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時間旅人》:以龜速傳送現在到未來的「時間膠囊」

文:詹姆斯.葛雷易克

時間膠囊是們都20世紀非常具代表性的發明──一臺可悲又可笑的時間機器。它缺少了引擎,時間哪兒也去不了,旅人只能坐在那兒乾瞪眼。龜速它能夠以龜速將我們的傳送文化一點一滴地傳送到未來──所謂龜速,就是未來跟我們一樣的速度。它們跟我們一起並肩在時間中前進,間膠同我們的們都標準速率,一秒抵一秒、時間一天抵一天。旅人只是龜速我們還要忙著好死賴活、慢慢枯萎。傳送同時間,未來時間膠囊則是間膠像鴕鳥一樣努力躲避著熵。

製造時間膠囊的們都人覺得自己把某些東西送往未來,但那充其量只是他們的想像。一如那些買了樂透彩券、寄望能一夕致富的人。他們的確可以夢想那日的來臨,而且一定會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雖然到時他們早就死了。)「具有國際意義的重要報導。」、「全世界知名人士齊聚一堂。」廣播頻道全都清空,因為西元1936年奧格爾紹普大學的湯威爾.雅各斯博士有重要的事情要宣布。

只要稍微回顧,就會發現他們誤解了祖先的意圖。由於前路不明,他們因此處於不利位置。長久以來,新建大樓的基石下方向來是碑文、硬幣和聖物的存放處。現在,當拆除大隊偶然碰到類似的物品時,就會誤認是時間膠囊,並且找來新聞記者和博物館館長檢驗。例如2015年1月,美、英諸多新聞組織都報導了所謂「美國最古老的時間膠囊」將要被「打開」的事。據說那是保羅.里維爾(Paul Revere)和山姆.亞當斯(Sam Adams)留給後世的。但其實那只是1795年亞當斯(後來他成了州長)、里維爾和威廉.斯克利(William Scollay)(他是不動產開發商)出席麻塞諸塞省議會大廈落成典禮,當時捐出的一顆基石。

這個紀念物用皮革包裹著──後來皮革當然腐朽了。1855年地基修繕時發現了這小東西,後來又再把它埋了回去。這回是放在一個跟一本小書差不多大的黃銅盒子裡,還新加了一些求好運的硬幣。而在2014年,議會大廈的工人發現了這盒子。當時他們正在尋找淹水毀損處。這一次,它被誤認是時間膠囊,而「廣播頻道和全世界電視放送系統」並沒有空出放送時段,但還是來了幾個記者,在博物館文物管理員檢查內容物時錄影:裡面有幾張報紙、一把硬幣、麻塞諸塞州的封條還有一塊題字匾額。從這些東西中可以推斷出什麼呢?美聯社這樣解讀:

如果這個可追溯到獨立戰爭結束不久的時間膠囊算得上某種指引,那麼我們可以得知,古早的波士頓居民認為,發展蓬勃的報業就跟歷史與貨幣一樣重要。

「這難道不厲害嗎?」這是某位檔案保管員說的話。說實話,還真的是一點也不厲害。Boston.com的特派記者路克.歐尼爾(Luke O’Neil)罕見地加了一段語帶質疑的註解:「最好小心這些來自過去的神奇物品!今天的報紙上這麼說了:例如一張雙面印刷的報紙,還有用金屬做成的貨幣。」我們無法透過這些物品認識保羅.里維爾、山姆.亞當斯、後獨立戰爭時期的波士頓日常生活,甚至是當時的家具擺飾。但它們本來就沒這打算。總之,館長決定再次用灰泥把它們封起來。

基石的沉澱物跟基石的年歲相去不遠。它們不是要給未來的訊息,而是某種還願奉獻的東西,是某種形式的魔法,或一次性的神聖儀式。丟進噴泉或許願井的硬幣也是某種獻祭。新石器時代的人會把斧幣和黏土偶一起埋進墳墓;美索不達米亞人會將護身符藏進薩貢宮殿(Sargon’s Palace)的地基,而早期的基督徒會把紀念品和護身符丟到河裡面,或是嵌進教堂牆壁。他們相信魔法,所以很顯然的,我們也相信。

永恆或天堂(也就是所謂超然時外的死後世界)到底是在何時被未來取代?這不是發生在轉眼之間,有一段時間它們是並存的。1897年,維多利亞皇后即位60周年,米爾班克監獄(Millbank Prison)舊址上要建新的國立英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British Art),5個水泥匠用鉛筆在牆壁上寫字:

1897年鑽禧年6月4日,此建築物由一群辛勤工作的水泥匠建成,希望這個訊息被發現時,水泥匠公會仍欣欣向榮。若您看到此訊息,請告知身處另一個世界的我們,好讓我們向您致敬。

1985年,此處變成泰特美術館(Tate Britain),重建時人們找到了這些訊息。它們目前依舊保存在美術館檔案室的膠卷裡。

如果製作時間膠囊的人是想執行逆.考古的過程,那麼他們同時也引發了一種倒錯的懷舊感。對於過往時光的甜蜜懷想──只要在心理上稍微重新調適,我們也可以在自己的時代裡感受這些心情,不需要等待。例如,我們可以用速成的方式製造復古汽車。1957年,奧克拉荷馬州50周年紀念,一輛普利茅斯出品的全新貝爾維迪汽車(它的擋泥板甚至還閃閃發亮)被埋進土爾沙議會大廈附近的一座混凝土地窖。連帶還有一桶5加侖的汽油、一些施麗茲啤酒以及前座置物箱裡一些挺有用的小東西。它預定50年後出土,並將成為競賽勝利者的獎品──而且大家也真的這麼做了。只不過,要珍藏古董車其實有更好的辦法。畢竟水還是會滲進去。當93歲的凱薩琳.強森(Catherine Johnson)和她88歲的妹妹莉瓦達.卡尼(Levada Carney)收到車時,拿到的是一團生鏽的鐵殼。但土爾沙市不會認輸,1998年,他們又埋下一輛普利茅斯的敞篷跑車,打算再等個50年。

這波狂熱(也就是「給未來的包裹」產業)逐漸變得煞有其事。公司提供各種樣式、顏色、材質和價格的時間膠囊,簡直跟殯葬業的棺材差不了多少。如果要在上面刻字或是焊起來,則要加收錢。時間膠囊與保管這行業推出個人用膠囊──女性、個人用膠囊──男性、未來一號以及未來圓筒號。「預算不足嗎?我們的圓筒型時間膠囊是您最實惠的選擇。永遠都有現貨,膠囊以不銹鋼製作,並預先磨亮、於底部標記『時間膠囊』的字樣。」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提供了一份製造商清單,並且給予大家專業提醒:氬氣和矽膠可以,PVC和軟焊劑不可以。而針對電子設備──「電子設備非常棘手。」當然,這是因為跟史密森尼學會的商業模式有關。為了未來,博物館會儲藏並保管這些很有價值和很沒價值的物品。兩者當然有著差別:跟人類文化密切互動的博物館,他們才不會把好東西埋到地裡面。

比起被發現的時間膠囊,埋下去的膠囊數量還要更多。儘管這些人的努力有點難以理解(而且並不存在所謂「官方」資料)。但在1990年,一個熱中於時間膠囊的團隊組織了「國際時間膠囊協會」(Time Capsule Society),冀望弄個登記處,寄件地址和官網都設在奧格爾紹普大學的名下。1999年,他們估計全世界大約有1萬個時間膠囊被埋起來,其中有9000個都「無人認領」──但到底都是哪些人埋的?沒有辦法,相關資訊都成了過往軼事。

該組織列出一個地基沉積物,據信是在英國蘭開夏郡黑池塔底下,而且他們表示無論是「遙控探測裝置」或「千里眼特異功能」都找不到,同時佛蒙特的林登鎮好像在1891年百年紀念慶典時埋了一個鐵盒,100年後,林登鎮的官員翻遍鎮上的地窖和其他地方,卻徒勞無功。當《外科醫生》(M*A*S*H)這個電視劇完結時,演員想要用「時間膠囊」在好萊塢的20世紀福斯停車場埋起一些道具和服裝,結果沒多久就被一個建築工人找到──而且他想拿去還給亞倫.艾達(Alan Alda)。做時間膠囊的人試圖把土地當作某種沒整理的超巨大檔案櫃──例如地下室、墓園和沼澤,但他們都沒搞清楚歸檔的第一法則:被拿去歸檔的東西大多再無重見天日的機會。


然而,到底該如何跟遙遠未來的生物溝通呢?(這些生物無論是外貌或語言,都是未知數。)該專業領域持續關注這個問題。1977年,當我們將訊息裝在如航海家一號、二號的膠囊中,由卡那維爾角(Cape Canaveral)送入深太空時,這個問題再次浮上檯面。這些飛行器同時是空間與時間的旅人,路程以光年來計算。它們身上都載有一張金唱片:一片12英寸的唱盤,以現今已不再使用的技術(「留聲技術」(phonograph),用於1877到1987年)刻錄上類比訊號。其中包含數十種以密碼編譯的圖片、地球的各種聲音,內容由卡爾.薩根(Carl Sagan)和他的團隊挑選,預計用每分鐘16⅔的轉速播放。但是,就像西屋公司的時間膠囊不夠空間放微縮膠卷閱讀器,航海家飛行器也無法帶上留聲機播放器──但他們倒是丟了根雷射唱針進去,然後在唱盤刻上使用教學圖解。

然而,同樣的難題也出現在處理核子廢料的情況中:我們有辦法設計出一個歷經數千年後還能被看懂的警告訊息嗎?加拿大溝通專家彼得.C.范維克(Peter C. van Wyck)如此描述這個問題:「有些推論是心領神會即可。設計出來的符號必須傳達指示、同時也是這個物品的定義──一部教你如何使用影片播放器的影片,一張示範如何發音的發音口腔圖,還有教你組裝、使用雷射唱針和唱盤的聲音教學檔。」假使他們可以成功聽到藏在0.5公釐厚的金屬圓盤那圈長長溝槽裡面,化為聲波的訊息──一定能搞懂DNA結構和細胞分裂的圖示、從世界百科全書(The World Book Encyclopedia)中選出標號1到8的彩色人體解剖圖片、人類生殖器官及受精示意圖,外加美國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拍攝的懷俄明州蛇河。

同時,他們也可以「聆聽」由55個語言念出的問候語(「shalom」、「bonjour tout le monde」、「Namaste」),也有蟋蟀叫和打雷聲、摩斯密碼範例檔還有音樂精選集──例如由加拿大鋼琴家顧爾德(Glenn Herbert Gould)演奏的巴哈C大調前奏曲;保加利亞歌手維爾亞.巴克斯卡(Valya Balkanska)演唱的家鄉民俗歌謠。總而言之,這便是我們送到深太空和遙遠未來的訊息。

相關書摘 ►《我們都是時間旅人》: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錯覺?

書籍介紹

《我們都是時間旅人:時間機器如何推動科學進展,影響21世紀的人類生活》,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詹姆斯.葛雷易克
譯者:林琳

人類原本活在當下,但當19世紀末,H‧G‧威爾斯寫下《時間機器》、將時間與旅行兩字結合一起,人類自此打開了對於時間軸的想像。時間不再像箭般往前奔射,我們透過遠觀過去和千百年後的樣貌,改變了對時間的認知,展開了20世紀物理學的華麗序幕。

想像宇宙裡存在無數個時間裂縫,我們只要找到其中一個就能改變世界。改寫歷史甚至開拓新世界的夢想,讓愛因斯坦、艾丁頓、惠勒、霍金等理論物理學家無不懷抱希望,紛紛提出重力場、蛀孔理論、多重宇宙等新學說,可以說,時間機器不只存在文學裡、也不是瘋狂科學家的兒時夢想,學術圈的熱烈討論促成近代物理理論和實驗的無數進展。

2013310018359bPhoto Credit: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