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點五步》——香港也有棒球電影?

文:陳子軒

棒球電影在台灣並不稀奇,但是熱血香港棒球電影,這可就新鮮了。點步電影

《點五步》,香港就是棒球一部這麼奇特的題材。片名看來奇怪,但其實就是熱血「零點五步」、「半步」之意,點步電影也就是香港踏出的那頭半步,這意喻著一開始就決定了勝負的棒球關鍵,而「點五步」的粵語發音恰好與香港粗口諧音。

1980年代,熱血是點步電影台灣少棒風潮開始退燒的年代,但卻是香港香港華人少棒的起源。《點五步》就是棒球根據1980年代香港第一支純華人少棒隊—沙燕隊,在全港比賽中擊敗日本人所組成的隊伍,最終奪得香港少棒聯盟公開賽冠軍的史實改編。

但為了敘事需要,電影將主角們定位為熱血、青春的中學生,主要圍繞在兩位主角阿威與阿龍間的友情。怯懦的阿龍成長在阿威的庇蔭之下,但在阿威誤入歧途之後,為球隊挺身而出,接起王牌投手的任務,也逐漸肯定自我,最終在全港冠軍決賽,逆轉拿下了冠軍。儘管與《KANO》相同,都是敘說港台兩地殖民時期的棒球故事,但青春喜劇的惡作劇、青澀愛情、家庭變遷的橋段,倒更讓我想起慘綠青春的《九降風》(編按:一部刻劃1990年代台灣青春校園電影)。

14188615_1231395063579317_26425733449660photo credit:《點五步》劇照

從開場雨傘運動的金鐘到象徵香港精神的獅子山,就不難想像本片的弦外之音。與《十年》、《香港三部曲》等「後雨傘」電影精神一致,但作為一部運動電影,該有的元素《點五步》其實也都具備了:熱血校長為其教育理念登高一呼,把問題學生湊成了雜牌軍、練習時還是用報紙揉成的紙團、第一場比賽被台中少棒隊狂數,到最後戲劇性的冠軍戰,應有盡有。

但什麼是香港的本土,港英的美好昔日好在哪裡?其實電影本身沒有太多著墨,可見的1980年代符號或許就是當時流行音樂的卡帶、為中低收入戶建設的公共屋邨等等,除此之外,幾乎付之闕如。

誠如香港學者李峻嶸所認為的,這部片所欲販賣的本土與懷舊其實是空洞的,但透過一些符號連結,以及片中刻意將球隊成立時間推遲至1984年(實際為1982年),以呼應《中英聯合聲明》的年分,也就是確認香港將於1997年回歸中國。將《中英聯合聲明》視為美好年代的分水嶺,而沙燕傳奇就成了美好年代的最後印記,自一九八四年踏出的那「點五步」,將香港引導至今日的境地。

13392312_1166401426745348_21517063318077photo credit:《點五步》劇照

本片在2013年獲得香港電影發展基金的補助,但頭尾卻都以2014年的雨傘運動為背景,導演兼編劇陳志發的企圖是很明顯的,借棒球喻香港的美好年代是牽強的,陳志發也自知這一點,片中不斷強調那是場沒有幾個香港人知道、被遺忘的比賽,而且香港人對於棒球有多麼陌生,從片中還需要一段小動畫介紹棒球的基本規則就可略見一二。

說《點五步》販賣空洞熱血的評論所在多有,但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連棒球這麼與絕大多數香港人疏離的符號都能與港英、「美好昔日」、香港本土做連結,那麼不難想像反中、本土意識是何等強大滲入當前的香港社會的纖維裡了。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標題為「熱血《點五步》—— 香港棒球電影?有冇搞錯?」)

相關文章:

  • 球場上死守逼和中國——香港人真實生活中的無奈救贖
  • 《點五步》:小本製作夠熱血 本土意識卻空洞
  • 勝負半步路:專訪《點五步》演員胡子彤、林耀聲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聯經出版

作者:陳子軒

承繼左派的批判傳統,關注運動場外的議題,立足於永遠的在野黨。

左外野這個位置,大概是棒球場上最邊緣的位置,既沒有中外野的遼闊範圍,也沒有右外野雷射肩直傳三壘的奪目。但無妨,非主流就是《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的本意,而左•外•野這三個字,更是陳子軒對於「運動社會學」這個學門的期許:承繼「左」派的批判傳統,關注運動場「外」的議題,以及永遠立足在「野」黨的位置來思考。


運動場上的美好,是我們熱愛它的原因,但運動也是一個國家社會具體而微的體現。近年來,台灣對於運動員處境的論辯、國族意涵的鬆動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在在使這個領域越趨豐富與值得關注。


《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的評論觸及國族、性別、文化、媒體、教育、體育政策等面向,涵蓋的運動項目以及體育名人不勝枚舉。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的體壇大小事,陳子軒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等學科觀點帶入運動評論中,既平易近人又充滿知識性。讀者可藉由陳子軒提供的多元視角,批判性地省思體壇世界包羅萬象的議題,以及運動與現代生活的關係。

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_-_ISBN978957085285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tnlhk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