些來自於亞歷山大的繼承者們,他們各自擁有著帝國或大或小的一角,打造大帝的英雄形象,強調自己和大帝之間的連結,是統治正當性的合理來源。也有些則來自年代更為後來,羅馬帝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作為帝國模式的繼承人,對亞歷山大形象的思考和雕琢,目的其實是為了要呈現自身的倒影,以亞歷山大的傳說來合理建構出屬於羅馬的傳說。

除此之外,作者也敏銳的察覺,亞歷山大在「大帝神話」的創建過程中,並非全然被動,也主動扮演著積極的角色,經由對著名哥迪姆結傳說的分析,指出經由亞歷山大本人、隨軍歷史學家和一般將士的合力之下,重新詮釋既有的神話或傳說,創造出亞歷山大的神話,將之間變成為超越凡人、近乎神明的存在。

最後,作者重估亞歷山大的遺產,指出歷史上「希臘化文化」的性質和限度,首先它是經由亞歷山大的後繼統治者,甚至是經由羅馬帝國的推動,才逐步完成,並非一蹴可幾。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不要忽視東方文化自身的韌性,並非一昧單一的接受希臘文化的的傾注,希臘文化只是其中一項元素,是在東方文化多元的架構下,和其他文化元素交相作用。換句話說,文化的發展有自身頑強的生命途徑,軍事的勝利不見得就能直接和文化的形成畫上等號。經由對希臘文化的分析,點出本書最核心的要旨,那就是對亞歷山大的神話的瓦解,亞歷山大在作者的論述中,是完全自己中心的冒險者,他不曾思考過帝國的長久維運,即具有成就自己的理念和目標,有個人的魅力,凝聚、帶領著將士,進行無休無止的爭戰和殺戮。

作者最後總結到:「大帝追求的並不是某種特定的目標,所以無法以具體的事物表現。迎向挑戰,取得勝利,這本身就是他的追求。以個人單體來看,或許再也沒有比這更純粹的生存方式了。」然而,若衡量他所帶來破壞,這無疑是極端利己和自我中心的。就如同搖滾巨星或賈伯斯,在光環之下,他們帶給週遭人們的,往往都是傷害。

這一層層的抽絲剝繭,顯示作者在史學上的功力,然而如同文章一開頭所言,史家基於理性的批判,正是一般人基於感性崇拜的理由,當面對庸碌從眾的生活,那些違反世俗規範,以極端龐大的自我,追求權力和成功的「英雄」,總能喚起人們盲目的追隨。這不只適用於數千年之前的亞歷山大,同時也適用於21世紀的今日。

讓我們在感性之外,能多聽聽來自史家理性的規勸。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願所有的「英雄」都有走下神壇的一日。

相關書摘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導讀:我們可以透過史料,捕捉到「野生」的亞歷山大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非希臘中心視角的東西方世界》,八旗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森谷公俊(もりたに きみとし)
譯者:黃鈺晴

羅馬人奉為神明崇拜的亞歷山大大帝,
當今的文明世界,仍未脫離他巨大的身影。

馬其頓人開創的時代,何以稱為「希臘化時代」?
擺脫「希臘中心史觀」,以多元觀點重新定義「希臘化」。

亞歷山大大帝,三十歲時便已打下前所未有龐大領土的神話般人物,卻在不到三年後就留下未完成的帝國而逝去。亞歷山大帝國的範圍從希臘西方的愛奧尼亞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包含希臘、波斯、埃及等各大古文明世界。

羅馬的凱撒三十九歲時讀到亞歷山大的傳記後曾潸然淚下嘆道:「在我現在這個年紀時,亞歷山大早已成為眾民族之王,我卻尚未達成任何輝煌的成就。」奧古斯都皇帝也曾至亞歷山卓瞻仰亞歷山大的遺體,甚至模仿他的站姿製作雕像。該如何評價在後世成為西方文明榮耀的亞歷山大?他是偉大的領導者嗎?

本書不採取將希臘文化視為較東方文化優越的「希臘中心史觀」,而是重新檢討以往同時存在、卻不曾被放在一起思考的「東方史」和「希臘史」,重新探討究竟何為「希臘化時代」。事實上亞歷山大的「東方遠征」,並沒有帶著希臘文明向征服地區全面擴散,只是加速了原本便已存在的東西文化的融合。

本書對台灣讀者的啟發

亞歷山大大帝是希臘的,還是馬其頓的?就像大清是中國的,還是滿洲的?
抑或二者都是?

今天的希臘在和馬其頓共和國爭奪亞歷山大的遺產時,我們可以看到希臘人舉著「馬其頓是希臘的!」這一招牌畫面,抗議鄰國馬其頓共和國的國名中出現「馬其頓」字樣,偷走了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的榮光。然而在歷史上,亞歷山大的馬其頓王國和希臘的關係到底是什麼呢?國名爭議被包裹在歷史真相和身分認同中,讀者從本書中可以找到答案。

台灣對西方文明的認知,其實已是西方中心史觀的附屬物。因此容易忽略了波斯帝國所代表的「東方文明」對希臘和馬其頓的巨大影響,而只將雅典當成古代文明的中心。亞歷山大的征服本身,便可幫助台灣粉碎單一史觀,重建對古文明更加多元、包容的看法。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非希臘中心視角的東西方世界》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02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getImage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