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彩虹媽媽的《青春啟航》教材:教了些什麼?又有什麼不足?

文:立早雨

筆者已閱讀2017年版《青春啟航》學生本,檢視我以教師身分,彩虹春啟材教想給予各位熱心的媽媽彩虹愛媽、社會大眾、航教關心此事的什麼什麼人一些看法與建議,如果各位手邊就有這本,不足不妨跟我一起審視。檢視

由於整本有如滿是彩虹春啟材教填空題的學習單,因此有一些無法單從圖像猜得規劃者真意的媽媽頁面就不多加評論,僅論述較為明確或有所質疑的航教部分。以下是什麼什麼筆者認為有爭議或需要特別審視的教材內容:

一、友伴關係知多少(p.17)

此頁是不足連連看題型,左邊分為嬰幼兒期、檢視學齡兒童期、彩虹春啟材教青少年初期、媽媽青少年中期、青少年後期;右邊則是A.比較喜歡跟同性別的朋友玩一起、B.跟同性或異性都可以玩在一起、C.渴望和喜歡的異性朋友約會、D.會結交幾個興趣、志向相同的知心同性朋友,也開始對異性好奇、E.喜歡參與包含同性與異性的團體活動,並與他們成為朋友。

這頁的呈現直接忽略有學生在國小甚至幼稚園階段,就已經察覺自己是同性性傾向的現況,選項C無法提供他們渴望與喜歡的選擇,他們的怦然心動只能被劃分為友誼。

此外,「孩子的個性」才是決定能否當朋友的關鍵,為何需要用年紀來分哪個時期的朋友是異性還是同性居多?

圖片_1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學齡兒童期的圖片裡明白的繪製了「兩個男生一起玩積木、兩個女生一起玩娃娃」,若是看過《威廉的洋娃娃》的教師或家長,相信可以理解「孩子的娛樂、興趣選擇不該以性別刻板當劃分,友伴關係也不該硬是用性別分類群體」,只要合得來,每個時期都可以有B、E選項,跟任何性別的人當朋友。

二、當與告白相遇時(p.20)

這一頁介紹了告白時對對方的評估與「兩性交往過程」,插圖內容是很明確的男女角色從交往到結婚、親密關係的進程。在台灣已經通過同性婚姻相關法律的今日,同性婚姻議題必然是學生會接觸到的,即使這本學生本是2017年成書,因為同性伴侶、家庭早已經普遍存在,筆者認為這系列插圖大可使用更中性一點的兩個人形,不須特地分別男女特徵,以示對不同性傾向的族群尊重,給有同性性傾向學生正向觀念,而非自我否定與厭棄。

圖片_1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三、面對性衝動的武功秘笈(p.27)

此頁上半分別為「轉移注意力」與「避免外在刺激」。

  1. 轉移注意力:發展才能法(專心學業與科展實驗、創作發明等)、揮汗如雨法(運動、跳舞)、休閒娛樂法(音樂與美食、聊天)。
  2. 避免外在刺激:戴上過濾眼鏡判斷分析思考做決定、拒絕色情媒體、與朋友設立原則與身體界線。
圖片_3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上述方式或許能抑制些許性衝動,但筆者認為不該避談自慰。《青春啟航》學生本中的「避免刺激性的沉溺行為」,似乎就是暗指「自慰」。有的孩子在幼兒階段就已會撫弄性器,許多低年級學生也會在緊張時就會抓下體。教師並非鼓勵自慰,而是當今新聞媒體報導皆可能讓孩子接觸到「自慰」這名詞時,為何不能把這件事好好地談論與教導?教導他們應該在安全隱私的地方進行,注意清潔與衛生,不須因為這樣做有莫名的恐懼與罪惡感。

此頁下方列了「知識補給站」愛滋病傳染途徑(性行為、血液、母子垂直傳染),性衝動與愛滋病並陳的編排似乎有意無意暗示「你們忍不住衝動,發生性的相關行為就會得愛滋病」。誠然不安全性行為會提高染病風險,但是這樣的編排是否有「以對性病的恐懼來壓抑性衝動」的用意?筆者認為這需要授課單位加以解釋。

圖片2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此外愛滋病需要去除汙名化,雖然至今仍罕有藥物可以有效控制,但是日常的共餐、肌膚接觸是不會有傳染風險。扼殺許多愛滋病患者的往往不是身體疾病,而是人們的不理解與歧視。我們身為教育者得思量這樣的編排是否加重汙名,還是讓學生更能理解這種疾病?

四、設立未來約會相處的身體界線(p.31)

這頁上半部繪製了一個階梯,由低至高分別是眼望全身、互相注視、聲音傳達、牽手、摟肩、摟腰、臉的接觸——包括接吻、手和頭的接觸、手和身體的接觸、性行為。階梯上有兩個小人,寫著「男生有生理反應」的小人站在「摟肩」那階,「女生有生理反應」的站在「摟腰」。

圖片_11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男、女生在約會時生理反應的觸發是否這麼絕對?有的人光有注視就可以有性衝動,這樣的分類有點過於片面與果斷。此外,各階層的位置與定義也有待商榷,例如「手與頭的接觸」的台階為何高過「臉的接觸——包括接吻」?位於階層最高階的「性行為」若排除、「手和身體的接觸」,其定義是什麼?

按照我國《刑法》所列性交定義為性侵入行為:「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之行為」與「以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或器物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之行為」,若按照學生本內階梯的分類,則「『手和身體的接觸』也有可能是『以性器以外之其他身體部位進入他人』。」

根據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統計,台灣每年有13000-18000起性侵害事件通報,代表性侵害事件發生絕非少數個案會遇上,明確的把性交與性行為定義告知給學生,將有助於及早發現與通報、安置。

五、欠缺積極同意的教導(p.31-p.37)

這7面的教導,偏向「個體要學會拒絕與自我保護」、「忍耐(延遲享樂)才能得到大大的回饋」[1]等,總括來看就是俗稱的「守貞教育」。暫先不論守貞教育好壞,整體看來,這7頁並無「積極同意」的觀念。

所謂「積極同意」(only YES means YES),並非是教學生要什麼都妥協與同意,而是過往法律案件裡,被害人往往被社會大眾與法庭檢視「是否積極抗拒」,若被害人受困於身心狀況、權勢欺壓、過度震驚,無法當下拒絕,就容易被輿論公審與檢討,因而對被害人造成二次傷害。

我們除了教導孩子「你有權拒絕你不要的」之外,也該教導孩子「除非對方積極同意,不然不能認為對方想要」,除了教孩子自我保護不要成為被害人,也要教孩子不要成為加害人。

孩子得學習到「我自己有拒絕與接受的選擇權利」,即是所謂「身體自主權」,除非自己同意,任何人都不得擅自觸碰;同樣也要學習尊重他人有身體自主權,沒有得到他人同意,就不能有任何接觸。

六、守貞教育的正反意見

《青春啟航》學生本(或支持守貞教育者)傾向「避免婚前性行為可以保護好自己,要將全人成熟的自己持守直到遇見真愛」,並且將真愛與婚姻兩個概念連結起來,認為具備承諾、激情、親密三個要素的是真愛,而婚姻因為與承諾(法律文書)有關,所以美好的婚姻近乎等同真愛。

大部分反對守貞教育實施的人則認為守貞教育有可能致使曾經並非積極同意的人蒙受更大傷害與挫折,例如曾遭受性暴力傷害或曾遇過PUA的人(Pick-up Artist,一種在世界各地盛行的約會教導技巧,透過心理操作使交往對象言聽計從、無法抽身與反抗),這兩者可能因為自己被定義為「不再純潔」而自我厭惡。

從一而終的觀念或自己資格不足的自卑,可能致使他們只能繼續屈就於初次經驗的對象。即使有機會脫身,也認為自己不配擁有美好的人生,不再有資格與條件良好的對象交往或邁入婚姻。

此外也有部分反對守貞教育者因擔憂未來性生活無法協調,而希望能盡早了解對方是否能在精神上、肉體上與之相互契合。兩人生殖器無法順利結合或是彼此性慾需求程度不一時,配偶若無法靠精神維繫彼此關係很容易因此離婚。

筆者認為,需要教導孩子的不是「守貞與美好的願景」,而是「無論守不守貞,都是個人選擇」。每個獨立個體都應有自己的選擇權力,並且也尊重他人的選擇,不該任意評論好壞。當個體與個體建立交往關係時,地位相當的他們有權決定他們要選擇何種交往方式,只要不是觸犯法律,都應享有法律保障的自由。

今日做出守貞決定,並非對性病的恐懼、對誰的預備,而是單單只因為自己的感受,只因為自己喜歡與不喜歡,要考量的只有自身,不是考量那位「會跟我結婚的真愛」。

七、性平教育該說的應該不只這些

乍看之下這本學生本若是運用在綜合活動課時間,沒有明顯違背國小教育規定的錯誤[2],但是實施12個禮拜,等同12節課都給志工挪用,隸屬這時段的教師只有旁觀沒有授課。若是使用正課12節,它所替換掉或壓縮的是綜合活動課的什麼概念?是否會因此過濾掉原本教科書希望學生學習到的地方?這就是極需要審視的地方。

整體看下來,這本學生本裡並無探討與接納同性性傾向、多元性別(含跨性別、雙性人、酷兒等)等性少數的空間,這或許是因為撰寫《青春啟航》學生本的彩虹愛家協會其宗教信仰觀念所致,期望僅有異性戀情與同性友誼兩種分野。但當社會已經日趨多元,同性性傾向、多元性別已經存在時,讓孩子不要看見有這麼一群人的存在與需求是合情合理的嗎?讓已有同性性傾向或已認知自己性別認同與多數人不同的孩子只能選擇「師長們想要他選的」,這樣不會有學生因此難過嗎?

《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13條:「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認識及尊重不同性別、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教育等課程,以提升學生之性別平等意識。」依照筆者評估,《青春啟航》課程並完全沒有介紹到的是「性別特質」、「性別認同」、「性傾向」。而「性教育」、「性別特徵」介紹並不多,尤其是性行為的詮釋,關於「何謂安全性行為」可能過於強調「結婚後在性行為最安全」,這樣對於減少青少年未婚懷孕情況的幫助可能十分有限,因為並沒有考量到「非積極同意者」的需求。但由於《青春啟航》課程多半是實施在綜合活動時間,我們無法明確知道實施這課程的各個學校是否在健康課有介紹到這些,如果有,則並不違背《性別平等教育法》。

比較令人擔憂的是,各個實施學校校內綜合活動課、健康課、社會課的授課內容是否有確實將這幾個面向涵蓋?還是校內師長會安心的認為《青春啟航》已經足夠不須再教?這得需要各校教評委員仔細審核。

《青春啟航》的授課者彩虹媽媽們之中,有為數不少的非基督教徒,此次軒然大波讓彩虹媽媽們非常難過。筆者非常肯定《青春啟航》編排的用心與彩虹愛家志工媽媽們的愛心,但是用心與愛心不能等同於不需要被審視。

深切希望彩虹媽媽們暫時先跳脫「我們這麼熱心與辛苦,怎麼汙衊我們」的委屈,了解一下「守貞教育」的正反論述。無論支持與反對《青春啟航》的人,都有著「為孩子好」的心願與理由,既是如此,為何無法找到溝通的點?無論支持或反對《青春啟航》的雙方,始終接不上線,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成因在於「沒有辦法通盤了解整個內容」。因此筆者在此還是呼籲彩虹愛家協會能釋出教材的內容,這樣才有助於彼此理解。

延伸閱讀

  • 「彩虹媽媽」爭議,反映出校園志工家長缺乏監督機制

註釋

[1] p37棉花糖實驗的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早已言明「現實生活不是實驗室,等待也不見得有第二顆棉花糖」,不建議將實驗室的結果直接套用到現實生活。

[2] p34列出的《愛的真諦》詩歌全文以及p37的「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的。」皆屬基督教信仰的《聖經》文句,是否踩了教育基本法「公立學校不得為特定信仰從事宣傳或活動」規定的線,要看教授課程者如何教導。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