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害羞》:「害羞」是各地作家及藝術家都理解的共通語言

文:喬・莫蘭(Joe Moran)

我們常常把瘋狂、擁抱語抑鬱和其他疾病視為藝術的害羞害羞刺激因素,也許必須用同樣的各地共通角度來看害羞。我們往往把二十世紀藝術世界與自信不羈的及藝解前衛藝術家典範畫上等號,比如畢卡索或達利,都理但是擁抱語,有一點值得注意,害羞害羞那就是各地共通不少藝術家與洛瑞一同支持中庸之道,始終在可以實現平凡資產階級生活的及藝解環境中獻身於工作,其中一個就是都理波隆那畫家莫蘭迪(Giorgio Morandi)。一九五八年,擁抱語莫蘭迪六十八歲時,害羞害羞評論家羅迪蒂(Édouard Roditi)來探望他,各地共通他告訴羅迪蒂,及藝解他「非常幸運能夠過著……平平淡淡的都理生活」[1]。

莫蘭迪幾乎不曾離開過波隆那一步,直到六十六歲才第一次離開義大利,出席一場就在瑞士邊界的展覽。訪客到他位於方達查街的簡樸公寓拜訪時,他會禮貌敲敲門,停下腳步,等到同住的姊妹允許後,才穿過她們的臥房到他的工作室,他工作睡覺都在同一張床上。羅迪蒂覺得他過著「有限的社交生活,就像他故鄉城市大多數的大學老教授與專家,但多了一點純粹出於個人的謙虛、害羞與苦行精神」[2]。當地人都叫他「僧侶」,跟洛瑞一樣,他的行為非常拘謹,除了家人和少數童年時代朋友以外,對每個人他都稱呼「您」。他寫信時,就算是寫給認識最久的朋友,也都克制冷靜得可怕,以一般的結尾作結,而且簽署的是他的姓。

波隆那以大學、美食及共產主義聞名於世,在義大利則以博學、肥胖和赤色著稱,莫蘭迪的作品恰好相反:不用典故,禁欲,且非關政治。他一生工作時間都用在畫畫上,每一幅都命名為〈靜物〉,不停交換排列同樣的東西──他每週在琵雅左拉小古董市集找到的牛奶罐、餅乾盒、拿鐵咖啡杯和阿華田罐子。這些撕下標籤的物件落滿了灰塵,他使用大地色彩作畫,諸如黃赭色和焦棕色,也就是洞穴壁畫所使用的顏色,不過他用各式藍色和紅色的底漆,讓柔和的表面顏色多了一抹暖意。

莫蘭迪的作品讓人想起另一個害羞的隱居藝術家: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蒙德里安的畫以幾何形體與各種方格組成,使用基本原色,像工廠生產那樣分毫不差,感覺同樣安詳穩重,難以形容。蒙德里安的作品完全是抽象的,比現實世界更整齊乾淨,莫蘭迪的作品則紮根於具體和細項上。但是,在徹底拒絕誘騙、迎合及打動資產階級等方面上,他們的態度是一致的,很難不把他們儉樸的繪畫手法視為出自相仿的儉樸生活風格,他們的藝術感覺是從羞怯中強擰出來的。

不得不說,莫蘭迪屬於不以羞怯著名的國家。義大利語沒有「隱私」這個字,義大利人的性情通常公認是熱情洋溢、愛打手勢的,許多藝術形式似乎明顯有反害羞傾向:義大利歌劇中誇大通俗的劇情,未來主義運動對暴力和速度的喜愛,象徵主義頹廢派的自我放縱,墨索里尼從他們的領袖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偷學來的獨裁儀式(比如在陽臺演說,一下捶胸頓足,一下恫嚇要脅,義大利人稱為protagonismo,統御力)。

但許多義大利作家與藝術家卻有害羞與逆來順受的傾向,尤其是在法西斯陰影下創作的人。大家很容易想到蒙塔萊(Eugenio Montale)冷峻的詩歌,抒發對於雪茄菸圈或墨魚骨頭這種瑣碎小物的感受,刻意避開了義大利鮮明的抑揚語調與呆板的虛華詞藻。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說蒙塔萊的作品是「一個男人自言自語的聲音──往往是嘟嘟囔囔」[3]。義大利最著名的現代詩出自翁加雷蒂(Giuseppe Ungaretti)之手,他與蒙塔萊同為隱逸派詩人,這首詩只有兩個字長,在空白無聲的紙張上留下寥寥幾塊語音碎片:「m’illumino/d’immenso(我照亮自己╱以無垠)。」

在這時期許多義大利小說家中,比如斯韋沃(Italo Svevo)、帕韋斯(Cesare Pavese)和迪・蘭佩杜薩(Giuseppe di Lampedusa),類似的害羞孕育出對孟浪言行與添枝加葉的類似懷疑。在傑作《與琉科的對話》(Dialogues with Leucò ,1947)的前言,帕韋斯可能是想到了莫蘭迪,宣稱:「我與實驗主義者、冒險家、那些在陌生地區旅行的人沒有任何共同點,我們要激起驚奇感,最可靠、最快速的方式是無畏地盯著一個物體。」[4]蘭佩杜薩直到五十九歲才完成他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小說《豹》(The Leopard),而且直到死後才出版。他對人性喜劇別具慧眼,顯然是畢生謹慎觀察的成績。他是西西里島貴族,非常矜持,得意地自稱擁有英國人的性情。他英語很好,去英國多次,但太害羞,不敢開口講英語。「與英國人打交道總是很愉快,」一九二七年八月他從倫敦寫信回家說,「他們彬彬有禮,動作迅速,表面的愚笨只是因為難以控制過度害羞的性格。」[5]

當然,在墨索里尼統治的年代,許多義大利作家有充分理由保持緘默,拐彎抹角,不讓審查員發現他們的觀點。有人寧可保持沉默,也不願意讓他們的作品遭到扼殺,比如帕韋斯就是這樣。在此同時,猶太人不許出書,名字甚至不能印在電話簿上。「我從來沒有認真想過分析我的害羞個性,」[6]義大利猶太裔作家萊維(Primo Levi)告訴美國作家羅斯(Philip Roth),「但墨索里尼的種族法律絕對起了很大的作用。」害羞的存在有許多地方性的原因和獨特的理由,但它是各地作家及藝術家都理解的一種語言,不管是因為有人審查還是因為自己的恐懼與神經官能症而噤口,他們的作品是讓人聽見自己聲音的管道。

相關書摘 ▶《擁抱害羞》:「狂吠羞怯」簡練描繪出害羞者的自我矛盾性格

註釋

[1] 「非常幸運……平平淡淡的生活」:Édouard Roditi, Dialogues on Art (Santa Barbara, CA: Ross-Erikson, 1980), p. 106.

[2] 「有限的社交生活……苦行精神」:Roditi, Dialogues onArt, p. 105.

[3] 「一個男人……嘟嘟囔囔」:Joseph Brodsky, ‘In the shadow of Dante’, in Less Than One: Selected Essays (London: Penguin, 2011), p. 101.

[4] 「我與實驗主義者……盯著一個物體」:Cesare Pavese, Dialogues with Leuco, trans. William Arrowsmith and D. S. Carne Ross (London: Peter Owen, 1965), p. vii.

[5] 「與英國人打交道總是……過度害羞的性格」:Giuseppe Tomasi di Lampedusa, Letters from London and Europe (1925–30), eds GioacchinoLanza Tomasi and Salvatore Silvano Nigro, trans. J. G. Nichols (London: Alma Books, 2010), p. 63.

[6] 「我從來沒有認真……很大的作用」:Philip Roth, ‘Conversation in Turin with Primo Levi’, in Shop Talk: A Writer and His Colleaguesand Their Work (London: Vintage, 2002), p. 6.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擁抱害羞:化性格缺點為優勢稟賦,探究羞怯迷人的祕密世界》,奇光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喬・莫蘭(Joe Moran)
譯者:呂玉嬋

在這個過度分享秀自己的時代,
本書是害羞者的指引、出口和慰藉,
也是內向、高敏感和社交恐懼者完全使用手冊。

害羞可以當成我們的天賦,
它給了我們一個偏斜的觀點,一種看待世界的特別方式。

人為何會害羞?害羞能克服嗎?害羞能界定一個人嗎?
來吧,別害羞,跟著作者了解「害羞」的精采和力量。

害羞不僅是基本人性,也許甚至是一把鑰匙,能開啟對於受到關門自省這奇特能力拖累的群居動物「智人」的理解。害羞不是讓我與其他熱愛群居的人類疏遠的原因,而是連結我和他們的共同點。——本書作者 喬・莫蘭

人類的成就建立在社交能力之上,所以害羞應當屬於異常現象。但是,害羞其實非常普遍,沒有人不熟悉這樣的感受:尷尬時畏縮身體,在陌生人間張口結舌,或者想要低調,卻頓時成了焦點,不禁羞紅了臉。

在本書中,作者喬・莫蘭探察羞怯的隱密世界,對每一件事──從檸檬鯊的害羞本性,到簡訊在芬蘭人談戀愛時扮演的角色──提出深刻的見解。他解答害羞所提出的問題:人為什麼會害羞?害羞能克服嗎?害羞能界定一個人嗎?同時揭露「害羞教」名人的趣事軼聞,像是博物學家達爾文、電腦之父圖靈、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腦神經學家薩克斯(Oliver Sacks)、芬蘭作家楊笙(Tove Jansson)、英國民謠詩人德瑞克(Nick Drake),以及蘋果電腦共同創辦人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等。

這些故事往往讓人聽了難過,但也鼓舞人心。科學家和思想家千方百計想解釋害羞、戰勝羞怯,莫蘭卻從中得出一個充滿希望的結論。他認定害羞不只是負擔──也是一種稟賦,讓人可以由不一樣的角度看待世界,豐富自我生命,獲得更多的靈感。

getImage-2Photo Credit: 奇光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苏ICP备16002488号-1