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斥和碑」的故事(下):頑強抵抗戰勝美國,「辛未洋擾」後廣設斥和碑

  • 朝鮮王朝「斥和碑」的朝鮮斥和斥和故事(上):視天主教為邪教,「丙寅洋擾」後堅定鎖國策略
  • 朝鮮王朝「斥和碑」的王朝未洋故事(中):擊退美國武裝商船, 興宣大院君獲得極大信心

「若有以和字為言者,碑的碑當施賣國之律矣。故事國辛廣設」——《朝鮮王朝實錄》,下頑高宗8年4月25日,強抵甲申年第一條目。抗戰

1868年4月,勝美朝鮮境內發生「南延君墳墓盜掘」事件。擾後南延君(남연군,朝鮮斥和斥和1788-1836)是王朝未洋誰呢?即是當時主政,持「不親不交易不和」堅決態度面對西方勢力大院君的碑的碑父親李球(이구)。

那麼,故事國辛廣設又是下頑誰這麼大膽,逗虎逗到拔虎鬚呢?為事者非境內朝鮮百姓,強抵而是西方人士——這事件也跟外國入侵勢力有關,即一名叫做恩斯特・奧佩特(Oppert, Ernest Jacob,1832-1903,朝鮮稱為「戴拔」)的德國商人。1866年2月,他首次出現在朝鮮王朝史書內,言及他曾兩次率船造訪朝鮮王朝,目的也只有一個,即是要求朝鮮貿易,但是當初朝鮮王朝採取閉關鎖國政策,狠狠地拒絕了他,「欲為通貨之意,已是國法之外,開諭以法,斯速退去。」(《朝鮮王朝實錄》,高宗3年3月18日,第三條目)

被拒絕的奧佩特,不死心地又於當年7月,再度前往朝鮮,重提通商開港之事,但得到的答案與先前一般,「其中英國商人戴拔云者,曾於春間,來請通貸,復來為懇。故嚴加開諭,使之斯速退去……此是春間來泊之船,而其所為言,卽不過復申前說也。物貨交易,國典之所不許,則嚴辭退送,不容少緩。」(《朝鮮王朝實錄》,高宗3年7月5日,第一條目)

兩次被拒之門外的奧佩特,心灰意冷之下,碰到因丙寅邪獄受害,脫身逃到中國的法國傳教士費龍(Feron),雙方一見如故一拍即合,動起了一個妙想天開的念頭,就是「以挖逼商」,計畫起盜掘大院君之父墳墓,來逼迫當時主政大院君同意,開港貿易。

也不知道費龍此建言,是有意無意,抑或存心報仇?挖人祖墳恐怕是亞洲許多國家不能容忍之事,更何況無深仇大恨,只為了做生意,就把鬼主意動到人家祖宗墳上,更是要不得。

但奧佩特竟也聽信他的建言,先與上海的漢堡公司禪臣洋行協商,租賃到了一艘船,並承諾事成之後,分杯羹給禪臣洋行。當然,奧佩特也非省油的燈,為了掩人耳目,他還故意在船上掛上普魯士國旗,混淆視聽,於是輕船駕便,帶領著費龍、朝鮮天主教徒,一名美籍翻譯人員詹金斯(Jenkins,F.),以及菲律賓、歐洲、中國等各國組成的約140名士兵,「 船上往來之彼數,殆過百名,船上所載,則鎗銃等物云。」(《朝鮮王朝實錄》,高宗五年4月23日,第四條目)前往朝鮮。

據史實記載,挖墳實現之日為1868年4月19日,奧佩特等人登陸牙山灣後,一路來到德山郡(덕산군)襲擊官府,奪取武器,又在民間掠取盜墓工具,登陸6小時後便急速找到位於德山郡伽洞(가동)的南延君墓,試圖掘塚(굴총),然終未果。同時,朝鮮官兵發現西方洋夷掘塚之行,已經「近於非禮」,加上異樣船又「勝於動干戈」,陷民塗炭之中,於是雙方展開一場追逐戰,「而今番德山墓所之作變,此豈人理所可忍者乎?又從以瞰其不備,潛入惹鬧,掠取軍器,刦奪民財,亦豈事理所可行者乎?到此地頭,為我國臣民者,只當戮力同心,誓不與貴國,共戴一天而已矣。」(《朝鮮王朝實錄》,高宗五年4月23日,第四條目)面對國仇家恨的大院君,想也不用想,馬上下令朝鮮官兵不准與之談判言和,集中火力猛擊這艘挖人祖墳的異樣船,最終,奧佩特這樁妙想天開的「以挖逼商」的想法,終歸失敗。

當月26日,奧佩特逃回上海,此事紙包不住火,在西方各國間傳開。

Tomb_of_Prince_Namyeongun_02
南延君墳墓│Photo Credit:Lawinc82@Wiki CC BY SA 4.0

先不論奧佩特「挖(亞洲)人祖墳」之醜事,今日奧佩特這位德國商人,借普魯士國旗裝在船艦上,試圖瞞天過海以不當手段與朝鮮言商,事敗當然攸關普魯士國家的名譽,若是事成,普魯士能否分一杯羹,也成爭議。因此理由,西方列強再怎麼互挺雙方,關係到自身於在亞洲利益,可沒這麼容易收場,最終奧佩特仍得遭受懲罰,以盜用他國國旗與挖人祖墳為由,「慘遭」重罰三個月牢獄之災。

另一方面,這樁「偽異」異樣船入侵朝鮮內地,挖人祖墳之舉,而且還是挖主政者大院君父親的墳墓事件,無疑更加堅定大院君、朝鮮人士反對西方勢力之決心。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前於1866年所發生的朝鮮士官兵百姓,怒燒舍門將軍號,斬殺全體船員實事,也讓美方有了一個正當的報仇理由,於1871年美國駐清大使命令亞洲艦隊遠征朝鮮,要求朝鮮就先前舍門號事件,進行道歉外,也得與美國通商。這也就直接造成,韓國近代史上,大院君、朝鮮王朝與列強勢力對立的三大事件之三,史稱「辛未洋擾」(신미양요)。

當年度,亞洲艦隊司令官羅傑斯(Rodgers, J.)率領五艘大型艦隊,水兵約1230位,搭配約85門大砲,浩浩蕩蕩於當年5月「本月初三日,異國船五隻」,陸續對江華島發起進攻,與朝鮮發生激戰。然而,先前分別補抓邪教天主教徒、擊退法國軍隊、逼退德國盜墳者的大院君,信心滿滿地認為,如果進入持久戰的話,美國艦隊自然就會潰散,因此始終堅持強硬立場反抗。果然,美國艦隊並無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餘力,最終從朝鮮撤走。

lossy-page1-1241px-Interior_of_Fort_McKe
江華島死亡的朝鮮駐軍│Photo Credit:Unknown@Wiki Public Domain

大院君接連對外抗戰勝利,獲得了極大自信,也越來越強化其鎖國政策,而且我們可以說大院君個性始終如一,如他晚期失勢,歸隱的他仍心繫朝鮮王朝對外交涉事項,諸如1876年1月,日本使臣黑田清隆(1840-1900)、井上馨(1836-1915)率軍艦來到江華島,以雲揚號事件為藉口,迫朝鮮放棄鎖國政策,與其簽訂條約,但對於歷經洋擾又大勝洋軍的大院君,怎麼可能眼看朝廷輕易答應倭寇要求,於是他上書抨擊,要求高宗與日本一戰,甚至還派人前往簽約地江華島,詰責申櫶(신헌,1810-1884)等談判官員,阻止朝日交往,但最終無果。

而當初,大院君為了紀念這些對外戰爭戰果,兼教育子孫若想跟外敵講「和」,無疑就是賣國之舉,便命令全國各地紛紛建立起,他在宗廟前起誓對抗西方外敵,寫有「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12個漢字的「斥和碑」,鼓勵朝鮮人民。此史實根據史書,如是記載「洋夷之侵犯我境,極為痛惋矣……而以若數千年禮義之邦,豈可與犬羊相和乎?雖幾年相持,必痛絶乃已。若有以和字為言者,當施賣國之律矣……立斥和碑于鐘路街上及各都會地。其文曰:『洋夷侵犯,非戰則和,主和賣國。』」(《朝鮮王朝實錄》,高宗8年4月25日,甲申年第一條目)

一塊塊豎立在各地的「斥和」碑文,記錄下當時朝鮮大院君面對洋夷堅硬態度。

儘管1882年,大院君發動推翻閔妃集團勢力的「壬午軍亂」(임오군란)失敗,清朝朝鮮事務大臣吳長慶(1834-1884)、幫辦大臣袁世凱(1859-1916)率兵來到朝鮮,平定此場兵變,迎回閔妃重新執政,且將主謀者大院君押到天津保定府監禁3年,直到1885年才釋放回國。

而在此時,因早已對朝鮮半島意圖不軌日方介入,以及美、英雙方之施壓,鐘路上的斥和碑首先被拆除,之後豎立在朝鮮半島各地,象徵大院君時代的斥和碑,也陸續凋零了。

多年後,1915年6月當年第一塊立在鐘路的斥和碑,被人在景福宮勤正殿地下發現,現今保存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但現今南北韓各地,仍可發現許多當年未拆的斥和碑。

看著這些斥和碑,不禁讓我回想起,當年「斥和」大院君意揚風采神情,同時也令人唏噓,一塊塊的斥和碑,終究擋不了當時世界趨勢,西方列強強入亞洲各國船艦的身影。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