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與孩子對話》:家族陪伴計畫,是我在非洲最能展現「三心對話」的生命工程

文:宋慧慈

善因緣,用心與孩好業力

ACC(Amitofo Care Center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 馬來西亞新山分會會長莊師兄,對話得知我在緬甸為靈鷲山教團創校的家族計畫任務告一段落,積極勸請我為非洲的陪伴孩子盡一份教育愛。

瀏覽了ACC發起人慧禮法師「法傳非洲、非洲興學濟貧」的最能展現崇高理想,我心動了;再讀到慧禮法師「五世埋骨非洲」的心對悲心宏願,我決定行動了。生命因為一直惦念著「要為菩薩奉獻到六十歲」的工程發願,於是用心與孩把二○一九年規劃為「非洲年」。

因緣際會,對話史瓦帝尼(Kingdom of Eswatini。家族計畫原「史瓦濟蘭Swaziland」)成了我踏上非洲土地的陪伴第一個國家,史瓦院區兩百五十名的非洲院童,成了我教授中文的最能展現第一批小黑人。

「中文教師」是我受聘到非洲工作的職稱;「把中文教好」是一年聘約中的主要任務;「讓小黑人喜歡學中文」則是我遠渡重洋的重要夢想。在ACC土地上,我小心翼翼的隨時提醒自己:尊重、接納、不要踩「國情不同、文化差異」的紅線。

我在自己的四個中文班享受了教學相長的愉悅,也協助其他中文老師處理班級經營中的最大挑戰——特殊需求孩子的有效學習。還擔任最實況的教學示範,並陪中文老師們回顧有效教學的眉角,而且隨時應召當中文老師的教學諮詢; 院長更陸續交託我重整院區孩童紀律的重任。

其中,稱得上是ACC前瞻工程的「八正道」家族陪伴計畫,是我在非洲最能展現「用心,與孩子對話」的一項生命工程。其實,不只與孩子對話「要用心」,與院區華人職義工、與當地教師和保母的對話,更需要用好奇心提問、用接納心傾聽、用祝福心回應。

這個被我稱為「多面向陪伴、多角度關懷」的家族陪伴計畫,緣起於ACC非洲執委會祕書長三月來訪時,提到希望華人職義工能夠「認養院童、並且深度陪伴院童」的原始構想。一週後,華人教師們被約請到院長辦公室談祕書長的構想。我當場表明:只要每一位中文老師把自己班上中文課的孩子「看管」好,就是最棒的認養陪伴了。

不料,我的提議立刻被中文老師否決。因為好幾位老師已經受不了自己中文課裡的幾個孩子,下課就像解脫了一般,實在無心力繼續陪伴。

不知道是哪來的勇氣,我主動開口,請老師們把各自力有未逮的孩子轉過來給我。我的想法很簡單:與其一街哭, 不如一家哭。而且如果我拒絕這些孩子, 豈不是太辜負我千里迢迢來史國的願力嗎?

果然我如此一說,大家都拍手通過。於是,家族陪伴計畫順暢地往前邁出一大步。我的家族很快就額滿了,可能菩薩認為我這一世修得不錯,可以度化這些孩子,所以通通來到我的家族要我陪伴。這麼一個轉念,我也就更欣然來者不拒,一定是那句「退步原來是向前」的效應。

公開表揚,私下懲罰;大聲讚美,小聲責罵

當討論到各家族的「領導學長姐( 後續稱『孩子頭』)」時, 我懇請優先讓我挑選與我比較相應的高中生, 好協同我帶領這群挑戰非凡的家族成員。對我已經胸有成竹的準備要迎接這個ACC劃時代的生命工程計畫,其他中文老師因為在台灣少了導師的班級經營經驗,希望我能更具體說明在這個陪伴計畫中, 中文老師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會不會讓保母誤以為我們要取代她們的管轄權?

我謹記「用三心對話」的精神, 盡我所能地向其他老師介紹我對這個計畫的初步認知。

我比較喜歡用「多面向的陪伴」來看待這個家族計畫的精神。絕對不是中文老師要去取代保母媽媽的管教工作。事實上,以我來ACC兩個月所看到的,華人職義工對孩子的影響,並不如保母媽媽們做的。因為當地師長對孩子是一種「土親人親」的連結,除了語言能溝通的深度,華人必須要顧慮到「國情與文化的殊異」。所以,我認為這一個家族計畫,中文老師要扮演的角色,叫做「輔導的補位」。這樣的「補位」工作,本來就是中文課的班導師責無旁貸的。但可能因為課程的壓力,影響到中文老師跟孩子之間的對話關係,所以我也很支持這個「重新認養」的家族計畫上路。

用台灣的教育體制來比喻吧!台灣不管中學、小學,甚至於大學,都有班導師。班導師本來就要扛起「傳道、授業、解惑」的一切責任。但,因為緣分不同,因為老師的對話能力,會影響到孩子有些話「不一定」「願意」告訴班導師。這個時候,就有所謂的「輔導體系」出現;或是有時候,班導師已經對孩子使不上力,也會有所謂的「訓導體系」出現。

我鼓勵家族老師在這個陪伴計畫中的定位是:「因時因地制宜」的同時扮演輔導與訓導的雙重角色。「怎麼營造讓孩子對家族老師是一種『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師生對話關係」,是大家都要修行的功課。所以,我認為這一個家族計畫,真正可以成長的其實是老師們自己。於是,八位家族老師相約共修共勉這十六字祕笈:「公開表揚,私下懲罰;大聲讚美,小聲責罵。」

我邀請華人老師們不妨回想我們自己求學過程中,遇到「不便」跟原生家庭父母談的事情,我們會喜歡找誰談。我們就來扮演被我們喜歡去找來談的那個人的特質。

我跟家族老師分享: 我會支持保母媽媽有她們必須堅持的管教點!因為在我自己當了媽媽之後,我才明白了過去我曾怨我媽媽的一些觀點,其實是作為一個母親很不得已的角色堅持。華人老師應該從這個角度去聽孩子們對保母的抱怨。有些孩子不服管教,可能真的不能習慣,而希望找一個情緒的出口。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找上家族老師,我們千萬不能「偏聽」,先別急著下定論,用提問的方式陪孩子聊聊事情的真相,必要的時候,我們得在談話後求證。但,至少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回應:讓孩子覺得他( 她)的心事,有被我們聽到、聽進, 也聽懂了!不過,那個「聽懂」,絕對不等同於我們是跟孩子站在同一邊,要去對抗誰……畢竟我們華人老師都只是孩子生命中一小段時間的過客,目的終究是要幫助孩子學習面對、甚至適應史瓦帝尼的生存環節。

我再藉著我在台灣看到的訓導體系和輔導體系的有待改進處,跟家族老師們分享在這個陪伴計畫中,老師要多加小心的角色扮演。訓導人員常被詬病的,就是能量大多花在處理「果」,而比較少去找出孩子偏差行為的「因」,以至於周而復始地扮演著讓孩子望而生畏的黑臉。有些輔導人員又過於呵護、甚至於同情孩子的委屈,不論是精神或物質的補給,都讓孩子失去了應該要自己承擔生命的責任。所以,來到ACC,是扮演老師,而不是育樂營或義工團體的大姊姊。該教孩子面對、承擔的,我們都要堅持。更要小心,不要因為個人的喜好,而跟某幾個孩子「過於」親近,讓孩子認為我們是可以予取予求的。

最後,關於少數華人老師對保母媽媽的能力質疑,我也呼籲華人老師們: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去看待保母媽媽,保母媽媽就會變成我們看的那個樣子。縱然有少數的保母媽媽不稱職,我們都不要忘了去感恩絕大部分的保母媽媽在孩子的教育和養育上的付出。回到《普門品》的經典精神,也是在教導我們:面對保母或本地老師,我們要修練的正是觀世音菩薩的「應以何身得度,當現何身」。其實也可以鼓勵保母們,當她們在教養上遇到了關卡,也可以來找家族老師討論。總之,中文老師和保母是同一個目標:帶起ACC的每一個孩子的心。孩子有了狀況,我們都要「多面向」的去看哪一個環節脫勾,而不要急著追究、甚至推諉責任。

院長以她精深的佛學造詣,為這個家族陪伴計畫定調為「八正道家族」,分別是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進、正念、正定。我的「孩子頭」中有一位大哥叫「清定」,所以,我為我的家族選擇「正定」。同時把一般學長制最容易發生的「大管小」陋習,透過四次與大孩子的團體對話,扭轉成充滿人文溫馨的「大帶小」陪伴氛圍。

第一次集會

第一次集會, 集合七年級以上的大孩子,我準備的四段短片,緊緊扣住了史國孩子的興趣與注意力。這次會談主軸,我放在觀賞完一部「生命教育」影片(劇情簡介:一隻被蛇逼到樹枝上的貓,後來掉進一個洞裡,跳不出洞口,一條狗想盡辦法把貓救出來後,貓和狗成為同行的伙伴。)的會談:如果要你們認養小弟弟、小妹妹,並教導他們,你們願意嗎?說說看你們的顧慮。

這段影片的四層次提問如下:

層次一、影片中有哪些動物?發生了什麼事情?(就是劇情的回顧問答)

因為提問很明確,答案很簡單,很快的帶動起大孩子們極高的參與興致。

層次二、在觀賞影片時,你什麼時候有緊張的情緒?什麼畫面讓你很高興?貓掉進深洞裡的心情如何?狗為什麼要救貓?貓出了洞口後,會對狗說什麼?

因為是邀約大家以自己的感覺來回應,沒有對錯,所以,大孩子也都熱烈的分享。

層次三、「幫助人」是一種什麼心情?誰有幫助過別人的經驗?

兩個大孩子分享了他們幫助同學和學弟妹的故事。

層次四、如果ACC要安排大孩子照顧、教導學弟妹,你們認為可不可行?

我請求大孩子仔細地說明心中的念頭。孩子頭「清孝」說:「學弟妹會被大哥哥大姐姐打死。」我在內心暗自感謝清孝這個回應,讓我有機會繼續帶著大孩子們往下談。

「為什麼大哥大姊要打死學弟妹?」
「很皮啊!」
「說說看學弟妹是怎樣的皮?」

其實不外乎就是「不聽話」「不懂事」「愛搗蛋」等不守團體規矩的行為舉止。但是因為邀請大孩子可以盡情地說,也就提供了院長和家族老師對全體院童的常規有更具體的了解。

突然,有一個大孩子高聲說:「你們自己還不是也很皮!」我的餘光瞥見院長驚訝的挑眉。果然在會後的分享會上,華人老師取得共識:下次集會就帶著大孩子們談「自己需要改善的點」。

這第一次的集合,在幾位資深華人老師的觀察回應中,發現是史瓦院區難得聚焦的一次師生會談。全體華文老師都把效能歸因在「提問、傾聽、回應」的功夫,我自己也再次看到「提問比給答案更重要」的例證。當然要感謝院長和華人老師們願意支持「先對話、建立共識、再推行」的理念。

由於有四位女孩在團體會談時,一直發出誇張的笑聲,集會後,我把她們留下來核對彼此的想法。

為了替「八正道」家族陪伴計畫的生命工程做好暖身,我非常在意這第一次嘗試對七年級以上的大孩子所開辦的影片會談,我認為計畫精神應該是「多面向陪伴,多角度關懷」,所以,我也就更在意四位大女孩兒對自己言行表態的認知:是否有感於短短一個小時的團體會談,她們的數度狂笑,對我帶領會談的深聽,有滿大的干擾。解散前,我點名四位大女孩活動結束後留下來,沒想到她們不但沒落跑,而且與我席地暢談。

我沒有從「指責她們的失態」開場,而是以一種「感謝她們留下來」的角度切入,從她們的眼神,我領受到一份「她們願意聽」的善意。

我先提問:「知道為什麼我要留下妳們嗎?」

最聒噪,但也是最有回應的女孩說:「因為我們笑太大聲了!」

「太棒了!」我立刻給予高度的獎勵,再繼續說:「院長媽媽才勉勵大家要當Lady,可是妳們剛剛那樣子的笑聲比較接近Crazy!有沒有誰可以告訴我下一次再來上這樣的團體討論課,要怎麼控制自己的笑聲?」

右一那一位很有氣質的孩子第一個舉手說:「想要笑的時候,會摀住自己的嘴巴!」

我回應:「不錯!代表妳很了解自己的狀況。妳可以先離開。」

因為讓她先離開,剩下的三個女孩就都搶著要說。下一個的答案,卻讓我啼笑皆非。

右二女孩說:「下一次來上團體課,要想不快樂的事情,就不會笑了!」

我回:「可是,上我的課會讓妳不快樂嗎?」她搖搖頭。

我再說:「我明白妳的意思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一直大聲笑,對嗎?」

望著第二個女孩的離開,剩下的兩位更急了!互相推擠,搶著要先說。本來要「剪刀、石頭、布」決定誰先發言,出乎我意料,左一女孩居然禮讓左二先說。

只是左二能想到的辦法,幾乎跟前面兩女孩說的大同小異。見我瞪大眼睛,她多說一句「我也不知道!」於是,我和她立了密碼規矩:「以後妳大笑,我就給妳一個手勢,妳要立刻停止喔!漸漸的,妳會發現從要笑這麼久,縮短一半時間,再縮短一半時間,妳就真的進步了啊!」

我除了嘉勉她願意改進,還要求周圍觀課的老師們容許我對左二說悄悄話。我靠近這位女孩的耳朵,輕輕地說:「妳其實長得非常漂亮,可是,每一次妳失態的狂笑,就變得好醜唷!」她的眼睛頓時大亮!我相信她聽得懂我的話。

最後剩下左一這朵蓮花( 名字有「蓮」),聽說是所有中文老師都受不了的ACC大姐頭。感謝菩薩的加持,這一晚,我居然能和她有深度的交心。主要還是提醒我自己:這朵蓮花對自己會失態狂笑的掌控,是不能也,非不為也。於是,我也就沒有以訓誨的語氣和她交流,而是不斷的點出我來ACC後,看到她的強項能力來勉勵她。望著蓮花的離場背影,我有信心可以陪伴她長養出她本然的氣質,並引導她開發出善於看問題的潛能。

隔週,我約了蓮,要把一款維他命發泡錠送給她。

「蓮」是我來ACC第二天就發現的一個聒噪到不行的高中大女孩,後來又陸陸續續聽其他華人職義工對她的批評,但卻沒聽到有什麼改善的策略。

她是第一個被推到我家族來的高中生。會談中,她告訴我想當演員,我抓到了好的機會。

假期課後,我把她留下來,「昨天謝謝妳上台幫我翻譯,可是妳的聲音揚升力不夠,後面的人都反映聽不到。那是因為妳的聲音已經啞掉了!想要當演員,沒有好的聲音,第一個就會被淘汰。妳想不想改善呢?」

她當然點頭。我給了她三個方法:

「今天,我要送給妳可以讓妳的喉嚨舒服一點的維他命,妳連續服用一個禮拜,看會不會有改善?第二、妳要開始學習不要遠距離吼叫,或在室內興奮尖叫,那樣對妳的聲帶損害很大。第三,妳得開始調整妳的心性,讓妳可以寧靜的、不要急著表達妳自己。不然,妳的聲帶很容易痙攣,就會讓妳的聲音越來越沙啞。」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用心,與孩子對話:用「好奇心」提問,用「接納心」傾聽,用「祝福心」回應》,遠流出版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 Readmoo讀墨電子書連結

作者:宋慧慈

「提問」比「給答案」重要
有層次的提問,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連續六年榮獲「全國教師創新教學競賽」獎的宋慧慈老師,如同教改的先行者,在三十年教學期間,秉持著「帶起每個孩子」的教育信念,揚棄了以分數為評量標準的填鴨式教育,因材施教,並率先引用「提問式」對話教學,啟動學生思考的引擎。宋老師說,人的一生無時無刻不在對話關係中,尤其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最怕的是沒有對話的獨白,同時還要身為師長或家長謹記「提問比給答案重要」,唯有「不急著給答案」,才能激發孩子源源不斷的創意。

在台灣教育現場,老師們各自以獨門的功夫帶領孩子,開發孩子的各項潛能。過去,在「考試領導教學」、填鴨式教育的情況下,孩子根本無法樂在學習。現代的教育目標,就是期待給孩子更多元、開放的學習環境,並透過教改來逐漸落實這個目標。走在教改之前,宋慧慈老師便開始將「提問式」對話教學帶到教育現場,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課程,宋老師看到了孩子們因為有層次的對話教學,眼睛亮了、笑容多了、心也開了。即便對話教學耗時費力,也看不到立即的成果,但宋老師仍積極地推動分享,引導學生說出內心話。透過有層次的提問,不但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同時也能啟動了孩子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怎麼問,孩子願意說?
怎麼說,孩子願意聽?

怎麼問,孩子願意說?怎麼說,孩子願意聽?只要能啟動孩子思考的引擎,建立彼此的信賴關係,就有對話的機會。其中建立「信賴關係」的關鍵,必須修練「有效的問」「接納的聽」「到位的應」:

  • 【有效的問】:「提問」比「給答案」更重要,只要問題問對了,理想的答案就會接踵而至。
  • 【接納的聽】:學習放下「自己的想要」(預設的立場),才能看到「對方的需要」(真正的尊重)。
  • 【到位的應】:先回應「心情」再回應「事情」,當對方的心情被接受了,事情往往也就解決一大半了。

《用心,與孩子對話》,是一本對「提問、傾聽、回應」再學習(relearn)的書,本書內容也連結到教改議題「一○八課綱精神」的落實,期待老師的課程規劃都能「以學習者為中心」,透由「有效對話」,教師們的教學習慣,能從過去「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轉變為「學生想學什麼,教師就教什麼」的靈活教學。當每一位師長都「用心,與孩子對話」,就能呈現「學生愛上學,老師愛教學」的教學歡樂境界。

getImagePhoto Credit: 遠流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