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青少年網路文化的科技記者:你的孩子很出名,只是你不知道

文:賴禹安

我們每天都會花許多時間上網,報導並和親朋好友討論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青少資訊,如果你是年網一位文字工作者、報導記者,科技是出名否曾想過:該如何報導與青少年相關的文化呢?

Taylor Lorenz是一位專門報導網路文化的科技記者,現在服務於《紐約時報》時尚版,只不知道過去曾在《大西洋》雜誌(The報導 Atlantic)及《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工作,她十分關注人們在使用網際網路、青少科技的年網方式,以及網際網路又是科技怎麼影響人類的生活。

Taylor最新的出名文章〈為什麼網紅們短期內都不會停止派對〉(Why Influencers Won’t Stop Partying Anytime Soon),討論的只不知道主題相當有趣:現在美國仍在疫情肆虐的狀況中,但她發現那些在社群媒體上有一定程度影響力的報導KOL(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的青少縮寫)似乎沒有停止集體聚會的跡象。

於是年網她採訪諸多位YouTuber、TikTok上的知名人物,試圖理解他們現在所面臨的困境為何。經過她的採訪之後發現,po派對畫面、大型社交聚會在社群媒體上,對於這些社群紅人而言究竟有何等意義,原來並非一般百姓可以容易想像。

文章靈感的來源

到底該如何在廣大的網際網路上,找到報導的主題?

「我寫的很多報導其實都和青少年無關」,Taylor回答。像是〈滑輪溜冰鞋的夏天〉(The Summer of Roller Skates)這篇文章介紹的是滑輪鞋,「但是年輕人經常引領網路的潮流,所以我很常和他們聊天。」

雖然Taylor寫的多是與文化、科技技術有關的報導,但她不會將自己定位為青年文化記者,或是青少年記者,而是關注文化的科技記者。

為了掌握到最新的資訊,Taylor在所有社群平台上都是保持公開開放、接受民眾私訊的狀態,且她每天都花很多時間來傾聽人們的意見。「我想成為《紐時》裡最容易親近的記者之一!」Taylor表示,並希望民眾在網路上看到有趣、具有新聞報導價值潛力的內容時,可以主動分享給她。

AP_20212624010262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與青少年相處的距離拿捏之道

將所有社群平台都保持公開、鼓勵大家私訊的Taylor,是如何與青少年保持安全、適當的距離呢?

「不論是和成年人或是青少年對話,我從不透過文字或私訊進行採訪,我的目標都是希望能通過電話或是視訊來進行採訪。」為了避免青少年的父母會擔心,Taylor經常打電話給他們的父母,並解答他們的種種疑惑。

以〈嗨潑屋與洛杉磯TikTok豪宅掏金狂潮〉(Hype House and the Los Angeles TikTok Mansion Gold Rush)這篇文章為例,Taylor 採訪了諸位居住在洛杉磯專門給內容創作者居住的豪宅「協作房屋」(collab house)內的成員,起初在詢問受訪者的受訪意願時,Taylor亦是先詢問青少年的父母、經紀人,「我會非常清楚、明確地向他們解釋:報導發表後,未來會產生的後果」,她強調自己絕對不會寫了人物報導,而不告訴他們該文章的意涵。

不過,透過網路去尋找受訪對象仍有風險,「仍有許多人會欺騙我、或是用虛擬帳號欺騙我。」即便如此,Taylor厲害的是也能將這種網路上的詐欺,發展成報導主題。

以Taylor 的〈Reddit上最受喜愛的高中色情業大亨其實是22歲〉(Reddit’s Favorite High-School Porn Magnate Is Actually 22)為例,該報導以當時美國論壇Reddit的當紅文章為主題,並透過報導揭露文章作者,並非如其在文章中的自述,為一名18歲、經營色情網站的少男,Taylor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原來他其實是一名紐約市的設計師和開發商。「就像在任何一家公司工作一樣,我們必須在報導的過程中進行大量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Hype House是Tiktok內容創作公館的創作者大本營)

「你的孩子很出名,只是父母不知道!」

在聯繫青少年的過程中,即便是透過直接私訊,Taylor最常接觸到的並不是青少年本人,而是他們的代理商、公關,原來現在擁有一萬粉絲以上的青少年通常都有「演藝經紀人」。

不過,有趣的是,很多這些孩子的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女兒原來相當出名,這些父母也無法理解自己的孩子是在網路上做了什麼事,使得他們擁有廣大的粉絲。幾年前當Taylor仍在《大西洋》工作時,曾經寫過〈養育一個網紅巨星〉(Raising a Social-Media Star),內容講述的便是這些社群媒體紅人孩子的父母的切身感受。

作為關注社群媒體的記者,報導文章的終極目標

「我希望人們能夠透過我的文章意識到,在網路上創作東西也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職業,也該被認真對待。」Taylor表示,她很認真地對待年輕人,也想讓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從她的報導中信任她,「但我也不想讓他們以為我跟他們是同年齡的人。」

Taylor強調,她會在採訪時讓受訪者感到舒適、安全,但她會讓受訪者意識到自己是一位專業的記者、一位成年人,就像他們的父母或老師一樣,彼此仍是有身份的差異。

IG網路霸凌instagram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這些青少年受訪者的回饋跟想法,都是Taylor很重要的靈感來源,「我希望孩子們也能開始閱讀《紐時》,並且覺得自己對於《紐時》而言很重要,而《紐時》也很努力地在理解他們。」她希望,這些孩子能感受到自己被新聞機構所重視、並期許自己未來也能成為那樣的人。

身為數位原住民,青少年有著TikTok、Instagram、大量的YouTube頻道及Podcast可以收聽與收看,因此,當他們在接受Taylor的採訪時,第一個問題往往是詢問Taylor:「這個採訪會上《紐時》的YouTube頻道嗎?」

這些青少年都很清楚自己的任何故事,都可能是未來幾年很重要的資訊,只要打開搜尋引擎,他們的報導都能被搜尋出來,畢竟,媒體的環境已經被社群媒體及網際網路大大地改變了!

參閱資料

  • How to Report on Internet Culture and the Teens Who Rule It

延伸閱讀

  • 中資背景的TikTok成新興政治輿論平台,將如何影響美國大選?
  • 疫情與假訊息壟罩之下,許多國家的電視新聞收視率開始回升

更多卓越電子報文章

  • 消失的網路資料!這些年來衰亡的「網站」與「通訊軟體」
  • 網路資訊真真假假,記者也需練就火眼金睛

本文經《卓越新聞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