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窺見日本:日本品牌如何深入大馬民心?

台灣人是馬來馬民全球受日本影響最深的群體。曾受英國統治的西亞心馬來西亞人,雖不像台灣人在文化和價值觀上親近日本,窺見但日常生活上卻離不開日本產品。日本日本入

先看在馬來西亞最常見的品牌日本汽車。除了最暢銷的何深第二國產車(Perodua,與大發Daihatsu合資),馬來馬民日本汽車在乘用車車款的西亞心總銷量都位居前列。品牌排序為本田、窺見豐田、日本日本入日產、品牌馬自達、何深速霸陸和三菱。馬來馬民本田甚至還排在國產車普騰(Proton)之前,西亞心位居第2名。窺見

本田(Honda)的引進可追溯自1958年。檳城華裔商人駱文秀(Loh Boon Siew)到日本旅行時首次接觸本田機車,並將它帶回馬來亞。其後發展為馬來西亞最暢銷的機車品牌,駱文秀則是當時本田機車的唯一馬來西亞經銷商。1969年駱文秀成立「嘉摩多」(Kah Motor),將本田汽車納入銷售範圍,成為本田汽車的唯一經銷商。

直至2000年,馬來西亞本田(Honda Malaysia)有限公司才成立,由日本本田、多元資源工業(DRB-HICOM)和駱文秀的「東方實業」合資。「東方實業」僅佔其15%的股權,「嘉摩多」不再是本田汽車的唯一經銷商。本田機車則仍舊由「文秀本田」公司生產,而本田汽車改由「日本本田」公司的馬六甲工廠製造。

日產(Nissan)的引進,也與華人有關。1957年計程車司機陳月火(Tan Yuet Foh)從日產汽車總裁得到了代理權,與哥哥陳金火共同創辦「陳昌摩多」(Tan Chong Motor)公司。陳氏兄弟開始進口日產旗下的達特桑(Datsun)汽車,並在雪隆地區建立了自己的汽車生產線。達特桑汽車在1980年代國產車正式生產前,乃是馬來西亞最暢銷的汽車品牌。直至今日,「陳昌摩多」仍舊是日產汽車的經銷商。

豐田(Toyota)的引進,則由經銷商進口和本地設廠生產。1980年代,豐田經銷商「合順」(UMW)和「日本豐田」合資成立「合順豐田」公司,旗下併購的汽車組裝廠「配件服務」(Assembly Services),繼續維持豐田在雪蘭莪州的生產線。「合順」公司原來是新加坡汽車維修技師謝羽書(Chia Yee Soh)所創辦,後來由其子謝英福(Eric Chia)發展為馬來西亞豐田汽車的經銷商。

由馬來人官方主導的合資企業第二國產車(大發)和普騰(三菱),以及由華人私人主導的合資企業「馬來西亞本田」(羅文秀)、「陳昌摩多」(陳氏兄弟,日產)和「合順豐田」(謝英福),體現了日本產品在馬來西亞不分族群,贏得全民的喜愛。馬來人是基於首相馬哈迪推行的「向東學習」政策與日本親近,而華人是基於文化相通和具有企業家精神而與日本人交好。

汽車之外,馬來西亞的機車銷售幾乎被日本品牌佔據

機車界的「四大」,即本田、鈴木、川崎和山葉,和與「川崎重工」合資的「國產摩多車」(Modenas)公司,乃是馬來西亞最常見的機車品牌。如上述,本田是駱文秀1958年從日本引進的第一批機車,而他看中的就是後來風靡全馬的「本田小狼」,在馬來西亞俗稱Cub仔(kap chai)。

鈴木(Suzuki)則於1971年在馬來西亞檳城設廠,由日本鈴木和重工業公司(HICOM)合資。山葉機車(Yamaha)於1978年由豐隆銀行(Hong Leong Bank)和日本山葉合資,在雪蘭莪州設廠。川崎(Kawasaki)是「四大」裡面最晚進入馬來西亞市場的,它於1988年入場,並在1995年與馬來大財閥多元重工業(DRB-HICOM)合資建立國產機車品牌「國產摩多」(Modenas)。

除了日本品牌的汽機車,日本電器在馬來西亞也廣受歡迎。根據一橋大學Ralph Michael Paprzycki博士,日本在馬來西亞總共投入了144座電子生產設施(截至2001年12月),是所有日本海外電子廠房的10%,僅次於中國和美國。馬來西亞的低勞動成本、低土地成本、政治穩定和符合「普及特惠稅制度」(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資格,是吸引日本廠商前來投資的因素。

因此,2、30年前馬來西亞民眾很容易就能買到本地製造的日本品牌電器。松下電器(Panasonic)、三菱電機(Mitsubishi Electric)、東芝(Toshiba)、夏普(Sharp)、日立(Hitachi)、索尼(Sony)、大金(Daikin)等日本公司在馬來西亞都設有廠房。馬來西亞是這些公司的主要產品生產、研發基地。松下的電鍋和熨斗、索尼和夏普的電視機、大金和三菱電機的冷氣機、KDK(松下子公司)的風扇等,在馬來西亞家喻戶曉。

41797384470_035d077257_kPhoto Credit:Qaedi Shamsuddin  CC BY 2.0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首府莎阿南慶祝日本盂蘭盆節

在馬來西亞日常生活中很普及的日本產品,以筆者中小學時代用的文具為例,日本品牌佔了大多數,如百樂(Pilot)、飛龍(Pentel)、三菱鉛筆(Uni-ball)和斑馬(Zebra),而百樂和飛龍還在馬來西亞開設了分公司。平常所使用的洗潔劑和沐浴乳也包括了獅王(Lion)和花王(Kao)。獅王公司在馬來西亞柔佛州有生產線,供應國內、新加坡和香港的市場。

馬來西亞人平時與日本品牌產品的關係

馬來西亞人家中的日系產品,如冷氣機、風扇、冰箱、微波爐、熱水器、電視機、洗衣機、熱水壺、熨斗、電飯煲,辦公室的文具、印表機、影印機、傳真機、計算機、投影機,交通工具的汽車、機車,反映出「日本」的無處不在。馬來西亞人已經將「日本」內化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除非仔細考究,一般人是不會去留意哪些是「日本貨」,哪些是「本地貨」。真正新奇的日本事物,是最近引進、較為少見的品牌。優衣庫(Uniqlo)、無印良品(Muji)、大創(Daiso)、吉野家(Yoshinoya)、全家(FamilyMart)等台灣人耳熟能響的品牌,對馬來西亞人來說尚算新鮮。

同理,馬來西亞人熟知、內化的西方品牌,如美錄(Milo)、雀巢咖啡(Nescafe)、輝柏(Faber-Castell)、思筆樂(Stabilo)、Bata鞋等歐洲產品,在本地已經經營數十年,且設立了生產線。這些產品在台灣較少見,故會細分為瑞士、德國和捷克公司,而對馬來西亞人來說已經習以為常。

日本「軟實力」的投射,不僅對於前殖民地台灣仍有強大的吸引力,還對東南亞人民的生活品質有所提升,以致東南亞國家普遍喜愛日本的實務。台灣在前進東南亞的當兒,除了經營外交和商貿,還應重視商品和文化產業的品質,才能讓台灣「內化」到東南亞民眾的心中,使台灣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 以日本為師:馬來西亞的「向東學習」政策為何失敗?
  • 新南向借鏡:日本企業如何以在地化策略打進東協市場?
  • 為什麼要讀日本觀點的東南亞史?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