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極端父權」到「轉型平權」,女性與性少數們如何掙脫陽剛男性的枷鎖?

文:翁克勳(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學生)

你認為父權的從極壓迫是一種社會問題嗎?

華人文化長期處與以男性為決策中心的模式,這種文化傳統從古至今都影響著社會,端父的枷崇拜男性陽剛特質的轉型掙脫社會現象,成為了壓迫女性與性少數族群生存空間的平權枷鎖。

"One is 女性男性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這是女性主義運動先驅西蒙・波娃的名言,也是與性陽剛女性主義者奉為圭臬的觀點:「女人是形成的,而非生成的少數鎖。」從社會結構來看,們何不論男性、從極女性或性少數者,端父的枷從出生開始就受到社會文化賦予的轉型掙脫「性別」,異性戀男性所扮演的平權父親角色與異性戀女性所扮演的母親角色,從小就給孩子一個性別的女性男性楷模,應該怎樣當一個好男人/女人,與性陽剛又應該怎樣做才能獲得社會認同,少數鎖從出生那一刻我們就開始學習男生/女生應該要表現成什麼樣子,於是形成了陽剛男性與陰柔女性的性別角色圖像。

家庭,避風港還是女性的陷阱?

民國74年的屏東縣枋寮鄉,發生了駭人聽聞的謀殺案,村裡的許多兒童出去玩之後,忽然臉色發黑不明原因暴斃,經追查之後才發現,是村中的一名女性所為,這位撼動當時台灣社會的殺人女兇手就是陳高蓮葉,她在家中藏著能夠毒殺許多孩子的氰化物,將這些漁民用來毒魚的毒藥摻入糖果中,毒殺孩子,然後躲在周遭,看孩子掙扎然後死亡。

根據當時的當地人所言,陳高蓮葉是一個很愛孩子的人啊,是什麼樣的遭遇,讓孩子們完全沒戒心,熱愛的阿蓮阿姨成為一位癲狂的殺童犯。據悉陳高蓮葉因為子宮肌瘤無法生育,在當時的時代背景,生育幾乎代表一個女性的全部價值,女性需要生育孩子,為夫家傳遞香火,否則就是不孝,這種根深蒂固的社會觀念,可想而知,當時的陳高蓮葉承受多少壓力,夫家的不諒解,因為無法生育而被全盤否定的存在價值,使她嫉妒別人幸福美滿的家庭,因而痛下殺手。

不可否認陳高蓮葉需要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贖罪,但陳高蓮葉的殺手之路,或許整個社會都推了一把。現代社會可能已經不如傳統社會,性別角色態度也日趨平權,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社會對於女性角色的期待,依然使女性在許多場域受到不合理的對待,舉凡工作與家庭生活衝突,於是女性被迫離職;或是照顧家庭成員依然普遍被認為是女性的工作;嫁入人家必須背離自己的原生家庭,轉而祭拜夫家的祖先與侍奉丈夫的父母等等。

陰柔男性的成長困境

「娘砲」、「臭甲甲」、「小心屁眼開花」是許多不符合性別角色期待的陰柔男性,成長時期最常被貼的標籤,也是許多朋友之間開玩笑的用語,但這些用詞其實包含著對陰柔男性與男同志的強烈歧視。

當然,不符合社會期待陽剛模樣的男性不代表他就是男同志,他可能不擅長運動,喜歡念書畫畫玩芭比娃娃,他對於複雜的數理邏輯運算或許不那麼在行。他喜歡的可能是寫詩寫文章,但這樣子的男性的確是不符合傳統社會期待的男性,社會期待的男性是喜歡數字、擅長組裝機械、熱愛運動的陽光男性。於是這些陰柔的男性,在成長的過程中尤其容易成為霸凌的目標。

部分的孩子選擇隱藏真實的自己,努力讓自己變成符合主流的陽剛模樣,他們將真實的自己一吋又一吋地深深埋葬,成為社會期待的模樣;許多孩子在不堪長期的團體暴力之下,選擇自傷或輕生,但我們不禁納悶,這些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他們只是跟社會主流的陽剛有些出入,但這個世界或許沒有給他展現自我的機會,因為他與生俱來的氣質,就被團體排除在外,如此地不公平。

與此同時,努力符合社會期待的陽剛男性也是傳統父權的受害者,他們認為養家完全是自己的責任,他們隱藏自己的情緒無法抒發,流淚或傷痛只能概括承受,因為對他們而言,是弱勢懦弱的表現,不符合社會期待,他們嘲笑厭惡那些陰柔的男性,甚至在公開的社群網站歧視嘲弄他們,不符合傳統社會對男性的期待,但是與此同時,這些「男人中的男人」也必須獨自承受自己的所有痛苦與哀傷,因為示弱與流淚是男人不被允許的行為。

婚姻平權挑戰傳統父權

立法院於民國108年5月17日通過同性婚姻專法,中華民國成為了亞洲地區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同性婚姻專法在立法院通過的整個過程,受到國內外媒體的關注,台灣於是有了亞洲性別平權第一的名號。

整個同婚通過的過程其實荊棘遍佈,從一開始只有極少數人敢走上街的同運,到後來的全民公投有了三百萬台灣人的支持,一次又一次與傳統價值的碰撞,才讓許多人漸漸認識性少數族群的存在,時至今日參加同志大遊行的人,已經不再只有同性戀者,許多多元性傾向的族群都勇敢站出來支持倡議,也讓許多人開始看見性少數,接納與擁抱所有不同的性別氣質。

同志遊行或許看不到所謂社會讚揚的陽剛男性,男人可能牽著另一個男人的手,也可能在臉上塗抹彩虹顏色的粉彩,他們挑戰社會的傳統價值,用最多元的模樣展現自己,讓整個社會看見。與其說同性婚姻公投撕裂了社會,倒不如把它看成一場大型的社會對話,可以是一種文化與價值演進的衝突與學習,而最後立法院通過的專法,符合了大法官釋憲對基本人權的要求,同時也滿足公投的結果。

同性婚姻的論述與辯論,激盪了性別平權與傳統父權的對話,文化的演變總是十分漫長,期許時間能帶領性別平權態度進步,讓同志族群與性少數者就如同一般的所有異性戀者一樣,因為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排除於二元性別框架,跨性別者血淚交織的自我認同之路

shutterstock_715381519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象徵跨性別者的旗幟

男生上男廁,女生進女廁在大家眼中是如此容易的事情,但在跨性別者的生命裡,小至每天的上廁所,大至青春期第二性徵的發育(逐漸勃發的陽具或是初經來潮),都是生命中痛苦又無可奈何的歷程,靈魂被錯置在肉身之中,父權社會對於性別的限制與規範,都讓跨性別者無所適從。男生/女生應該要表現成什麼樣子,都讓跨性別者非常納悶,他們認為自己的性別不同於生理性別,又要他們如何在這個矛盾衝突的自我對話中,找尋自己真正應該扮演的模樣。

許多跨性別者最後選擇性別重置手術,他們服用荷爾蒙藥物,割裂自己與生俱來的肉身,只為了追求生而為人最簡單的靈肉合一,他們折損自己的生命,只為了來生能夠坦蕩又驕傲地活下去,他們忍受著莫大無比的疼痛與社會的排除,只為了真正做一次自己。

許多跨性別者被逐出家門,因為整個家庭以他們為恥,不男不女的變態是他們揮之不去的標籤,但是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男性/女性應該有的樣子,什麼人才是完美扮演好社會期待的性別角色?

性別平權向前進

社會學家Hyman Rodman將社會文化脈絡按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下父權規範制約的程度區分為四種型態:極端父權社會、修正父權社會、轉型的平權社會、極端平權社會。

  • 參考Rodman修正資源論製表(Rodman,1972)
四種型態夫妻資源對婚姻權力影響代表國家
極端父權社會父權規範以及家長權威仍然根深柢固,在不同的階層,丈夫權力總是高過妻子,因此夫妻資源對於婚姻權力無影響(妻子也難以擁有較多資源)。印度、西亞
修正父權社會上層社會的傳統父權規範最早被性別平權的規範所改變,而在其他階層,父權規範仍普遍持續。收入、階層較低的丈夫依然擁有較高婚姻權力;收入、階層較高的丈夫反而受性平思潮影響,婚姻權力不如預期高。1970年代希臘
轉型平權社會經歷了傳統父權到平權的性別規範的轉型,對於夫妻權力的規範較有彈性,因此夫妻資源的協商作用會影響婚姻權力(或家務分工)。1980年代美國
極端平權社會家庭的權威型態在不同階層之間無差異,夫妻資源高低不影響夫妻權力。丹麥、瑞典

台灣社會現在面臨的是轉型中的平權社會,性別平權的意識在整個社會發酵,通過同婚專法也將台灣更往極端的平權社會邁進,我們從許多生命經驗中看到,婦女如何屈就於父權社會的宰制;陰柔男性在成長的歷程中需要面對多少挑戰;性少數族群努力擁抱自我挺身而出,讓社會看見與傳統對話,尋求認同與理解,其中不乏許多如同陳高蓮葉、殺夫的鄧如雯、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悲傷故事,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衝突與對話,將社會漸漸推向包容、認同、平等與互相理解。

我們走過極端父權社會,女性完全臣屬於男性的年代,接受了性別平等思潮的影響,到今日的社會對話與進步,最後必然將走向完全的平權,傳統的父權宰制將漸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共榮的社會。時代在進步,性別的不平等正在漸漸瓦解,我們期待極端平權社會的到來,同時也為了人生而平等的價值努力向前。

延伸閱讀

  • 後婚權時代的大哉問:婚姻平權和平等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 【關鍵評論網自製專題】當他們沒有選擇—你所不知道的跨性別
  • 「驚世媳婦」林于如三起殺人案中,從未被揭露的歷史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