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尤老先生的畫冊,彷彿整個高雄蚵仔寮的地景變遷史

文:阿桂

第一次打電話給尤辰允老先生時,翻開彿整由於老先生不會國語,尤老我只好用我不流利的先生雄蚵台語說明來意,希望能去拜訪他,畫的地並為我的冊彷台語不好致歉,尤老先生告訴我:「袂曉講台語無要緊,個高沓沓啊講就好。仔寮」他對我從哪裡來?什麼時候來?似乎不甚在意,景變耐心聽我解釋完,遷史只請我來之前撥電話給他,翻開彿整這樣他就會在家等我。尤老他告訴我,先生雄蚵到某某廟前,畫的地找個路人問「畫圖的冊彷阿公住在哪?」便能找到他家。

就這樣,個高我們來到了高雄梓官蚵仔寮附近,一個叫赤崁的地方。附近的人們都知道,有個老人家畫畫很有名,他的名字叫尤辰允,今年94歲。

以繪畫記錄生命歷史的自家漁人畫室

尤老先生作品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的繪畫主題,是採自他的生命記憶。於是,翻開他的畫冊,像是翻開整個蚵仔寮的地景變遷史。他的經歷,也是蚵仔寮地區漁民共同的記憶。當中山大學社會系HFCC計畫【註】的「空間、木作與文化記憶(二)」課程,在旗津基地復刻重建藏仔寮時,尤老先生給了很大的幫助,提供了許多當年漁港歷史事物的細節。

尤老先生平時在家中作畫,目前已累積兩百多幅,家中有三個五坪大小,共計大約10-15坪的空間,每個房間的四面牆壁,都掛滿了他的作品。這些畫作主要是油畫和水彩,依主題展示,有部分是老先生旅行去過的地方,是依著照片畫的;有部份是老先生的生活大事,包括與前高雄市長陳菊與農會代表等人表揚的合照。尤老先生也擅長畫磚屋與老房子,磚瓦建材一塊塊砌上的線條,刻劃的特別明顯。彷彿有著以畫筆記錄過去的迫切感,訴說著那些過去的生活、消逝的年華、以及悠遠的記憶。

自學臨摹開始的高齡素人繪畫創作

尤老先生68歲才開始畫畫,起因於和孫子一起看電視新聞。報導中有個孩子在自家圍牆邊玩耍,卻因此出了意外。他起心動念想畫下來。由於沒有立體透視的概念,畫得並不好,但老先生仍拿著鉛筆細細地畫,過了一陣子,竟畫出興趣來。就這樣開啟了他繪畫的生涯。

初始,老先生到附近的廟裡臨摹牆上的畫,用色鉛筆、蠟筆與簽字筆慢慢開始,拿著仙桃寶劍的天兵天將與仙人仙女們,就這樣,出現在一張張16K大的白紙上。老先生的畫室陳列正記錄了這個創作過程,畫室牆面的一角,站滿了咧嘴而笑的神仙們,鉛筆塗改擦拭的痕跡歷歷可見。

image2-e1549076082815Photo Credit: 十二道人情味提供
尤老先生初學畫時,自己去廟裡臨摹牆上的作品

兒子為了鼓勵老先生繼續畫畫,便幫他報名了附近私人畫室的繪畫課,尤辰允這才開始學油畫。他開始把生命中的記憶畫下來,老先生自述「連睡覺都在想」,當年的記憶偶爾也會入夢,一幕幕的古早生活情景,就在老先生的畫筆下再現。日子一天天過去,整個畫室的牆上都掛滿了他的記憶,順著牆面延伸,爬滿了這間,再填滿那間,一路到隔壁車庫院子,滿牆都是畫作。

尤老先生的生命故事牆重現高雄歷史變遷

那就是整個畫室最撼動人心的部分。老先生指著一幅幅海上場景,告訴我們當年捕烏魚的往事。那時他國小畢業,沒有繼續上學,而是上了漁船。這時他才12歲,捕烏魚是以排筏出海,排筏是六個一組,可能好幾組排筏,圍成一圈,以網圍住烏魚,船上的漁民敲擊小鐘,受到驚嚇的烏魚便自行跳出水面,這就是漁民口中的「搖鐘仔」和「跳烏」。另有圍圈外的排筏,上頭坐著三人整理漁網,老先生告訴我們那是小孩子,負責收網。

旁邊還有一幅描繪著一艘船筏翻了,海水的顏色轉淡,兩個人與船筏泡在一團團白色的浪花中,另兩艘船筏的人還硬撐著,將排筏拖回岸邊。老先生在旁邊寫著「翻排,六十年前這般生活」。畫作中拖著竹製船筏的漁人們,以及和海洋共生的各種勞動細節,正訴說映照著上了岸之後,當時人們補網、喊魚、賣「烏金」、以及在臧仔寮的漁港生活情景。烏魚價格不菲,漁人出海一次,收入頗豐。漁人們上了岸,老闆會招待大家在臧仔寮吃飯休息,大夥兒圍成兩個圓桌吃著,旁邊還有幾張供休息的床。

image4Photo Credit: 十二道人情味提供
六筏一組,拖著漁網捕烏的情景,是老先生孩提時期的海上記憶

社會變遷下,接下來船型變了,來到機器船的年代。老先生指著畫中的的漁船,那是曾經存在的漁船,告訴我們這艘船有十幾股,獲利要給十幾人分,兩艘漁船拉起了一張巾著網,魚兒在其中翻騰跳躍,「後來(捕烏)變成這樣。」老先生說著。

80年代,隨著政策改變與大環境的產業變遷,許多漁民上了陸,成了農夫,尤辰允也不例外。就在捕烏的海上系列一旁的牆面,內容變成了傳統農家樂,稻田、曬穀場、踩水車。一張描繪三合院的場景,訴說著傳統農家的日常。繪畫從海藍色的基調轉為水綠,綠油油的稻田、金黃色的收割、三合院裡的孩子與母親、男人拿著豐收的菜蔬笑著。

老先生告訴我們,他的菜園還在,只是現在老了,比較沒去勞動了。現在則是花了許多時間在畫畫,偶爾會有大人物來拜訪。而過去的生活素材,老先生表示他覺得畫得差不多了,後來會畫一些出去玩的風景見聞,或生活中其他值得紀念的事情。有幾幅看起來是人物合照的油畫,其中有一幅,能認出畫中的人物是高雄市長陳菊,陳菊來拜訪過他,說他是高雄的活歷史。

image7Photo Credit: 十二道人情味提供
農村情景也有時代轉變的歷程

生命敘事的回憶從平面繪畫走向立體模型

除了畫畫,尤辰允也會做模型,來重現當年使用過的器具。創作的素材都是尤老先生蒐集的回收材料。模型的材料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回收紙重製的紙漿,另外則是塑膠繩。由於附近的工廠會產生一綑綑廢棄塑膠繩,剛開始老先生會自己去撿來用,現在大家都知道尤老先生有需求,便會幫他留存,等著他去收。

塑膠繩做模型的方式是編織,尤辰允說,這部分是他無師自通的,創作的素材比較像些用具的縮小版,如小籃子、小甕、動物的模型等等。紙漿的部份,有古早器物的重現,像是早期常民器物的模型,如杵臼,或一家人在牛車上玩樂的情景,甚至他已經過世的朋友,也出現在模型中。

image10Photo Credit: 十二道人情味提供

當中山大學的師生,找到尤辰允老先生,說明想復刻藏仔寮的時候,尤老先生便開始動手做起藏仔寮的模型來。藏仔寮通常在港邊,是捕烏漁人的休息之地。大家合力把漁網牽罟上岸後,通常會在藏仔寮一起吃飯。藏仔寮通常有前後兩進,前面一進有廚房、餐桌,後進則是一些床,可讓隨船到此的外地漁人休息過夜。

老先生的模型十分仔細,寮的牆面與屋頂茅草竹子建材如何固定、建築,屋內的設施也力求與當年他的看到的一模一樣,包括爐灶的形制與位置,桌椅的安排等,看的出來尤老先生對細節十分堅持與用心。屋外還做了排筏以及早期捕烏用的漁網模型,上面的漁人們示範著如何操控船筏,兩人坐在屋外的牆邊休息聊天,還有人正挑著水走過,準備做飯菜。

中山大學的師生於106年開設的「空間、木作與文化記憶(二)」一年的課程裡,靠著尤老先生的模型,以及在地業師每周一天的技術指導下,於「旗津開創基地」蓋起了當年的「藏仔寮」。不過,由於學生都沒有木作的經驗,教學目標也是過程重於結果,因此學生是從做椅子開始學起的,使得進度緩慢。一年的課程過去,師生們只合力完工了其中一進。對此尤老先生認為應該要力求精準,前後兩進都要蓋好才是。正如同他一幅幅磚瓦歷歷分明的油畫,兩者相互呼應。「做事應該就要做到最好。」老先生用台語說著!

生命中的記憶連結讓古老文物重現

看著滿牆陳列的畫作,整個院落的古早器物與模型,這些都是乘載著當年記憶的創作。或許,尤老先生太想看到當年的生活場景重現在眼前!畢竟,時間若是真能倒轉,當年的那些記憶若能絲毫不差地出現,對當年沒有攝影留存的老人家來說,會是多麼感動的事。

結束了畫室的參觀,問老先生最近有無新的作品,他說,記憶中的事情都畫得差不多了!然而,老先生的作品,對整個地方文史記憶的風華重現猶如一個引人的鍥子!曾經走過那些年代場景的在地人,來到他的畫室,仿如暫時時空置換,進入自我的記憶長廊;而從事在地田野研究的文史工作者,也能從這些畫作與模型具體地勾勒出當年的社會生活情景。就像是漁網上的鉤子,它們勾住過往的記憶,身處在現代的我們,只要停下腳步細心收網,就能捕獲到歷史的片段,慢慢拼湊起過往在地變遷的軌跡。


註釋:HFCC計畫為教育部資訊科學司「人文及社會科學知識跨界應用能力培育計畫」,簡稱為HFCC(humanities, field, co-creation),強調「人文、場域與共創」。HFCC計畫在本質上,是一個鼓勵創意、創新與創業的教學研究計畫,不僅鼓勵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師生組成跨領域協作團隊,開設跨域課程,貢獻所學服務地方,實踐大學與地方「共生共好」目標;也嘗試透過此計畫的資源挹注,鼓勵大學人社領域師生因應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積極進行創新改革。所關心的社會議題包含:(1)文學與生命關懷、(2)社區關懷與空間活化、(3)銀髮樂齡在地安老、(4)古老技藝與記憶回復、(5)飲食與土地、(6)東南亞移工、(7)批判性多元文化。HFCC計畫執行期程為104年至107年,臉書請搜尋「人文臺灣」。中山大學為HFCC計畫項下補助之學校,計畫名稱為,「邊緣社區認同再造-在地傳承與跨界創新」。

本文經十二道人情味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