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明代廠衛並立的精巧設計,可達到「五間俱起」的效果

文:熊劍平

從卑微到顯達

中國人似乎向來對宦官沒有太多好感,錦衣精巧俱起更多的衛明衛並往往是憎惡和鄙視。

司馬遷曾說:「行莫醜於辱先,代廠到間的效而詬莫大於宮刑。設計」作為曾經遭受腐刑之人,可達發出這樣的錦衣精巧俱起感慨應該是出於椎心之痛,也多少代表了中國人一種根深蒂固的衛明衛並觀念。

宦官被世人輕視,代廠到間的效有著多種原因。設計其一是可達身體特徵,由於受過閹割,錦衣精巧俱起宦官的衛明衛並面相和嗓音等都發生變異,比如唇下不長鬍鬚、代廠到間的效嗓音不男不女等,設計許多體徵都與正常男人存在很大差別。可達其二是出身卑微,宦官中有不少都是罪犯或俘虜出身,因為受到懲罰而被閹割。此外還有一些出身貧寒,因為生活貧困,又不願意透過勞動改變命運,只想以自宮的方式到皇宮乞食,因此被人們看不起。其三,可能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宦官因為靠近皇權,所以總有少數能作威作福,而這些往往更容易被人們所牢記,由此導致人們對宦官群體印象欠佳。

當然,宦官自己並不會這麼認為。因為他們都是皇宮中人,所以自我感覺超好,自視非常之高。這也可以理解。相對於普通百姓和朝廷大員,他們畢竟更加靠近皇權,所謂靠山吃山,可以恃寵而驕。

事實也是如此,在皇宮內部,總有一些太監仗勢為禍,甚至插手朝政,並且攪得風生水起,惹得朝臣側目。至於在皇宮之外,太監們外出辦事,往往打著皇權這一旗號,威福凌人,盤剝百姓,所以更加招人痛恨。

有皇權就有宦官,明朝也不例外。與歷史上宦官為禍甚烈的時代,比如漢末、唐末相比,明代的宦官也以勢盛而著稱。特別是在明代中後期,宦官機構之大、權力之隆、地位之高,均有趕超歷朝之勢。

在明朝建立之初,太監的數量已經開始急速上升。只是這時的朱元璋剛剛坐上皇位,對誰都充滿了高度警惕,對於數量上升過快的太監自然也會有一絲忌憚。當然,相比那些孔武有力的男人,這些形體不全之人畢竟還是相對安全的,而且深宮後院也確實離不開太監們的打理,於是便只能在默認其發展的同時,嚴加管制,層層設防。

即便是朱元璋嚴格控制,仍然阻止不了太監規模的一再擴大。朱元璋只得制定一些硬性規定:比如宦官的官階最高不得超過四品,內臣不得與外臣有移文往來,內臣不得兼有外臣之文武官銜等等。其中有兩條規定顯得尤其嚴厲:其一是「內臣不得識字」,這剝奪了宦官受教育的權利;其二是「內臣不得干預政事(一說外事)」。而且,為了保證第二條規定的落實,他命人在宮門立了一塊鐵牌,上面書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太祖皇帝所立的這一規矩,建文帝一直嚴格遵守。朱允炆即位後,繼續使用祖父的一套辦法駕馭宦官,對其實施嚴格管理,有時甚至比洪武朝更加嚴格,宦官稍有違法之舉,就會受到嚴懲。這在有效防止太監干政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比如在靖難之役中,朱允炆所得罪的這些大小宦官,或被朱棣悄悄收買,或主動與朱棣聯繫,一直偷偷地替朱棣搜集情報、通風報信,對戰爭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

既然曾受惠於太監,那麼朱棣對太監的態度自然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明代宦官地位的根本改善,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崛起,正發生在永樂朝。是朱棣投桃報李,給了他們機會。

有學者認為,明朝「二十四衙門」的建制,其實是在永樂朝才徹底完成的。而且朱棣在遷都之後,在北京和南京各保留一套宦官機構。這種南北兩京的建制,終明一朝始終得以保留,也和朱棣有著直接關係。

所謂「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其中,十二監分別是: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和都知監;四司分別是:惜薪司、鐘鼓司、寶鈔司和混堂司;八局則分別是:兵仗局、銀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針工局、內織染局、酒醋麵局、司苑局。

二十四衙門中,以十二監的地位最為重要,執事太監品秩更高。十二監中,又以司禮監權力最大。當然,在明朝初期,司禮監因為朱元璋和朱允炆有意壓制,所以尚顯平庸,大小太監仍然只能卑微地乞食皇宮。這種局面,也是到了永樂朝才有所改變。

除了給太監定崗定編,給予其相應的身分地位之外,太監的權力得到大幅提升,可以染指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各個領域,並發揮了突出作用。由於朱棣的有意安排,太監不僅有機會接觸宮中要務,也會奉命出使;不僅擔負監軍的職責,還能領兵作戰;不僅搜集情報、監控臣民,還能參與抓捕和審判,並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審判結果

太監地位日隆、威勢凌人的另一個重要標誌,是他們通過司禮監掌控了東廠,又借助東廠對錦衣衛加以監視和控制,攫取包括司法權在內的更多政治權力。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多半也是因為朱棣。他在有意無意之中,忽視了父親處心積慮設立的種種規定,從而給了宦官步步為營、攫取權力的機會。

廠衛並立

東廠的成立時間,史學界尚有不少爭論。下面進行一番簡單梳理,介紹幾種代表性觀點。

有學者認為,在洪武朝就已經有類似東廠這種機構出現——比如「繩頑司」這樣的宦官機構,擔負著搜集情報的職能。

從現有史料也能看到,朱元璋很早就使用太監搜集情報,監控官員。比如早在洪武元年(一三六八)他就曾派遺太監悄悄偵察浙江省參政郭景祥。在剷除胡惟庸的過程中,丞相謀反的情報,也是首先由宦官獲得。想必在朱元璋的安排之下,太監早早就盯上了胡惟庸,實施了最為嚴密的監控,所以才能奪得告發丞相的「首功」。朱元璋一貫重視情報,也曾利用各種手段搜集情報,使用太監從事情報工作也屬情理之中的事情。

雖說洪武朝存在著與東廠職能相似的宦官機構,但它最多只能說是東廠的前身,並不代表東廠就是朱元璋所創設。

商傳先生研究認為,東廠的初設時間固然是在永樂朝,但應不晚於永樂七年(一四○九)。也就是說,在永樂初年,朱棣就已經創設了東廠。

更多的學者則認為,東廠是在紀綱被殺之後,是朱棣為限制錦衣衛的權力而設,其初設時間為永樂十八年(一四二○)。這也是《明史.成祖本紀》和《明通鑑》等史書中的說法,所以影響最大。

在《明史》中,除〈成祖本紀〉之外,〈刑法志〉也記載了東廠成立之事,卻沒有確定初設時間,而且措辭相當模糊:「故即位後專倚宦官,立東廠於東安門北,令嬖昵者提督之,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蓋遷都後事也。然衛指揮紀綱、門達等大幸,更迭用事,廠權不能如。」

「即位後」這三個字,只是給出了一個非常模糊的時間。一個「蓋」字,更是說明了作者的為難之情,亦即對初設時間的難以把握。另外,「東安門北」的選址,可說明東廠初設應該是在遷都之後,但是作者給出了因紀綱強勢而導致東廠權勢無法與錦衣衛相提並論的訊息,從中可以看出,東廠在紀綱的時代就已經存在,並不是在遷都之後才開始設立。

從《明史.刑法志》的這段記載中,我們很難找到東廠確定的創設時間,《明史.成祖本紀》在表述上雖然持非常肯定的語氣,卻很難讓人完全信服。上述史料的錯亂無序,足令人瞠目。東廠初設時間之所以無法確定,也便可以理解了。

我們懷疑,東廠的設立在當時就是一件祕密事件,其運行也始終處於非常保密的狀態,朱棣存心不讓別人知道,史官便也無從查證。

在以上三種主要觀點中,我們更傾向於認同商傳先生的研究結論:東廠的初設時間是在永樂朝初期,而且不晚於永樂七年(一四○九)。也就是說,在永樂初期,廠衛便已經開始並立。只是這個時期,太監地位雖有很大提升,但東廠地位尚且低下,所以人們只知有衛,而不知有廠。

不管東廠成立於何時,其獲得重用應該是在紀綱案發之後。太監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高,也與紀綱一案有直接關係。如前所述,紀綱竟然利用錦衣衛擴展權力,並圖謀不軌,因此迫切需要對其進行限制和監控。

從宦官告發紀綱圖謀不軌的這一細節出發,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懷疑,在朱棣的授權之下,東廠很可能早已對紀綱開始了偵察行動。

在永樂朝,東廠也可能早早就擔負起搜集情報的職能。朱棣相信太監,也將監軍的任務交給太監,他派出鄭和遠下西洋,據說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包括尋找建文帝下落之事,朱棣也可能交給東廠。因為有學者研究指出:「設立東廠,也含有偵察建文帝下落的用意。」

如前所述,東廠的職能為「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這與錦衣衛大致相當。既然工作性質接近,同樣富有偵察情報工作經驗,當紀綱坐實謀反之罪,錦衣衛變得不可信時,朱棣自然會改而重用東廠。

在紀綱被殺之後,他手下的一些重要黨羽,如莊敬、袁江、王謙、李春等人,並沒有全部受到株連。朱棣對他們的懲處明顯有所保留,而且錦衣衛中的不少力量都被充實到東廠。尤其是其中的骨幹分子,很快就找到了再就業的機會,只是單位變了、上班地點變了。

據《明史》記載,在紀綱被殺前後,東廠的權力範圍尚且「與錦衣衛均權勢」。但在不久之後,東廠的實際權勢就明顯地超越了錦衣衛,不僅分掉錦衣衛的威權和職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實施了監控。

總之,東廠和錦衣衛,這二者相輔相成,人們習慣將其並稱為「廠衛」。明代的情報職能由此開始變得更加發達,朱棣希望通過這種設置,既能取得某種疊加效應,同時也可以互相牽制,防止某一家機構獨大。此外,也可由此實現多渠道搜集情報,可以將各方所得情報互相印證,避免被假情報所誤。這正是孫子「五間俱起」所要達到的效果。

胡當初被朱棣派出去尋找建文帝,在他身後,始終有人悄悄地跟蹤和監視。胡的一舉一動,朱棣便可以全程掌握。一次,有一個少數民族的酋長希望用他的櫻桃和胡換書。胡爽快地將書送給酋長,卻沒有接受酋長的櫻桃。等胡回京彙報工作時,朱棣突然問道:「櫻桃是小東西,路上也可以解渴,你為什麼不接受呢?」胡立即明白,原來自己一直被全程監控,不由得暗暗心驚。

不僅是胡,朝廷中的大小官員也都受到嚴密監控。即便是出門搜集情報的錦衣衛,也會受到多方「關照」。「關照」他們的人,則是宦官。這就是朱棣的巧妙設計。在這種統治模式之下,每個人都是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

在永樂朝,情報機構的基本局面是廠衛並立。但在紀綱死後,東廠實力更加雄厚,宦官完全把持著大局,錦衣衛所搜集的情報往往需要經過東廠才能報給皇帝,所以錦衣衛地位淪落,遠不如東廠強勢。

這種廠衛並立的精巧設計,尤其可以看出朱棣的匠心獨運。東廠的強勢,似乎不能用「後來者居上」來簡單比況。毫無疑問,東廠和錦衣衛都是強權部門,但這兩個部門由誰來主導也很有講究。朱棣的設計思路是,透過沒有軍權的東廠來監控擁有一定軍權的錦衣衛,而不是相反。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紀綱這樣的威權人物重新出現。另外,雖然是由東廠主導,但是東廠的隊伍中充斥著大量的錦衣衛,這也可以起到互相監督的作用。

所以,這已經是東廠獨大的局面,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並立」。成功控制錦衣衛之後的東廠,很自然地成為新的威權部門,明朝的歷史也由此而打上了濃厚的宦官印記。

相關書摘 ▶《錦衣衛》:朱棣這蟄伏多年的毒蛇,比父親朱元璋更加狠毒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錦衣衛:紅蟒、飛魚、繡春刀,帝王心機與走向失控的權力爪牙》,聯經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熊劍平

一股極權的欲望,一群神祕的特工。
帝王心機與權力爪牙,交織出一段殘暴、失控、腥風血雨的荒誕史話。
廠衛廠衛,大明天下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錦衣衛、東廠、西廠與內行廠,俗稱「廠衛」,是華人社會的特務機構代名詞,可謂明朝留給後世最不堪的文化遺產之一。其中的錦衣衛是明代專有軍政特務機構,在談及明朝制度建設的時候,錦衣衛是避不開的議題,它甚至影響了整個明朝的發展方向。

錦衣衛的出現和壯大,既是封建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也是朱明王朝執意推行集權政治的一種邏輯結果。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也有參與搜集軍情、策反敵將的工作;正是這種神祕的特性,讓很多人對其真實面貌不甚了然。

熊劍平執筆如刀,在《錦衣衛:紅蟒、飛魚、繡春刀,帝王心機與走向失控的權力爪牙》中,銳利刻劃錦衣衛如何與帝國一同走向失控,並對這一機構去偽存真,還原歷史上的真實樣貌,講述其中的權力糾葛與禍福興亡。

getImage-4Photo Credit: 聯經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