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唐詩》: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為何寫〈賈生〉來借古諷今?

文:夏昆

李商隱為何寫〈賈生〉來借古諷今?

「生」是古代對年輕男子的稱呼,多用於讀書人。有故比如這個人姓李,事的神李商隱生來我們就稱他「李生」。唐詩杜甫有一首寫李白的不問詩就說「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蒼生當然,問鬼為何別的寫賈姓李的人我們也可以稱為「李生」,這個詞並不是借古李白獨有。但是諷今,在歷史上,有個姓賈的有故人卻把「賈生」這個詞獨占了,一說起賈生,事的神李商隱生來人們就都知道是唐詩在說他,而絕不會是不問別人,這個賈生是誰呢?

他就是西漢的賈誼。賈誼為什麼被稱為賈生?這要從司馬遷的《史記》說起。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到西漢武帝,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司馬遷寫《史記》,帶有很濃重的個人好惡色彩,他對自己喜歡的人就使用尊稱,比如項羽名籍,字羽,但司馬遷不稱他的名而稱他的字,因為在古代稱字是對對方表示尊敬。同樣,屈原名平,字原,出於對他的尊敬,司馬遷也稱他屈原而不是屈平。此外,司馬遷經常將兩個時代不同但是他認為命運相似的人合在一起作傳,和屈原並列的就是賈誼。

屈原和賈誼,一個是楚國貴族,一個是漢代官員;一個貴為三閭大夫,曾起草楚國憲令,一個是西漢的太中大夫,曾向皇帝進獻無數定國安邦之策。屈原死後七十八年,賈誼才出生,應該說,兩個人是沒有什麼直接關係的,但是,司馬遷卻將兩人並列,作〈屈原賈生列傳〉,不僅表現司馬遷對賈誼才華的高度認同,也說明,在司馬遷眼裡,他們的命運是有著某些共同點。

賈誼是洛陽人,年少即以博學而聞名郡中,河南太守吳公被提拔為廷尉時,向漢文帝推薦賈誼。於是文帝招賈誼為博士。

漢代的博士就是向皇帝提供國事諮詢的,當時賈誼才二十出頭,是最年輕的博士。每次皇帝要求大家商討國家大事時,各位老先生還沒說話,賈誼就第一個發言,弄得老先生們只好在他說完之後尷尬地笑笑,說:「小賈的觀點就是我想說的啊!」並且大度地表示出對他才華的欣賞。漢文帝也十分欣賞賈誼,於是一年之內就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獲得皇帝賞識的賈誼更是意氣風發,積極參與朝廷大事,也越來越得到皇帝的信任,於是,漢文帝打算再提拔賈誼,讓他擔任公卿之位。但是,皇帝的建議卻遭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這麼一個年輕人,居然剛當官不久,就要超過一幫老臣,這是老臣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於是,在皇帝透露出提拔賈誼的想法之後,老臣們紛紛上書,強烈反對。皇帝沒有辦法,只好放棄。而且此時,由於老臣們的忌恨,賈誼在長安也待不下,於是,漢文帝讓他離開長安去長沙,擔任長沙王的太傅,也就是老師。

被攆到長沙的賈誼陷入人生的低谷。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才華蓋世卻要被人陷害。長沙在戰國時屬於楚國,這讓賈誼想起楚國一個跟自己有著相同命運的大臣——屈原。於是,賈誼寫下〈吊屈原賦〉,用悼念屈原的方式來抒發自己對命運的不忿。

賈誼到長沙一年多後,漢文帝十分思念他,於是把他召進宮裡,跟他聊了大半夜,越聊越起勁,漢文帝多次把自己坐的蓆子往前挪,想靠賈誼近一點。

大家一定會想,賈誼如此受皇帝賞識,後來一定飛黃騰達了吧?並沒有,因為皇帝跟他聊的並不是什麼治國安邦的大事,而是神仙鬼怪之類的無稽之談!

賈誼的命運仍舊悲苦。後來,他改任梁懷王的太傅,可是梁懷王不小心騎馬摔死,賈誼覺得自己沒有盡到做老師的責任,不久也鬱鬱而死。

賈誼的才華讓人欽佩,而他的命運也令人同情。古往今來,無數詩人曾經寫詩評論賈誼。比如王安石寫〈賈生〉說:「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毛澤東更是認為賈誼因梁王墜馬身亡導致自己鬱鬱而死是不值得的:「梁王墮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而評論賈誼最有名的一首詩,應該就是李商隱的〈賈生〉:

〈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宣室,原來指漢朝皇宮的宣室殿,這裡代指西漢朝廷。第一句是說朝廷到處尋找賢才,就連那些被貶的大臣也找到了。而在他們當中,賈誼的才華是出類拔萃的。可是,即使皇帝找到賈誼,跟他聊了一個晚上,期間甚至多次把自己的蓆子往前挪,也不過是枉然。為什麼呢?因為皇帝問的不是天下蒼生的大事,而只是那些神仙鬼怪的無聊之事。

這首詩也是一首詠史詩。前面說過,古人寫詠史詩並不是簡單地對歷史事件發出感嘆,更多的是借古諷今,表達自己的思想。那麼李商隱為什麼要寫〈賈生〉呢?其實,這跟他自己的命運經歷有關。

李商隱九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家裡生活很困難,作為長子的李商隱就支撐起整個家庭,透過替人抄書掙錢以補貼家用。後來,李商隱跟著一位叔父學習,十六歲的時候就寫出很好的文章,引起當時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注意。令狐楚把李商隱收到門下,讓他和自己的兒子——後來擔任宰相的令狐綯一起學習,還救濟李商隱的家庭。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在二十六歲的時候中了進士。可以說,令狐楚對李商隱是有知遇之恩的。

可是,後來李商隱的命運卻飽經坎坷,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李商隱年輕的時候,來到涇源節度使王茂元手下當幕僚,王茂元很喜歡李商隱的才華,就把最小的女兒許配給他。而這場婚姻正是李商隱坎坷的根源。

中唐之後,朝廷大臣分成兩派:一派是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牛黨」,另一派是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兩派輪流把持朝政,爭鬥不休。李商隱的恩師令狐楚屬於牛黨,而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屬於李黨,是故李黨認為他是牛黨的人,而牛黨則認為他是叛徒。所以,李商隱不僅仕途坎坷,還被很多人看作是忘恩負義。

滿腹才華,卻一生困頓,這不就是唐朝版的賈誼嗎?所以,李商隱才會把賈誼看作是知己,從賈誼的命運中尋找慰藉,進而寫出這首名垂千古的〈賈生〉吧。

唐詩小帖:賈誼是漢代著名的政治家、辭賦家,他還有那些著名的作品呢?

賈誼被貶到長沙時,路過湘水。這裡是屈原的故鄉,也是屈原自沉之處。此時,年紀還很輕的賈誼似乎跟懷才不遇的屈原產生共鳴,於是,他寫了一篇〈吊屈原賦〉。這篇賦作的語言很像〈離騷〉,無非是在抱怨朝政不清、小人得志、忠臣被逐。賈誼說:今天的朝政,莫邪寶劍被認為是鈍刀,而真正的鈍刀卻被捧為寶劍(「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聖賢的大臣被驅逐,而朝政的正義已經被顛倒(「聖賢逆曳兮,方正倒植」)。才二十多歲的賈誼竟然因此發出不想再活下去的哀嘆(「吁嗟默默,生之亡故兮!」)。

賈誼在長沙做了三年太傅後,有一天,他的房子裡飛進一隻鵬鳥。

鵬鳥長得很像貓頭鷹,被認為是一種不祥的鳥。賈誼看到牠飛進自己的屋舍,心想也許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他便寫了一篇〈鵬鳥賦〉。

在這篇賦中,賈誼借自己與鵬鳥的對話,引用很多老莊的觀點,認為人生無常,運不可期,也安慰自己人生應該無慾無求,恬然自安。但是細讀之下,仍然能從文字裡發現深深的憂憤之情。賈誼說:「且夫天地為爐,造化為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這個故事源自〈莊子.大宗師〉。在文中莊子說:如果現在有個銅匠在煉銅鑄器,突然有股銅汁跳起來說我必將成為干將莫邪那樣的寶劍,銅匠一定會認為這股銅汁中邪,是不祥之物,應該棄去不用。

今天的社會也是這樣,萬物都在爐中熔煉,突然有什麼跳出來說我是人,我是人!天地也會認為他中了邪,一定會棄去不用。所以,賈誼的這個寫法其實就是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一個翻版。雖然他在文末也說「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不過,這看上去更像他的自我安慰,也就是在全面的低沉中勉強給自己打氣罷了。

今天人們知道的賈誼最著名的作品是〈過秦論〉,這是一篇借探討秦朝興亡史來為漢代統治者提供借鑑的文章。文章裡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國家要實行仁政,才有可能長治久安。這個觀點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直到現在,〈過秦論〉都是課本裡的重點篇目。

相關書摘 ►《有故事的唐詩》:唐代詩人宅男之首,好不容易出遠門卻遇上什麼悲慘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有故事的唐詩:經典名句是這樣來的》,日出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夏昆

愛上唐詩,就從66個故事開始
走進唐詩,看詩人沉浮的命途、看詩人有滋有味的日常,
還原唐朝各時期具代表性詩人作品的背景故事,遊歷大唐世界!

詩人的鬱悶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孟浩然是個不愛出門的宅男?

許多詩人總愛四處遊歷、寫景入詩以寓情懷,不過孟浩然打從出生到四十歲都沒離開過故鄉襄陽。好不容易四十歲時想去京城考進士,不想到了京城找好友王維時,卻因耿直意外得罪唐玄宗李隆基,因此落榜的孟浩然十分鬱悶,便去吳越一帶散散心(總算願意出門走走)。他從長安一路到湖北武漢的黃鶴樓,當要離開時,朋友李白寫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他送別。

詩人的多情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 元稹與妻子鶼鰈情深,但愛妻早逝讓他悲愴不已;可是他真是用情專一之人嗎?

元稹二十五歲時娶了韋叢。當時他剛剛踏入仕途,官職很小俸祿很低,所以婚後生活很是貧困。賢慧的韋叢任勞任怨地操持整個家。後來元稹官越做越大,家境也越來越好,韋叢卻在二十七歲時便去世了。元稹大受打擊,想起妻子跟自己吃盡苦頭,卻沒過過一天好日子;元稹寫了很多悼念她的詩,其中最有名的是〈離思五首(其四)〉。

發現詩人的另一面

  • 考場黑名單之作弊大王:溫庭筠
  • 長安塗鴉狂人:賀知章
  • 超級學霸:王維
  • 九歲出書神童:王勃
  • 宅男詩人:孟浩然
  • 戶口不明:李白
  • 李白鐵粉:杜甫

33位詩人╳66個唐詩故事╳126首唐詩佳作

不講平仄押韻,不求點評賞析。跨境唐詩,看的不僅是詩,還有人的情感!詩人們的七情六慾、愛恨情仇,和你我沒有不同,到底哪些詩人怪得讓人受不了?哪些詩人可愛得讓人想和他做朋友?到底詩人們都經歷過什麼,才讓他們可以寫出傳頌千年之久唐詩名句?

本書加入「唐詩小帖」以及「詩詞小地理」,不論你是否熟悉每首詩,都能因此更貼近詩人當下的感受、進而愛上這首詩。

getImagePhoto Credit: 日出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