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级 企业分类 区域分色 浙江试点产品质量“三分”监管

浙江省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暨智慧监管机制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现场。三分肖奕叁/摄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现在只得了黄码,产品产品我们感到压力很大。分级分类分色”浙江海宁某家居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区域接下来必须积极提高产品质量,浙江质量尽快达到蓝码和绿码标准。试点

产品分级、监管企业分类、三分区域分色,产品产品这得益于浙江省首创的分级分类分色产品质量安全“三分”监管机制。12月7日,企业区域浙江省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暨智慧监管机制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在杭州召开。浙江质量据悉,试点2019年以来,监管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进一步推进产品质量分级分类监管和智慧监管机制建设,三分确保产品质量管得严、管得密、管得准。

目前,浙江省已在嘉兴市、台州椒江、杭州余杭开展了分级分类监管试点,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支撑,选取当地产业相对集中、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行业,采取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按类分级、依级监管的原则,集聚产品质量监管资源,形成产品质量闭环监管,有效倒逼生产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推进行业优化升级。

差别化监管,制定产品质量 “三分”监管标准。浙江制定《产品质量“三分”监管标准规范》,将摸底统计汇总的企业产品,依据产品特点、质量数据(产品质量不合格情况、国内外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等)、敏感因子(产品的使用对象、社会关注度等),分为高风险产品、中风险产品与低风险产品三个类别。依据企业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保障能力和实现程度,核算近三年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情况等指标,制定企业分类规则;实施产品质量分级分类“四色图”管理方法,按照C类企业在该县(市、区)所占比例,以红、黄、蓝、绿标注形成“四色矢量图”,动态掌握各县(市、区)重点产品企业分布情况。

数字化管理,构建产品质量大数据运用中心。据悉,嘉兴市试点构建了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系统与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浙政钉等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全市企业主体信息,监督抽查信息,日常检查、投诉举报信息等,建立“三分”监管数据运营中心。实施产品质量智慧化监督抽查,可通过历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智能判定企业监管级别,实现自动编制计划、自动下达任务、后处理实时跟踪。构建数据集成展示“驾驶舱”,建成“三分”监管大屏展示系统,分为监督抽查概况、各地监督抽查情况等8个模块,集中展示“三分”监管数据运营中心归集的数据和处理结果。

图形化展示,推进产品质量依码监管。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三分”标准化监管体系,在嘉兴市试点制定的《企业健康码四色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指数测算规范》中,明确赋码规则,即企业产品质量安全健康码由监督抽查合格率、缺陷召回、舆情、投诉、信用等信息组成,依据企业履行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的保障能力和实现程度,分为AA、A、B、C四个类别,分别对应绿码、蓝码、黄码、红码;同时,依据产品质量安全健康码的4种颜色,判定企业具体监管类别,采取信用监管、责任监管、常态监管、加严监管等不同的监管措施。

经过近一年的工作试点实践,嘉兴市所有产品质量监管事项、数据运营、移动检查均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实施“监管重点摘选-监管类别判定-任务智能下达-钉钉检查反馈-复查整改落实”智能监管闭环,实现市域内重点产品质量监管“全数据流转、全业务协同、全流程覆盖、全过程监督、全要素掌握”。截至目前,嘉兴通过产品质量分级分类分色数字化监管平台已对52种产品自动下达监督抽查任务769批次,开展后处理387次,完成监管闭环事项340条,重点监管企业总数减少19.06%,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批次较实施前减少17.4%,监督抽查经费同比下降3.92%,对不合格企业强化监管抽查覆盖率提升4%。

下一步,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将总结归纳试点工作经验,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继续优化机制、深化改革、强化运营,融入县域块状产业风险排查等质量监管工作,融入地方元素和区域特色,在全省层面深入全面地铺开产品质量分级分类分色智慧管理,推动产品质量高效监管、资源优化集成、机制推陈出新。(施本允)

责任编辑:24
苏ICP备1600248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